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奢网 首页 品牌大全 万国 查看内容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2023-2-17 14:26| 发布者: fuwanbiao| 查看: 236| 评论: 0

摘要: 2005年10月19日,瑞士伯尔尼万国邮联总部会议上,来自中国的邮递员王顺友成为万国邮联成立131年以来,第一个被约请的最基层、最普通的邮递员。他的事迹,让与会一切代表的眼睛湿润了。万国邮联国际局总局长达扬难以 ...

2005年10月19日,瑞士伯尔尼万国邮联总部会议上,来自中国的邮递员王顺友成为万国邮联成立131年以来,第一个被约请的最基层、最普通的邮递员。


他的事迹,让与会一切代表的眼睛湿润了。万国邮联国际局总局长达扬难以自制地称誉道:“感激中国邮政,王顺友事迹让人震动,他把终身都献给了邮政的普通效劳。”


也在一这年,日本NHK国度电视台摄制组来到了木里,跟随着王顺友的步伐,拍出了《中国凉山马班邮路》这部纪录片。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很快这部纪录片被全世界七十余个国度买了播映权,王顺友的肉体也被称誉为:“中国的巨大肉体,人类的巨大壮举。”


跟随着王顺友的步伐,人们将眼光汇集在了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


木里县的地形地貌,契合人们对一切“巧夺天工”的想象: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沿,横断山脉中段,东跨雅砻江,南邻金沙江,西抵贡嘎山。


崇山峻岭之间又有奔跑的江水,难怪有人慨叹:“到了这里,就像到了世界的止境。”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木里县的水土,哺养了足足十七个民族的人。


固然以“藏族自治县”为名,全县12.7万人口中包含了彝族、汉族、蒙族、藏族、苗族、壮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在过去,他们分居在广袤的大山之间,相互之间产生联络是件很艰难的事情。


幅员面积13252.7平方公里的木里县,平均海拔3100米,相对高差4488米,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足足有千余座。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在过去,这里独一能够畅通无阻的人只需马帮。而往常,最长走这条坎坷的山路的人成为了中国邮政的邮递员——先是王友才,再是他的儿子王顺友。


1965年11月3日,王顺友降生的那一天,他的父亲王友才正奔忙在漫长的邮路上。


往复一个班期需求一个多月,家人带信过去,王友才收到再赶回来,就需求更久。


最终,在一年零三个月后,他才抽空赶回家,看到的曾经不是呱呱坠地的婴儿,而是正在踉跄学步的小小孩童。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王友才给儿子起了一个苗族名字:咪桑,就是小桑树的意义。


桑树比其他的果树都长得慢,果实结出来也要晚一些。倒不是王友才希望儿子大器晚成,他只是希望儿子能够慢慢地保险长大。


这曾经是他的第三个孩子,前两个都由于生活贫穷、医疗条件差,被一场病痛带离了人世。


咪桑如父亲希望的那样慢慢长大,在8岁的那一年,他被送到白碉乡小学,具有了自己的汉族名字:王顺友。这个名字,还是同村的初中生张富贵给他取的。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年仅八岁的王顺友俨然是家中的小家长,父亲终年奔忙在邮路上,母亲双手残疾,他承担起了打理家中里里外外的事情,以及照顾自己的五个弟弟妹妹的义务。


小学三年级时,因父亲的工资支撑不了一大家人的生活,王顺友便停学参与消费队的劳动,每天挣上三个工分。


父亲关于童年的王顺友来说,更像是家中的客人。他一年只回家几次,住的时间还都不长。


但父亲的存在让“马班邮路”这几个字刻在了王顺友心中。马班邮路,即用马托着邮件按班投送的邮路。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1953年中国邮政成立后,马班邮路便成为20世纪60年代最常见的传邮方式之一。


随着道路的建筑,科技的展开,马班邮路在其他中央越来越少见。但关于木里县的人们来说,这依旧是他们与外界坚持联络的独一选择。


直到2005年,木里全县29个镇中仍有23个不通电话,7个不通公路,16个没有电。


强大的国度邮政让他们在1976年2月便曾经全部通邮,这也让邮件之于木里人民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以至当地乡政府都要依托马班邮路来与外界沟通。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王友才是木里的第一代乡邮员。1955年解放军挺进大凉山时,他成为了一名基干民兵,拿起枪来参与了剿匪,之后便进入了邮局。


最开端的时分他以至没有马,只能自己背着邮件爬山。在王顺友降生的那一年,王友才有了自己作为乡邮员的第一匹马。


由于父亲的存在,王顺友从小就知道这条邮路有多风险。他8岁那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只听“哐啷”一声,父亲忽然牵着马尾巴撞开了家门,紧接着便倒在了地上。


他声音低微地说“雪伤了我的眼睛。”原来,翻越厚厚的雪山时,因白茫茫的雪反射着阳光,如镜面普通,王友才的眼睛被激烈的眼光灼伤了。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幸而多年生活在这里的他有一些应对阅历:他躲在了左近的一个山洞中,等候太阳下山后,才抓住通人性的马的尾巴,冒着生命风险探求着下了山。


母亲赶忙找来草药,煮沸后用热气熏着父亲的眼睛;又用圆根叶子做的干酸菜煮了一大锅酸菜汤,用酸菜汤一遍遍地洗王友才的眼睛。


不时折腾到天亮,王友才才说,能看到些光亮了。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这个义务心十分强的邮递员,在稍微能看到些亮光后便又要把邮件包往马背上捆。


残疾的妻子不由得抱住他哭了:“再被雪灼伤,你的眼睛就不用要了。”


但是王友才说:“你懂什么啊,县委的文件不按时送到乡上,全村的工作就要受影响。”


父亲的坚持,让“义务心”这三个字也刻在了王友才心中。很快,在15岁那年,由于一个小意外,他也开端承担起这份义务。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那年8月雨季的时分,忽然有人捎来口信,通知他父亲受伤了,正在三桷垭乡,让他快过去,王顺友带了几个煮土豆就过去了。


从家里到三桷垭乡有三十多公里的路,这是王顺友第一次翻山越岭走这么远。上午接到口信,他直到太阳落山才见到了父亲。


原来,父亲的腿被锯子割伤,走不了路了。见到儿子后,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让他赶快去给乡政府打电话,给县邮局讲演状况。


邮局指导让王友才就地养伤,但必须尽快找到人将马和邮袋送回局里,不能耽搁下一个班期。


王顺友自但是然地承担起了这份义务:越过雅砻江、翻越察尔瓦山,只需15岁的他按时将马和邮袋都送回了邮局。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见他如此出色,一时又找不到其他人的邮局指导将送邮的任务也交给了他。


后来他回想:“那一次替代父亲送邮,几个夜晚都没有睡个好觉,睁着眼睛到天亮。但白天却一点都不疲倦,不累。”


王顺友笑道:“我一定了该干乡邮员的工作。没有犹疑,没有惧怕。”


第一次送邮时王顺友满脸严肃地踏上了邮路,一步步认真地走了过去。到了自己的家乡时,他很想回去看看母亲,通知担忧的她父亲的状况。


但是王顺友忍住了,他想起了父亲,想起父亲在工作时从不会“顺便”回家看看。


于是他就这么走下去,再次走到了三桷垭乡,看到了父亲。王友才担忧地说:“你能够吗?”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为了确保儿子的工作不出问题,他将邮包从马上卸了下来,将三桷垭乡的邮件取出,把其他乡的依照种类细细分了一遍,又再三叮嘱他路上要住什么中央,怎样搭帐篷等等。


这一路艰难,孤独,却顺利得出人预料。致使于王顺友自己都觉得,这一辈子就是为了走邮路才来到人世上的。


1985年的一个冬天,一切发作得那么自但是然:王友才对王顺友说:“我老了,走不动了,要退休了。这个班今后就交给你。”


王顺友点了点头,接过了那个邮包,接过了马缰绳,成为中国大地上仅存的马班邮路邮递员之一。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与此同时,他还传承了父亲走了30年邮路的信心:“走邮路和我当年剿匪一样,是为党做事,为国度做事,为人民做事。这是了不起的,是个英雄。邮件永远不能丢,一定要准时送到。”


王友才还提出了四条忠告:“不准丧失、打湿邮件;不准贪污;不准私拆信件、冒领汇款;不准误班误点。”


自此,王顺友沿着父亲的步伐,走上了这条由木里县起,经过白碉乡、三桷垭乡、倮波乡,终点到卡拉乡的马班邮路。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往复584公里,因道路蜿蜒在高山峡谷与悬崖峭壁之间,他每一个班都要走上足足14天,每一个月要走两班。也就是说一年里,他有330天都在邮路上。


这条邮路,要翻越海拔四千多米,一年当中有六个月冰雪掩盖的察尔瓦山;要跃过海拔只需1000米,气温高达四十摄氏度的雅砻江河谷;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和山峰。王顺友每个月都能走烂一双鞋。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如此之大的木里县,人口密度却只需每平方公里9.5个人。因而王顺友的一路上也很少遇到人群,多数时分都只在大自然中与马相伴而眠。


饿了吞几口糌粑面,渴了喝山泉水或者啃冰块,晚上在山洞里、大树下或者草丛中与马相伴而眠。假如赶上下雨天,就要裹着塑料布在水里过一夜。


但下雨天最让王顺友苦恼的是,邮政制服浸泡了水之后褪色很快。他很喜欢穿邮政制服的觉得,历来在工作的时分不会丢弃这身制服。


他说:“穿上邮政支付,标记着我是为国度、为老庶民做事的。”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这条路其实很风险。首先,马是用来驮运邮件的,而不是给人骑的,人依然要靠双脚走完这些道路。


而在海拔如此之高、地形如此之复杂、人烟又稀少的中央,一旦出了什么问题,人的生命保险是很难保障的。


王友才曾经有一名同事,名叫朱德高。长期的马班邮路工作使得朱德高患上了严重的头晕病。1985年,这名邮递员充溢兴奋地走在邮路上——这趟走完,他就回家结婚了。


但是,在翻越海拔3900米的牦牛山时,他头晕症发作,从马背上摔了下来,顺着山坡就滚到了雅砻江里。


与他同行的人回头时,就只看到了一匹无人牵着的马。自此,再没有人见过朱德高。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其他邮递员多多少少身体也有些问题。1976年从部队转业到木里县邮电局的江翁次尔,担任东朗乡——唐央乡一路约450公里的马班邮路。


这条路上最高的马巴垭口海拔高达6200米,终年积雪。因终年劳累,又经常喝酒御寒,江翁次尔患上了严重的肝病,每走二三十米就要停下来休息,嘴里经常冒出一股血腥味。


走了二十几年后他便退休了,此时他也才四十几岁,但看起来却曾经有六十多了。


另一条邮路上的邮递员忠它的阅历同样吓人:他在夜里遇到了一只黑熊。某天夜里,忠它刚刚搭好帐篷,点燃了篝火准备入睡,就看到帐篷外面呈现了一只黑熊。


他赶紧把火烧旺,手持一根木棍站在火边与黑熊对峙,马也不停地在打响鼻。就这样对峙到下深夜黑熊才分开。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走邮路的次数越多,王顺友就越能了解父亲的那句话:“最大的艰难和风险不是走几趟就能感受得到的。”


雨天就是王顺友最为厌恶的天气之一,但是山里又是多雨的,基本想避也避不掉。暴雨一来,王顺友要先将邮包用塑料布包好,自己再披上塑料布。


雨天泥路变得愈加湿滑,马在上面走都很不容易,王顺友更是只能手脚并用地攀爬。


有一次,他走到一个叫白杨坪的中央,忽然下起了暴雨,路都被冲毁了。山崖十分之泥泞,马儿一脚踩滑,眼看着就要跌下悬崖。


王顺友下认识地伸手拉马,但基本拉不住,反而让自己和马一同掉了下去。那一瞬间,他都觉得到了死神的临近。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万幸的是他们都被一棵大树挡住了,没有直接摔下去。王顺友摔得头破血流,眼睛和半边脸都高高肿了起来。


当时,他真的想大哭一场,想有一个人来帮帮他。但他周围除了马,就什么都没有了。


还有一次,王顺友借住在倮波乡村民汤开华家里。第二日清晨他要分开时,忽然晕倒在地,人事不省。


醒过来后汤开华通知他,他当时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地晕倒了。后来经县城医生检查,年仅23岁的王顺友曾经患上了癫痫。


自此,苯妥英钠——治疗癫痫的药物,成为王顺友邮路上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雨季中,比雨水更可怕的是蚂蟥。在崇山峻岭之间潜伏着无数的山蚂蟥,它们躲藏在石头、草地和灌木丛中。


一旦有人或者马的动静,立刻爬动起来,用吸盘吸住表皮,然后用力钻进去,无论怎样都拉扯不出来,越是用力扯,它们越会往身体里钻。


直到吸够了血,这些可怕的虫子才会零落下来。


每当过蚂蝗区的时分,王顺友都会用袜子将裤脚扎紧,再把领口系好。他一步不停地飞快往前走,尽量不去碰路边的任何东西,由于石头、草地和树枝上都有这种黑绿色的蚂蝗。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有一次,他看见一队马帮从山上下来,其中一个村民的脚踝上就钻入了一根蚂蝗,因吸足了血变得又粗又长,令人心惊肉跳。


有一年冬天,王顺友翻越察尔瓦雪山时,老远看到雪地里有个人站在那里望着他笑容,他便也笑容以对,还大声问对方在那里干什么,对方却不时没有回答。


王顺友感到奇特,他走近一看发现,那个人早就冻死在了雪地里,由于面部肌肉收缩,才呈现了一种奇特的咧嘴笑的表情。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2004年10月,某次狂风雨后的一天,算是王顺友最惨烈的一天。因狂风雨的缘故,邮路曾经被冲毁,好巧不巧一棵大树还被连根拔起,横倒在了山沟边的羊肠小道上。


王顺友将马缰绳在自己的左手上绕了好几圈,牵着马从下一个斜坡经过。但是,马在逾越树干时一脚踩滑,差点连着邮件一同摔进山沟里。


王顺友拼命稳住了马,自己却摔倒了,直接撞到了大树的枝干上。头皮破了,眉骨撕裂了,眼睛和左脸肿了起来,患有风湿的左手扭伤,制服上的两个肩章都滚到了不知道哪儿去。


这趟送完邮件回到家时,妻子忍不住抱住他大哭:“你不要跑邮路了,写份申请退休吧,我们岁数都大了,万一出事怎样办嘛!”


但是,王顺友心中的那份义务感,让他继续坚持了下来,固然他的左手曾经连拴马都十分费力了。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最为惊险的一次还是在2000年7月的一天,他在翻越察尔瓦山时遇到了劫匪。


刚刚翻过山顶,地势变得较为平整的时分,忽然从树丛中窜出两个男人,挥舞着伎俩粗的木棒,冲着王顺友恶声大叫:“把钱和东西都交出来!”


这位英勇的邮递员本能上前一步,护住了马背上的邮包:“我是乡邮员,是为党和政府效劳的,是为乡亲们送信的。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说着,他抽出了马背上自己随身携带的砍刀。


还好他有这把砍刀,这是父亲曾经用过的,退休后又送给他的。平常,王顺友用来砍树枝点火,穿越丛林时砍去一些枝蔓。


他曾经自豪地说:“那把砍刀是一块好钢打出来的。”这次,这把砍刀承担了护身的任务。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劫匪没有想到这个乡邮员什么都不怕,还抽出了一把大砍刀。趁着两名劫匪愣住的机遇,王顺友飞身上马,挥舞着锃亮的砍刀,从两人中间飞驰了过去。


后来他说:“其实我当时心里也怕得很,但是这身邮政制服给我壮了胆。”


关于王顺友来说,最大的艰难最难忍耐的,还是孤独。


“饿、冷、苦,还有野兽的攻击都无所谓,最要命的是走几天都看不到一个人,一两天说不了一句话,有时分不留心冒出一句话来,反倒把自己吓一跳。”


这种时分,王顺友会有点羡慕赶马帮的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马脚子”。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一队马帮少有两三个人,多的时分有十几个人,众人能够有说有笑地慢慢前行,想歇便歇一会儿,想走就走。


熟习的马脚子曾经想要拉王顺友入伙:“老王啊,和我们赶马帮吧,没有你那样的孤独辛劳,挣得比你多。以你往常的辛劳,少说一年也能挣十万八万的。”


王顺友总是笑笑,却历来没有同意过。


让他坚持下来的,是一种崇高的信心。


王顺友说:“每次我把报纸和邮件交给乡亲们,他们那种快乐劲儿就像过年一样。这时我心里真有一种特别幸福的觉得,觉得自己是一个少不得的人!”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有一次,他把信送到倮波乡政府时,看见乡干部翻看着报纸,快乐地说了一句:“西部大开发太好,这下子木里的展开要加快了!”


王顺友心中陡然勇气一股自豪,这份薄薄的、却包含着木里希望的报纸是他送过来的。一时间,他更觉得这份工作十分了不起。


白碉乡乡长王德荣曾经对他说:“你的工作固然不是惊天动地,但我们乡的工作离不开你,由于你是我们乡独一对外的联络员,是党和政府的代表。乡亲们有一个月看不见你来,就会说‘党和政府不论我们了!’,你一来,他们就觉得党和政府不时在关怀着他们!”


这话,王顺友不时记在了心里。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2005年参与完万国邮联会议后,王顺友当天就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木里,回到了自己割舍不掉的马班邮路。


外出的日子里,他打电话回家第一句话就问:“我的马怎样样?马好不好?”


同行有人笑话他:“你应该先问妻子好不好?”王顺友有些不好意义,他还是想念着他的马,他在邮路上的独一同伴。


马班邮路是王顺友半生的寄予,却也给他带来了许多病痛:风湿,眼疾,还有癫痫病。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他说:“我最希望的事,就是家乡能富起来,乡乡通公路,江上通大桥,再也不要人走辛劳的马班邮路。”


这个愿望在2017年完成了:木里县三桷垭乡开通了公路,凉山州终于彻底终了了马班邮路的历史。


往常,木里曾经开通了EMS业务,邮件送到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也只需求10-12个小时。


但是,这份方便王顺友没能享用太久。2021年5月30日,年仅56岁的王顺友因病逝世。


他的身后,留下了32年跋涉26万公里、投递报纸超256000份、杂志22400份、信件48000份、包裹19200多件、投递精确率100%的神话。


而今,他的肉体也在鼓舞着每一代斗争者:坚持,总会有奇迹。

中国最后一位马班邮差:在岗32年,跋涉26万公里,事迹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