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英美澳三国联手“欺负”法国的新闻,大家应该不陌生。 事情经过很简单,澳大利亚向法国订购12艘常规动力潜艇,价值640多亿美圆,双方谈得很顺利,签合同画押。 可是,没等到法国交货的日子,英国和美国找到澳大利亚,允许向澳大利亚提供至少8艘核动力潜艇技术,而澳大利亚担任出面宣布,英美澳三国成立新的保险联盟“AUKUS/奥库斯”。 澳大利亚前脚和英美捆在一同,后脚就双方面撕毁了法国潜艇合同。 英美澳联手向法国背地捅刀,这事儿伤害性极大,凌辱性更强,为此法国召回驻澳大使,并且请求澳大利亚赔偿。 法国如此怒喜洋洋,其中还有一个原由。 实践上,最早和澳大利亚达成潜艇买卖协议的,原本是德国人。法国人从中横插一脚,把合同抢了过来。 自己费尽心机抢来的东西,又被他人不留余地的夺走,这种“窝心脚”的滋味,搁谁谁不急。 既然法澳之间撕毁了合同,那么,这次军火买卖的主角,那12艘常规动力潜艇哪儿去了? 铁肩担道义的印度,再次成为接盘侠! 印度心甘甘愿为法国接盘,有两个缘由。 一是,印法两国的历史渊源极深,法国在印度东海岸的殖民地,不时坚持到1947年。 印度独立后,两国之间一直有军事协作,印度空军的“阵风”战役机,就是法国进口货。 二是,在国际军火买卖市场上,印度不时是最好的买家,这个恐怕没有之一。 大约从2012年开端,印度就成为军火市场上,出手最阔绰的买家,其成交金额一直高居榜首。致使于各国军火商,只需接到印度订单,都会下认识地加着价的卖,假如加价少了,都会觉得不好意义,没照顾好老客户。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采购案。 1999年,印度与俄罗斯达成航母采购协议。 俄罗斯将基辅级航空母舰“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作价10亿美圆,出卖给印度,以“维克拉玛蒂亚号/INS Vikramaditya”为名,划入印度海军。 依照协议规则,这艘航空母舰,必须在俄罗斯完成改装。 结果,这一改装不只花了14年时间,而且到了最后交货时,印度实践上向俄罗斯支付了23亿美圆。 除了法国、俄罗斯,美国、以色列也是积极供货的军火商代表。 2003年,以色列向印度卖了3架预警机,成交额12亿美圆,平均每架4亿美圆,而这款预警机国际成交价只需每架2.5亿美圆。 2011年,美印签署军购合同,印度向美国定购10架“波音C-17环球霸王III”战略运输机。今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用的就是C-17。 这款C-17战略运输机,美国卖给澳大利亚每架1.9亿美圆,卖给英国每架2.2亿美,卖给印度,对不起,得加钱——每架4.1亿美圆,成交总金额41亿美圆! 那么,问题就来了,印度军方不知道这价钱里面有猫腻吗? 为什么放着低价不买,偏偏买高价?为什么明知被宰,印度还要伸头挨上这一刀? 这世界上,没有人愿意充任“冤大头”,印度愿意付出昂扬代价,也有自己的缘由。 鉴于其国内研发才干,印度想经过采购军火,取得技术转让,进而展开本国军工业,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军备体系。 既然打算买买买,把自己买成“军事强国”,为此,印度也只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 只不外适得其反,这个“冤大头”并不是好当的。 众所周知,军工技术关于任何一个国度来说,都是中心的中心、顶级秘密中的顶级,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 像美国、俄罗斯军火出口到印度之前,都要经过严厉的检查制度。 印度拿到手的,常常是精简版、删除版以至阉割版,连敏感的军用电子器材都接触不到,更别提技术了。 印度花大价钱采购军火,要武器也想要技术,看着精明无比,实践上掉进了自己设定的圈套。 常常花钱打水漂不说,而且,买来的武器性能打折,还是“万国造”,如何均衡各种武器系统构成战役力,以及战役力的强度有多大,这都是一直无解的问题。 往常印度经济展开,近几年,每年投入军费超越600亿美圆,能在全世界排到第四。 今年,2021年,印度军费预算大约在637 亿 美圆,其中,将近185亿美圆要用于武器采购,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16%。 兜里揣着这么一大笔钱,手里又没有硬家伙,想不当“冤大头”,他人也不会允许的。 印度,必须单独吃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