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与日本的外交,大唐使团人数太多,竟吓得日本不敢让使团登陆 我是狼君,一个陪您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大唐帝国作为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又有着极端开放的态度,自然引得万国来朝,日本作为藩属国,也就与大唐有着十分频繁的外交往来,留下了许多外交故事。 大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日本初次派遣使团前往大唐朝拜,央求与大唐树立外交关系,此时的日本还称倭国。 日本使团抵达长安后,遭到了唐太宗的亲切接见,两国树立了外交关系,并派遣新州刺史高表仁回访日本。 大唐使团抵达日本后,日本朝廷十分注重,派遣了32艘披红的大船出海迎接,并且在岸上举行了浩荡的欢送仪式。 但在接下来递交国书的过程中,唐朝使者高表仁与日本王子发作了争论,缘由是日本方面拒绝日本国王走下御座,向北而拜,只接受两国以对等的了解树立外交关系。 说白了,就是日本想要占低价,不想招认在大唐时主张的,两国互为藩属关系,也就是不招认两国是父子之国,而是想移花接木为兄弟之国,借以进步自己的位置。 高表仁当时就怒了,你一个蕞尔小国,蛮夷之地,区区倭国也妄想与大唐称兄弟之国。高表仁与日本王子力排众议,不让分毫,该有的礼节一点都不能减少。 双方僵持了很久,高表仁见对方摆明了想“碰瓷”,于是直接撕毁国书,并准备立刻回国,日本这才开端惧怕,慌忙致歉,并表示愿意依照大唐的礼节完成建交。 但高表仁对日本的小人行为十分气愤,拒绝和谈,同时拒绝了日本派遣使团护送大唐使团回国的央求,两国的初次建交尝试失败,双方的建交因而延后了二十多年。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唐朝与日本(当时称倭国)在朝鲜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展开了一场海战。 日本占领着绝对的兵力优势,有兵力四万余人,战船1000余艘,唐军兵力为7000余人,战舰170余艘。 但日本除了兵力优势,在其他方面均远逊于唐军,最整天本惨败。战败后,由于主力损失殆尽,日本国内空虚,所以他们不时十分担忧唐军会向日本本土发起进攻,赶忙在岛上修建大批防御工事。 但是大唐关于日本的区区四岛之地没有任何想法,只想着安抚日本,就像大人惩罚犯错的小孩子,打一顿给几颗糖,以后不再肇事就好了。 所以海战后的第二年,大唐驻朝鲜半岛的统帅刘仁轨便开端派遣使团访问日本,表白和好的意向。 尔后两年时间里,大唐朝廷也先后派出了几批重臣为使者的使团前昔日本。日本也恐怕大唐负荆请罪,也连续派遣数批遣唐使,以消弭大唐惩罚日本的意向。 但是日本朝廷十分忌惮大唐,惧怕大唐使者是为了搅乱日本而来,因而从不让使团进入长冈京,以各种借口将他们留在港口,大唐使团只得无法返回。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唐朝派遣了范围庞大的使团前昔日本,人数有两千多人,大船47艘,汹涌澎湃地抵达了比知岛。 日本上下乱作一团,以为这是大唐伪装成使团的作战部队,来日本的目的就是向他们发起进攻。结果嘛当然不是进攻日本,并且恰巧赶上日本爆发“壬申之乱”,大唐使团也就捎带手帮日本稳定住了局势。 这之后,就要提到日本更改国名的事情,在此之前,日本不时被称为倭国,在我国和朝鲜的史料记载中,称谓日本均为“倭国”。 史料中对日本倭国的记载,最早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呈现,而在后来日本出土的“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也有力的佐证了这一史实。 但在唐朝的时分,日本更改了“倭国”的国名,也就有了往常的“日本”,关于其缘由,在史书上有三种说法。 《旧唐书·东夷传》中记载:“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意义是大唐为中央之国,日本在大唐以东,更靠近日出之地,所以自称为日出之地,也就是“日本”。 第二种是在《新唐书·东夷传》中记载的:“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说的是日本开端不懂“倭”的意义,后来有知晓汉语的日自己,知道“倭”的意义不好,所以改了国名为“日本”。 第三种便是《旧唐书·东夷传》中记载的:“或云日本旧小国,并倭国之地”。意义是日本消亡了倭国,所以改名“日本”,就是日本改朝换代了。 这个记载便和白江口海战有关系了,由于日本大败于唐军,日本恐大唐惩罚,所以借口之前与大唐作对的是倭国,往常曾经被日本推翻了,有什么旧账就不要再找日本算了,那是前朝的事情。 其实这三个缘由综合一下,应该就是倭国改名日本的过程。期初日本被赐名倭国,日本不懂汉语,不明白其中含义,因而接受了这个名字。 叫了几百年后,由于日本频繁派遣遣唐使到唐朝学习,逐步有了知晓汉语的倭人,知道了“倭”的寓意不好,因而日本王室想要还国名。 此时恰巧和大唐在白江口海战中战败,日本愈加迫切需求改名,用前朝的名义顶罪,所以依据天文位置起了日本的名字,同时恭维大唐,最终有了日本的国名。 大唐的确够威风,不想当我的藩属国,撕了国书都不给你;汹涌澎湃地使团,被人以为是军队;一场仗打的小国直接换国名,想以此蒙混过关,免于惩罚。这大国的威风,小国永远也享用不到吧。 大唐与日本的外交,大唐使团人数太多,竟吓得日本不敢让使团登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