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甲午战败刺激了中国人的民族认识,读书界由此兴起西学热潮。张明杰教员指出,西学为中国近代天文学学问体系的树立奠定了基础,但是其间还吸纳了日本近代天文学的营养。张教员以辻武雄的《新编东亚三国地志》为例,经过文本细读,细致阐明 辻武雄所著近代早期天文教科书的主要内容、结构和措施,以及该文本在中国的传播和受容方式,提示了作为中介的近代西方天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与此同时,作者也生动描写了 辻武雄这个既酷爱中国、又跟随日本帝国扩张步伐渗透中国的早期泛亚主义者形象。 在中国读书界, 辻武雄的另外一个名字“辻 听花”更有名,《顺天时报》由于 辻听花的精彩剧评迎合了具有观剧传统的中国观众而增加了销量, 辻听花仰仗其系列中国戏剧研讨享誉中日文化界。醉心戏剧的“ 辻听花”与孜孜于天文学教育学等实学的“ 辻武雄”共同构成早期日本亚洲主义者的特质,他的既内在于日本、也内在于中国的终身也是近代中日两国相互缠绕之关系的彰显。 ▲ 辻武雄(1868~1931) 《新编东亚三国地志》题解 甲午战后,中国社会激变,开启民智,变法图强成时期习尚,一时间办报刊,兴学堂,编译或引介外国书籍等蔚然成风。因而,海外新思想、新学问,包含西方近代天文科学学问也都源源不时地传入中国,正是在此基础上,我国才有自行编写的天文教科书问世,近代天文学科及学问体系才逐步树立起来。在此过程中,日本是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日自己撰写或编译的书籍表演了重要角色。这里主要撷取辻武雄及其用汉文编写的《新编东亚三国地志》,经过文本梳理,提示近代早期天文教科书的主要内容、结构及表述措施,藉此窥知近代西方天文学学问传入中国的途径和方式。 一 《新编东亚三国地志》为活字版线装本天文书,由上、下两卷构成,封面双边题签墨书“新编 东亚三国地志 卷上/卷下”,扉页题有“辻武雄著/新编/东亚三国地志/东京合资会社提高舍藏版”,且有“不许翻刻”四字印。封底出版资讯显现:明治三十三年(1900)二月廿五日印刷, 同年三月一日发行。出版和发行均为合资会社提高舍,这是跟作者辻武雄所在的开发社及《教育时论》杂志有直接关系的教育书籍出版社,当时位于东京日本桥区吴服町壹番地。该书虽出版于东京,但主要在中、日、朝三国流通,特别是中国销量最大,不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不同的版本。这是辻武雄所编系列汉文天文书籍中最早的一部,与其后出版的《五大洲志》(泰东同文局1902)应属姊妹篇,除学校之外,主要面向普通读者。另外两部天文教科书,即《中国天文课本》(提高舍1903)和《万国天文课本》(泰东同文局1904)则主要面向中小学堂学生。 ▲ 《新编东亚三国地志》 辻武雄,東京:提高舍,1900 作者辻武雄(1868-1931),号剑堂,后改称听花,生于熊本县,就学于当地名校济济黌(汉学家佐佐友房设立),由此打下坚实的汉学基础,后至东京,入福泽谕吉创建的庆应义塾学习,毕业后进入开发社,主要从事《教育时论》杂志的编辑工作。开发社是由出版教育书籍的提高舍设立的,1897年后,辻武雄成为该社副社长兼《教育时论》编辑主任。《教育时论》兴办于1885年,是日本教育界较有影响的专业杂志,也是较早关注并热衷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刊物。 就在晚清改造气候日新的1898年8月下旬,辻武雄受开发社和《教育时论》派遣,赴华调查教育,自9月10日由塘沽登陆,至翌年2月11日离沪归国,前后在华5个多月,先后游历天津、北京、上海、汉口、武昌、汉阳、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参观各类学校或报社,访问当地名流与日本同胞,畅谈教育及时势,并将见闻以《清国通讯》等方式发回日本刊出,成为了解当时中国社会实况的重要报道。 ①在华期间,辻武雄拜会的中外人士主要有李鸿章、丁韪良、严复、王修植、蒋国亮、方若、汪康年、江标、汪钟霖、叶瀚、姚文藻、陸懋勋、邵章、陈汉弟、张一鹏等,另外,还于苏州造访心仪已久的朴学巨匠俞樾,值其暂时赴杭城而未遇;于武汉欲访张之洞,偶遇其罹病而未果,于是将手书信函一封,并所携《教育时论》、汉译《日本学校章程》及教育类书籍十数册,委托武备与自强二学堂提调姚氏一同呈赠之。 ▲ 林纾画菊题诗、樊樊山题字赠辻听花 1920 ▲ 辻武雄所编《教育时论》 此次来华正值戊戌变法之年,辻武雄于京津两地盘桓时,又恰遇这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凄惨收场,目睹了维新前后中国教育及社会文化现状,特别是学问阶级的思想状况令其印象深化。辻武雄原本还计划赴福建、广东调查,后因开发社急电催其返棹,故初志未能完成。归国时,携叶基桢、叶基勤兄弟二人同行,这是其在苏州元邑小学堂参观时相遇,并受学堂及两少年母亲之托,带往东京留学的。 ②这次教育调查成为其日后编著中国及世界天文书籍,涉足中国学堂教育并长期在华工作的契机或开端。回国后即于《教育时论》《同文沪报》(上海)发表《清国新式学校概略》(1899)、《清国教育变革案》(1901)、《清国两江学政计划私议》(1901)等教育述论,并将其中《清国教育变革案》连同手书信札一同,印制成数百本小册子,经过日本驻华使领馆或清政府驻日公使,分赠给中国相关机构或人士,希冀自己多年构思的教育计划能有助于中国的教育变革。除《新编东亚三国地志》(1900)之外,另编有《五大洲志》(1902)、《中国天文课本》(1903)、《万国天文课本》(1904)等天文教科书。 后应罗振玉之请,辻武雄于1905年1月来到上海,担任编辑《教育世界》,之后又作为日本教习先后赴苏州和南京的新式学堂从事教学工作,直到1910年初才返回日本。其间,辻武雄喜欢上中国传统戏曲,并业余从事相关资料的搜集与研讨。 辛亥反动后,辻武雄又只身前往北京,就职于日自己兴办的汉文报《顺天时报》,同时对京剧等传统戏剧愈加痴迷,并努力于剧评及研讨,成为当时北京梨园界一大知名人物,曾被来华游历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称为“戏通中的戏通”。 ③除创作剧本《兰花记》之外,还撰有《中国剧》等戏剧专著。 ④ ▲ 辻听花(右)与汪笑侬 汪笑侬(1858~1918),本名德克津 ( ,dekjin), 又名孝农,号竹天农人。满族,生于北京。自幼聪颖好学,喜好戏曲,汪是当时誉满京城的京剧名家,汪派的开创人,是京剧改进的先驱。以擅长演唱表白悲愤大方情感的《战长沙》《文昭关》《取成都》而著称。 ▲ 《中国剧》 辻听花,北京:顺天时报社,1920 ▲ 樊樊山为《中国剧》题字 ▲ 《中国戏剧》 辻听花,北京:顺天时报社,1925 ▲ 『 支那芝居 』 (《中国戏剧》日文版) 辻听花,北京 :支那景物研讨会 ,1924 辻武雄1931年客死于北京。其著作除以上提及的几种之外,还有《金陵古迹小志》《支那南北》《支那料理谈》等。 二 《新编东亚三国地志》是触及中、日、朝三国的亚洲区域天文书,基本上以人文天文学或政治天文学为主,分上、下两卷(两册),上卷由“绪言”“亚细亚洲总论”“东亚三国总论”“支那天文”四部分组成,下卷则由朝鲜和日本天文构成。总体来看,中国天文所占重量最大(68页),其次为日本(42页),朝鲜所占比重最小(21页)。上卷卷首有前内阁总理大臣,时为制度调查局总裁伊藤博文题写的“指掌可求”四大字(钤有“博文之印”白文方印和“春畝”朱文方印),以及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与枢密顾问官副岛种臣题辞(均为墨书),接着是清政府驻日公使李盛铎、朝鲜驻日公使朴镛和撰序,其后为贵族院议员兼东亚同文会副总裁长冈护美、教育家兼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伊泽修二、众议院议员佐佐友房的汉文序文,最后为作者自序。下卷卷末还有作者的总“结论”,实践相当于后记或跋语,最后是曾随辻武雄前昔日本留学、自称其门人的叶基桢所撰写的跋文。 伊藤博文题辞为本书添加了几分光彩。辻武雄结交伊藤博文,缘于其初次赴华调查教育。在由长崎动身,经朝鲜航渡天津途中,辻武雄于仁川港巧遇同船赴华的伊藤博文,并就中日两国教育问题对其中止了采访,后又在天津和北京多次相遇。 ⑤1909年秋,伊藤博文于哈尔滨车站遇刺身亡时,正值辻武雄作为日本教习于江南高等实业学校任教,日本政府为伊藤举行国葬当日,辻武雄闭门哀悼,并撰写了吊唁文章《忆伊藤博文公》。 ⑥ ▲ 安重根狙击伊藤博文后被捕 1909年10月26日,朝鲜义人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狙击伊藤博文后被捕,韩国人将此局面制造成石版画,保存在江原道原州雉岳山明珠寺的古版画博物館。为留念韩朝克复73周年,时任韩国大总统的文在寅提议南北共同挖掘安重根遗骨的事业,此石版画也得以第一次向公众展示。 ▲ 伊藤博文国葬现场 日比谷公园,1909.11.4 序文之后有“凡例”十则,交代本书编辑之目标、全书重量、主要内容,以及里程、地图、地名等称号异同,其目标曰:“是书之编著,以使日、清、韩三国士人知晓彼我天文之形势,三国唇齿之关系,及欧美经略东邦之事迹,奋发兴亚保种之心为目标。” ⑦凡例对中朝两国天文中特地参与“外国交涉”一章,强调“是余寓意之所存”,并就个人企图做了解释:“是书记支那、朝鲜之政治文物,笔端过于猛烈,是非蔑视而然,惟望彼都人士发愤复兴,以扶持大局。”最后逐一列出提供题辞或序文者,以示谢意。“凡例”后为简单目次。 正文之前,有折叠式多色套印版“亚细亚洲全图”,比例尺为三千九百万分之一,而且地图中明示:洲界、国界、既设铁路、预设铁路、山脉、河流、运河、湖水、沙漠、国都、都会、海底电线、航路等,能够说,在当时属于较规范、明晰的地图。 上卷首先是对亚洲以及中、日、朝三国的总体概述,故题为“亚细亚洲总论”与“东亚三国总论”,各占约6页,按天文位置、疆界、面积、区划、沿海、山脉、河湖、平原、气候、人口、人种、宗教、产业、交通、文化等门类分别加以叙说,最后是总括或结论。结论部分强调,当今世界论疆土之大、人口之众、物产之丰而无过于亚洲,然其国度多为西方列强所吞,即便尚保独立的中、日、朝三国,除日本之外,也遭受列强欺凌,朝气蓬勃,故呼吁东亚有识之士振作爱国肉体,奋发图强。辻武雄于亚洲总论最后指出:“亚洲之天文如此,亚洲之现势又如此,为亚洲人士者,岂可不枕戈而待,奋袂而起哉?……是独立自主者,惟日本、支那、朝鲜而已。然则东亚有志之士、爱国之人,生今之时,居今之世,惟有夙夜奋兴,黾皇图治,援民人于滔溺,致家国于富强,挽将倒之狂澜,遏燎原之夷势,兴东亚而保黄种,以为己任而已。呜呼!东亚三国天文,尤为十万火急,乌可不调查哉!”其实,“东亚三国总论”的结论部分也有同样见解:“呜呼!东亚之志士仁人,苟其毅但是起,怀雄图而振雄略,以兴东亚,是不独东亚之幸,抑亦亚细亚全洲之幸;且不独全亚之幸,抑亦世界万国之幸矣。至于天文之学,尤为广见闻、识时务所必须,知己以知彼,由迩以及远,是则东亚天文,谁谓可忽乎哉?”由此可看出辻武雄编辑此书之动机和目的。 作为该书最重要的中国天文,分“总论”“行省”“外藩”“外国交涉”“结论”五个部分,其中,又以“总论”内容为最多(38页),占整体一半以上。朝鲜天文和日本天文各分四部分,前者为“总论”“各道”“外国交涉”“结论”,后者则是“总论”“各道”“台湾”“结论”。作者特意在中国和朝鲜天文中参与“外国交涉”一项,而在日本天文中又特意列出“台湾”,其企图昭然若揭。在中国天文中强调中国领土渐为外国蚕食,铁路、矿山、口岸等为外人垄断,并分述英、德、法、日在华权力,但触及日本时,却有拈轻怕重之感。 各国天文之前,均分别附有一张大小不一的该国地图。如中国天文前有折叠式套色版“大清帝国全图”,比例尺为一千三百万分之一,凡例中注明国界、六部界、省界、长城、驿路、既设铁路、预设铁路、路上电线、海底电线、航路、山脉、河流、湖水、运河、沙漠、京都、省城、府、州、县、名邑、通商口岸、陆路互市场等标识。 关于各国天文总论及行政区划等,该书在体裁与内容记叙上也大致分歧,或者说大同小异,基本按天文位置、疆界、面积、区划、沿海、山脉、河湖、气候、人口、人种、宗教、产业、交通、文化等项目分别加以记叙,最后为结论,只是篇幅多寡不同而已。如中国天文分别就天文位置、疆界、面积、区划、沿海、地势、山脉、河流、湖水、运河、长城、沙漠、气候、人口、人种、官制、兵备、财政、教育、宗教信仰、产业、交通、外交、文化等加以概述和阐明,其中本属区划、外交等项的“行省”“外藩”及“外国交涉”,后又作为单独部分分别列出,详加记叙。不外,“行省”及“外藩”的记叙篇幅长短不一,如引见江苏省超越两页半(5半页),而四川、贵州等省的引见只需一页,以至还缺乏半页。除资料所限之,这恐与作者此前赴华调查所涉之地不无关系。 该书将中国分辨为本部(即十八省)和“满洲”“伊犁”“蒙古”“西藏”“青海”六部,或进一步分为二十二直省与三“外藩”(蒙古、西藏与青海),基本因循了当时日本盛行的中国天文、地志文献的相关记叙,并将甲午战后日本掠取的殖民地台湾划入日本幅员。 ▲ 《新编东亚三国地志》所附《亚细亚洲全图》 三 作为一名专业教育杂志的主编,辻武雄之所以要编辑此书,恐与其此前赴华调查教育的亲身体验有关。如前所述,其在华期间,所到之地,必参观各类学校,与相关人士畅谈教育。其于苏州参观元邑小学堂时,得知该学堂设有经学、史学、诸子学、初级天文、初级格致、中外掌故、算学源流、各国交涉、体操等十学科,教科书均为汉文编写,并目睹兴办者兼校长张一鹏(号云搏)所编《普通学歌诀》之经学篇和《初级天文学》,其中后者有关日本的一节:“日本三岛,孤悬海中。蝦夷在北,近亦开通。最大之岛,是曰长崎。王居东京,商贾所集。长崎之南,曰萨峒马。其东一拳,则曰对马。日本之南,有岛卅六。是为琉球,百里缺乏。我朝藩属,此最恭诚。惜为日灭,县为冲绳。台澎二岛,亦属东洋。台大澎小,一水可航。日本割之,运营未竟……”令其“一读笑容”。 ⑧或许正是鉴于当时中国学堂教科书粗陋或不备之现状,辻武雄才决意编辑此类初级天文书的,诚如其在“凡例”中所言:“是书专为初学者而设,只从浅近,书中并未几述,但举三国形险之地与重要之事,是期读者之通其大约,应十万火急也。”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应当时教科书匮乏现状之急而为,而且是为初学者而编,故编写时遵照浅易准绳,大纲挈领,简明述要。另外,作者在该书的中朝两国天文中特地参与“外国交涉”一章,恐怕与受学堂设立“各国交涉”科目启示有关。 该书除在框架结构、表述措施等格式方面采用近代西方天文学的方式之外,记叙上也颇有特性,譬如在阐明土空中积或人口数量时,常与其他国度或地域作比较,给人以明晰明白之感。如记叙中国人口,“共约四亿三千二百五十万(系光绪二十年末官府所检查),殆居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占全亚人口二分之一。试与欧美各国之人口相较,则于俄国(本国人口九千四百万,全国计一亿三千万)三倍有余,比英国(本国人口三千八百十万,全国计三亿三千六百万)则多一亿,八倍于德国(本国人口五千二百三十万,全国五千四百万),七倍有余于法国(本国人口三千八百五十万,全国计六千六百七十万),十一倍于意国(本国人口三千一百三十万,全国计三千八百八十万),六倍于北美合众国(人口计七千五百万),十倍于日本(本国人口四千二百七十万,全国计四千五百七十万),四十一倍于朝鲜(人口一千零五十二万)。”(上卷第24页)以上只是其中一例,书中此类比较尚有不少。当然,该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东亚三国以及亚洲乃至世界现状的鲜明认识或论评,且处处可见其猛烈言辞。其在日本天文部分一再夸示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成果,而对中国和朝鲜则是在强调“同文同种”的同时,痛陈其守旧自封、积弱积贫的现状,呼吁人们变法自强,以挽救国度,复兴亚洲。能够说,这在当时同类天文书籍中是较为共同的。不外,也应该看到,无论作者如何强调目的在于“兴亚”,但其真正动机与日本对外扩张的国策左右开弓,是希望扩展日本在华影响力,追求日本在华权益。最后应该指出的是,书中一些内容是作者基于日自己的立场,并以当时的盛行史观和用词加以论述的,对此我们应有苏醒的认识。 书中所附地图较为精确明晰,既标有比例尺和经纬度,同时符号标识也基本契合现代规范。 ⑨书中还运用了不少数据表,便于读者整体掌握和了解,仅中国天文中的总论部分就有《东西各疆土空中积比较表》《人口表》《各地一方里居民数》《各省官矿表》《外国通商五年间比较表》《清国轮船公司及航道路表》以及财政税收之高额来源排行等,其中一些数据尚属最新或较新的调查,颇有参考价值。 四 该书作为日自己直接用汉文撰写的天文书,虽名为“地志”,但在框架结构与表述措施等方面,已有别于我国传统沿革地志,大致具备近代西方天文学教科书要素,故应视为中国天文学转型期的著作。 中国天文学是在西学冲击下,完成了由传统沿革天文向近代西方科学天文学的学术转型,正如邹振环所言:“中国天文学从传统向近代的学术转型,是与引进、吸收和融会西方天文学学术思想有密切的关联,近代天文学是中西天文学融合的产物。”⑩不外,应该强调的是,与历史等学科一样,中国近代天文学的降生也跟日本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天文学的学术转型过程中,日本表演了中转站角色,日自己的著述以及汉译日文天文教科书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辻武雄这部著作可谓是在此过程或背景降落生的颇合时宜的天文书,对了解亚洲特别是东亚三国天文形势,传播西方天文学学问,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在格式上为国人自编教科书提供了可参考之底本。如张相文所编、通称我国最早的自编近代天文教材系列《初等天文教科书》《中等天文教科书》(均为1901 年)以及《蒙学中国天文教科书》(1905 ),其序文中就坦言:“是编一本东邦天文教科之条段,分纲举目,简而不紊,为本国天文之初步。” 另外,像谢鸿赉编《最新天文教科书》(商务印书局光绪三十一年版)、刘鸿钧著《政治天文》(湖北法政编辑社光绪三十一年)、王达辑《中学天文中国志》(六吉轩光绪三十一年刻本)等书,均明白表明曾参考过辻武雄编《东亚三国地志》或《五大洲志》, 阐明辻武雄等人的天文学著作对我国早期天文教科书的编撰起过先导作用,至少是在编写格式上提供了相对方便的底本。 ▲ 《五大洲志》 辻武雄,東京泰東同文局,1902 作为近代早期的天文书籍,该书不只系统相对完备,而且内容丰厚,条理明晰,特别是作者直接用汉文编写,充沛发挥了汉文简约明了的表白功用,将繁冗的西方天文学学问变得更为简化,粗浅易懂,当时也颇受关注,在汉字文化圈的东亚诸国产生过一定影响,以至被作为我国学堂天文课本或参考书运用,加之成书较早(早于上述张相文编写的我国第一批天文教科书),对天文学史研讨,特别是调查西方天文学学问东渐途径也颇有参考价值。 另外,该书在普通天文记叙之外,还特地于中朝两国参与“ 外国交涉”一章,意在使人知悉欧美列强经略亚洲之概要和野心,唤起士人爱国保种之心,故遭到东亚诸国有识者的欢送,“不到两年时间,在朝鲜和支那人士间(主要为后者)售出一万部以上。” 当时驻日公使李盛铎称该书“ 纪述详瞻[赡],谈论激昂,知其企图至深,遂不觉词之迫也。”(该书卷首序文)翰林院庶吉士周渤在为其《五大洲志》所撰写的序文中也指出:“辻武雄君,扶桑知名士,明干通达,究心当世之务,前著三国天文,一时纸贵。” 据不完整调查统计,我国有 30 余家图书馆珍藏有此书, 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以上对该书的评价不虚。 ▲ 李盛铎(1859~1934) 字义樵,又字椒微。号木斋,别号师子庵旧主人,师庵居士等。晚号麂嘉居士。江西省德化县(今九江市)东乡谭家畈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珍藏家,且历任清朝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江南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大学生、京都大学堂京办、顺天府府丞、太常侍卿、出使各国政治调查大臣、山西布政司、陕西巡抚等职。中华民国成立后,又曾担任大总统顾问、参政院参政、农商总长、参政院议长、国政商榷会会长等职。1934年因病逝世。 ▲ 周渤(1870~?) 光绪二十四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山西潞安府知府、太原府知府。北洋政府时期,担任山西民政长,后辞职;曾任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 注释 ①辻武雄的清国教育调查讲演最初有《清国教育通讯》《清国通讯》等,后以《铃声帆影》为题集中连载,主要刊载于《教育时论》。 ②参见辻武雄《清国通讯/上海片信》,《教育时论》第510号(1899年6月)。 ③芥川龙之介著,秦刚译:《中国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151页。 ④关于辻武雄在北京观赏并研讨京剧的状况,可参见张明杰《旧北京的日本戏迷》,《博览群书》2009年第8期。 ⑤有关伊藤博文对中日两国教育问题的见解,可参见辻武雄《月色涛声》,《教育时报》第484号(1898年9月)。 ⑥辻武雄《忆伊藤博文公》,发表于《教育时论》第886号(1909年11月),当时署名“南京 剱堂迂人”。 ⑦辻武雄:《新编东亚三国地志》“凡例”,提高舍,1900年。以下除注明出处之外,其他本书内容之援用恕不逐一加注。 ⑧辻武雄:《清国通讯:姑苏片信(上)》,《教育时论》第503号(1899年4月)。 ⑨辻武雄在《新编东亚三国地志》“凡例”中解释:“是书所插之地图,係博考内外,参证新旧,择其精确者而修饰之,以便读者按图而索也。” ⑩邹振环:《晚清西方天文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天文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77页。 张相文编:《蒙学中国天文教科书》“序文”,上海文化书局,光绪三十一年。 如刘鸿钧著《政治天文》(湖北法政编辑社,光绪三十一年),其例言开通宗义指出:“本编为文学士野村浩一先生所授,但因时日迫促,凡宗教、教育、军政、财政等类,概从简单。兹就日本法学士山本信博氏《政治天文学》、辻武雄氏《五大洲志》、理学士佐藤传藏氏《万国新天文》、辰巳氏《万国宪法比较》诸书,相互参订,补所未备,以求完善。” 辻武雄:《忆伊藤博文公》,《教育时论》第886号(1909年11月)。 辻武雄著:《五大洲志》“序文”,泰东同文局,1902年。 王宝平主编:《中国馆藏日人汉文书目》,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30页。 参考文献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之研讨》,商务印书馆,2012年。 邹振环:《晚清西方天文学在中国——以1815至1911年西方天文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张明杰:《旧北京的日本戏迷》,《博览群书》2009年第8期。 参謀本部管西局編:《支那地誌》,参謀本部,1887年。 辻武雄:《五大洲志》,泰东同文局,1902年。 辻武雄:《中国天文课本》,提高舍,1903年。 辻武雄:《万国天文课本》,泰东同文局,1904年。 阿部洋:《近代日本のアジア教育認識―その构成と展開》,科学研讨費補助金(総合研讨A)研讨成果報告書,1996年。 蔭山雅博:《清末日本教習與中国教育近代化》,雄山社,2011年。 近代アジア教育史研讨会編:《近代日本のアジア教育認識 資料篇 第9、10巻[中国の部(1)(2)]》,龍渓書舎,2002年。 開発社:《教育時論》(第319―993号,1894.2―1912.11),雄松堂書店復刻版,1980-1996年。 本文系章清、陈力卫主编《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第一辑第23册《新编东亚三国地志/五大洲志/万国天文课本》“解题”中的一部分,后经修正刊载于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讨院《东亚学》第二辑(2021年4月),此次推送又稍加修正。 感激作者及出版社受权转载。 图片部分由作者提供,部分来自网络。 ▲ 《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丛刊》第一辑之第二十三册《新编东亚三国地志 五大洲志 万国天文课本》 张明杰 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 《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丛刊》第一辑 章清/陈力卫主编,张明杰/陈捷/陈继东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 《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丛刊》(全28册) 章清/陈力卫主编,张明杰/陈捷/陈继东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各册目录及整理者 1-2 日本外史(乐敏) 19 清史揽要满清史略(陈捷) 20-21 清朝史略(章清) 22 支那通史(曹南屏) 23 新编东亚三国地志五大洲志万国天文课本(张明杰) 24 法越交兵记(张明杰) 25 近世大战纪略欧亚风云录最近支那史(孙青) 26 大日本维新史西国新史(曹南屏) 27-28 东洋新报(章清) 作者简介 张明杰,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言语与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兼南开大学日本研讨院客座教授。主要研讨范畴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主编《近代日自己中国游记》《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日本近代对中国边疆调查及其文献研讨》等系列丛书。有《海东游艺——中日文化交流纵横谈》《考史游记》《栈云峡雨日记·苇杭游记》《观光纪游·观光续纪·观光游革》等著译、整理出版物。 延伸阅读 《会通中西:近代中国学问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章清 『近代日中学術用語の构成と伝播―天文学用語を中心に』 荒川清秀 『近代日本のフードチェーン: 海外展開と天文学』 荒木一視 『近代日本とアジア―地政学的アプローチから』 三谷博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学问份子》 李仁渊 『 近代日本の歴史天文学:2つの系譜 』 川合一郎 『近代日本の海外天文情報収集と初期外邦図』 荒木一視 编辑丨傅小山 东亚视角 全球视野 寻觅东亚论述的“虫洞”与“黑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