公元1521年8月底的一个深夜,广东的明朝水师借着夜色偷偷的将多艘满载干柴火油的小船驶向葡军的战舰,此前在和葡萄牙的作战中,明军吃尽了葡军火炮的苦头,因此今夜显得格外小心。待要靠近之时,广东海道副使汪鋐一声令下,数十艘小船分封起火升帆,冲向葡萄牙的三桅巨舰,一时间海面上火光冲天,葡军吓得四散而逃。到了9月8日,葡军残部逃往满剌加,留下了几艘舰船残骸。在清扫战场的过程中,汪鋐来到葡军的火炮前,之前的失败让汪鋐认识到了葡军火炮的威力,于是接下来汪鋐做了一个改变了中国近古军事面貌的决定——上书请求仿制佛朗机炮并投入军用。
随后在嘉靖八年(1529年),明政府下令在广东、福建学习仿制佛郎机大炮用于沿海防御和水师装备。由此,明国的海防力量得以提升。
从明代开始,中国人拥有了很强的改造能力,而最初就提现在对佛郎机炮的应用上。由于佛朗机在中国最初是用来对付倭寇、海盗还有西方殖民者,所以口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炮弹多为6磅,口径84mm,带有5到6个子铳可以有效的对来犯的武装舰队给予严重打击。对于佛朗机的应用,明代著名水军将领俞大猷说过:“凡水战致胜,不过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从嘉靖十五年(1536年)开始,佛郎机铳取代了碗口铳成了明军水师的主战武器。
当然,佛朗机的改革并没有戛然而止,随着东南局势的稳定,一代名将戚继光被调往蓟北作总兵。在蓟北和蒙古人的几次交手之后,戚继光针对北方的游牧敌人改进了佛朗机的结构,将佛朗机缩小加长,从而发展出马上佛郎机和战车佛朗机,并利用佛朗机发展出了一系列针对蒙古人的骑兵步兵炮兵相互配合的鸳鸯阵衍生阵法,并且主张以步兵为主力、火炮为掩护。这一举措让戚继光被称为“东方近代军事之父”。
当然,佛朗机的发展还在继续,到了万历年间,著名武器发明家赵士桢结合了佛郎机和鸟铳的优点,发明了鹰扬铳——抬枪的始祖。再后来的壬辰倭乱中,大明的佛朗机炮在平壤给予日本惨痛的一击。同时期的平定播州之乱的过程中,明军用大量的佛朗机炮炮轰海龙囤,最后海龙囤被轰的千疮百孔,失去了防御能力,明军这才登堡结束了战斗。
抗倭援朝
虽然自晚明开始,红夷炮的威力已经远超佛朗机,但是明军依旧是以佛朗机为主要火炮武器来对付农民起义军和满洲八旗军。愿意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大明的财政已经难以造出大规模的红夷炮,只能采用更为节约的佛朗机炮(火炮的保养也是一大笔费用)。第二就是佛朗机较小的体型便于原野作战,可以和车阵紧密结合。大明对佛朗机的依赖,一直持续到南明的灭亡。
大明劫
当时间到了清朝,火炮的主力地位被红夷炮所夺去,但佛朗机炮并没有被淘汰,而是更名为子母炮继续以小型火炮的地位存在于清军之间。清代著名的抬枪,便是那佛郎机的一个变种。抬枪带有一个支架,其样式非常像一个奥斯曼轻炮,口径通常在5.6cm左右,长约1.8m或2m,有两个人操作。再后来和太平军的作战中,抬枪被广泛的应用于战场,尤其是湘军对抬枪很是依赖。除了抬枪,还有一种用高架小车推着的小型佛朗机炮,在中英广州之战中,被清军作为护滩主炮,具体威力不详,不过估计不大。
佛朗机炮的引入,可以说是真真切切的改变了中国的军事历史,他是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西方军火时的火炮,并且是中国向近代欧洲学习的第一种科技产品。由于佛朗机的出现,中国的战场面貌发生了改变,适合于近代的一些步兵炮兵阵型开始出现,并在清代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佛朗机的出现使中国人在战斗中开始对火器愈发的依赖,而且会根据各种战场的需要而做出相应的改进。不过佛朗机并不是完美的火炮,他用了自己的气密性换来了速射性,其代价就是火炮的射程不会太远。因为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前,人类基本上没什么办法来解决佛朗机的气密性问题,因此在进入17世纪后,佛朗机基本上就被欧洲彻底抛弃,而取而代之的就是更为优秀的前膛加农炮,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红夷大炮。
原文地址:http://www.wanhu888.com/article-26478-1.htmlhttps://www.toutiao.com/a65385525326611747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