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十一国宣战是慈禧为数未几的政治亮点,这场被誉为大清帝国最后光彩的战争,也成为了不少后来人为慈禧洗白的佐证。的确,当年那封《对万国宣战书》理屈词穷、气壮山河,的确让不少中国人为之一振。然后,历史有时分就是这样,单看一面,它是光鲜的、正直的;假如翻看它的另一面,可能又会给你完整不一样的感受。 ...... 1900年,慈禧发布《对万国宣战书》,向众列强国宣战,各国在京的大使馆成为了首当其冲的目的。当时被招安的义和团和董福祥的甘军是攻打众大使馆的主力。 按理说,区区几个大使馆,驻军只需百十号人,应该很容易拿下,但偏偏清军配备太差,他们打了好几天也没能攻破使馆大门。慈禧老佛爷盲目有辱颜面,于是命令北洋新军用德国重炮炮轰使馆。 开炮的重担落在了‘张怀芝’头上,张怀芝何许人也?他是管炮兵的头儿。敌我悬殊之大呼之欲出,按道理一场军功是没跑了,但此刻张怀芝的脸上却没有一丁点喜色。相反,他眉头紧皱,一副心事重重有灾难言的样子。 能在京城当官的,个个都是人精,张怀芝自然也有他的“生存之道”。在他看来,这攻破使馆容易,几口重炮下去,估量也就终了战役了,但是之后呢?论功行赏?可别,事情要是真这么简单,那群步兵早就嗷嗷叫的往上扑了。配备差?笑话!架不住咱人多啊,一人一口吐沫也能淹死他们。 显然,张怀芝曾经将这场战役看的透透的了,关于他而言,真正的博弈并非是对付这几个大使馆,而恰恰是站在他们背地那个人,也就是发起这场战争的老佛爷:开炮吧,使馆被炸,洋人倒算迟早会来,介时老佛爷承不住压力,难免会把自己抛出来当替罪羊;而不开炮呢?老佛爷往常正在气头上,抗旨不遵这锅一背,可是不能活着见到明天日出了。 有些人看的明白但不一定活得明白。张怀芝也一样,他固然发现了这些问题,但却没有适合的措施处置问题。焦头烂额之下,他只好向自己的老上司、同时也是军机处大臣的荣禄讨主见。 张怀芝简直是用耍赖的方式(放言没有荣禄手令就不开炮)给自己讨得了一方“救命箴言”,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这方救命箴言仅有十三个字:“横竖炮声一响,里边(宫里边)是听得见的。” 张怀芝听罢茅塞顿开,回去后赶紧下令,让“众炮齐发,轰了一天一夜未停”。 果真,慈禧听了一宿威严且肆无忌惮的炮声后,身体立时舒坦了很多,对洋人的气也顺带着消了一大半,于是又立刻下旨给洋人送吃送喝,温言安抚。 义和团暴乱期间,京城里的不少主和派被慈禧一怒之下杀了头;后来八国联军攻城,不少主战派又被慈禧扔进来做了替罪羊。想想原本“钦定”的黑锅能被张怀芝胜利解脱,也不可不为之奇也。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受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