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年(1877年)春天,大清官场炸锅了。 一本小册子惹起的。 记载了他从中国到英国就职途中看到的风土人情、天文状况以及社会晤闻。 写本旅途日记,也能让他喜提“狗汉奸”的帽子。 想不到吧。 郭嵩焘也没想到。 01 郭嵩焘这个人,名气没那么大,很多人或许都没听过他。 但他的才识不在曾国藩、李鸿章之下。 却是个仕途多舛的人物。 郭嵩焘 老郭湖南人,二十九岁中进士,开端仕途生活。 之后近三十年里,打过仗、征过粮、管过盐、办过案,还给人当过幕僚,总之是浮浮沉沉,几起几落,仕途走得很不顺。 不是由于才干不行,而是由于他这人脾气比较执拗,说话又直,经常得罪人。 年近花甲,快到退休年龄了,才混到三品的按察使。 不外,人才就是人才。 郭嵩焘的命运转机点,发作在光绪元年(1875年),云南边疆发作了一件震惊中外的事情——死了一个外国人。 02 话说这年正月,英国驻华公使馆的外交官马嘉理,从北京近在天涯,想穿过云南,到缅甸去接应英国的铁路探测队。 刚到云南边疆的腾冲时,和当地少数民族发作了抵触,马嘉理被杀,头还被割下来挂在城墙上。 杀死马嘉理的云南少数民族武装 依照国际公法,外交官是有司法豁免权的,往常被杀了,这还了得? 大英帝国当然不会咽下这口吻,马上派驻华公使跟清廷交涉,请求惩罚凶手、赔偿损失,还要派官员到英国去当面负疚,假如不允许,那就准备开战。 这时分,恰逢大清朝刚刚开端收复新疆,不敢再跟英国开第二条阵线,所以经过一年多的谈判,最后和英国签署了《烟台条约》,允许了英国人的全部请求。 那么,问题就来了:谁愿意去英国负疚呢? 哪有天朝官员主动跑去夷狄那里点头哈腰负疚的? 所以这差事,没人愿意肯去。 但不愿意去也得有人去啊。 由于郭嵩焘写过一本《条陈海防事宜》,提出中国光学西方坚船利炮是不行的,还得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种超前的眼光在大清朝一堆只知纲常名教的迂夫子中显得鹤立鸡群。 不得不说,李鸿章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但老郭得到任命的时分,内心是拒绝的。 为什么呢? 一来,出任英国大使这件事,自身就是不被容忍的。 由于千百年来,中国不时以天朝自居,其他国度都是蛮夷之邦。 只需他们来朝拜,可没有中国派大使驻外的先例。 【弥补】: 精确的说,郭嵩焘是第一个出使西方的中国人公使。 由于大清派出的第一位公使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个美国人。 这个美国人叫蒲安。 那时的大清国旗,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面国旗,也是这个美国人设计的. 就是它: 大清龙旗 二来,老郭也是被“正人君子”们骂怕了。 马嘉理事情刚发作的时分,老郭就提出过,朝廷应该把对此事负有指导义务的云贵总督岑毓英革职,以此堵住英国人之口。结果一堆“汉奸”帽子就飞了过来。 往常又要让他去英国负疚,怕不是要被吐沫淹死。 03 但太后老佛爷曾经定了让老郭去,能不去吗? 油画《郭嵩焘出使英国》 老郭此去,不只是去给英国人负疚,也肩负着出任大清国首任驻外公使的任务,因而朝廷请求他“凡有关系交涉事情,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细致记载,随事咨报”。 从上海到伦敦,一路上走了五十一天,老郭就写了五十一天的日记。 这今日记叫《使西纪程》。 《使西纪程》部分截图 老郭到了英国后,就把《使西纪程》寄回国。 担任外交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把这本小册子印了几十册,在朝廷官员中小范围传阅。 原本的意义是希望大家经过这本小册子多了解点国外的状况,没想到却惹起了轩然大波,骂郭嵩焘是“狗汉奸”的声音,如海啸普通。 04 那么,这本小册子里到底有什么内容让大家如此激动呢? 摘几句瞧瞧: “两处市镇,缩过灯烛辉煌,光明如画,近伦敦者尤甚……街市灯如明星万店,车马滔滔,气成烟雾。闤闠之盛,宫室之美,殆无复加矣!” ——老郭这家伙居然说英国城市的绚丽繁荣不相上下!夷狄之邦居然能比堂堂天朝还繁荣富庶、文化兴隆?简直是慕洋犬! “亦见西洋各国敦信明义近古也!” ——老郭这家伙居然说洋夷恪守信义,和中国古代相似!“中国有道,夷狄无道”,这是古人的经典,洋夷怎样可能懂什么信义道德?老郭真洋奴也! 1877年,郭嵩焘在英国留影 “近年英法俄美德诸大国角立称雄,创为万国公法,以信义相先,尤重邦交之谊,致情尽礼,质有其文,视春秋列国殆远胜之。” ——老郭越说越离谱了!把洋夷简直捧上天了!什么“万国公法”,什么“以信义相先”,意义是说我天朝不懂公法,不遵信义? “以夷狄为大忌,以和为大辱,实自南宋明两朝之季,其效亦可观矣。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纯异。其至中国,惟务通商而已,而窟穴已深,逼处凭陵,衍以对付。处置之方,岂能不一讲求?并不得以和论。无故悬一‘和’字,以为劫持朝廷之资,侈口张目以自快。其谈论至有谓‘宁可覆国亡加,不可言和’者……宋明诸儒,谈论传播,为害之烈,一至斯也!” ——这是什么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堂堂天朝,怎能低三下四和夷狄讲什么和?谁讲和谁就是秦桧、张邦昌,就是汉奸无疑! 《使西纪程》部分截图 “英国……其构兵中国犹辗转距据理而争讼,持重然后发,岂中国高谈阔论虚憍以自张大时哉?轻重缓急无足深论,而西洋立国自有本末,诚得其道则相辅致使富强,由此而保国千年可也,不得其道,其祸亦反。”“处至今日之世,唯有倾诚以与各国相接,舍是无能自立者。” ——这是最可恨的一段话!居然为英夷侵略中国洗地,说什么英夷侵略中国也是有理的!反说我天朝是高谈阔论?还要我天朝一心一意去学习洋夷?这不是汉奸是什么?! …… 05 一片群情汹汹之下,老郭的“汉奸”身份算是彻底坐实了。 以至有位翰林院编修向朝廷弹劾他,说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简直就是里通外国的人渣! 眼看骂老郭的声音越来越大,慈禧老佛爷也无法淡定了,想来想去: “算了,《使西纪程》这小册子就别再传播了,曾经发进来的全部收回销毁了吧。” “老郭,你别怨我,我也是在维护你。你这小册子要是再传播到民间去,怕是你家祖坟不保。” 只是,这《使西纪程》固然收回销毁了,可经这么一闹,老郭的“汉奸”帽子就再也甩不掉了。 他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正人君子”们放大,上纲上线。 好比,老郭在英国时参观炮台,由于海上风大,陪同的英国人看他有点冷,就把一件大衣披在他身上,这就成了罪名—— “堂堂天朝官员,怎能披着洋夷的衣服?什么?由于冷?冻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就算冻死也不能披啊!” 好比,老郭在英国某次宴会上看到巴西皇帝到场,跟着在场人员一同起立致敬,这又是一个罪名—— “巴西乃夷狄之邦,天朝官员,只应拜天朝皇帝,居然拜夷狄之君,简直奇耻大辱!” 又好比,老郭在白金汉宫听音乐会,学着英国人的样子翻阅节目单,这还是一个罪名—— “天朝官员自有其风度,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却学夷狄翻阅什么节目单,简直有辱国体!” 总而言之,老郭怎样做、做什么都是“汉奸”。 老郭在英国干了两年公使,被骂了两年“汉奸”,最后肉体上真实撑不住了,主动称病请辞,想退休回家。 06 光绪五年(1879年)夏天,老郭回到了湖南老家。 然,满大街都是“打倒老郭狗汉奸”的标语。 老郭就躲到乡下老家,唯以读书写文自娱,不敢公开出面。 直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七十三岁的老郭病了,很严重,自知不久于人世。 但他还在为大清的未来充溢忧虑,说道: “宋以来士夫好名,致误人家国事。讬攘外美名,图不次峻擢;洎事任属,变故兴,凑合仓皇,周章失措。生心害政,莫斯为甚!” 但是,他的忧心之论传到社会上,又生出一片“狗汉奸不思悔改”的诅咒。 不久之后,老郭在失望中逝世。 郭嵩焘死前不时戴着“汉奸”帽子,死后若干年其先知先觉才被人所发现 07 老郭死后十年,庚子国变,大清国一蹶不振,被迫签署《辛丑条约》。 痛定思痛之下,大清国终于认清形势,开端全面向西方学习,清末新政拉开了序幕。 这时,人们才想起了当年那位被他们骂“狗汉奸”的老郭…… 参考文献:《使西纪程》、《清史稿》、《郭嵩焘评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