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曹云金,大家都很熟悉,从微博发声明事件到恋情上热搜,红也好黑也罢,自带招黑体质的他,人设总是一步一个深坑。 他饰演男二号的电影《龙之战》上映后,和其他被“殃及池鱼”同档期影片一样,在《战狼2》单日破4亿票房的强力攻势下夹缝求存。虽然全国只有1%的排片量,但《龙之战》也艰难收获了2400万的票房。实属不易,也确实悲壮可怜。 虽说票房惨淡,但电影扎实的品质在一众主创的努力下仍获得了很不错的口碑。这虽说不是该皆大欢喜的事情,但也算是一份不菲的收获。 然而,黑粉们却看不过去了,穷其所能打破了这份平静。在今日头条上曝出了一篇名叫“龙之战上映7天单日票房仅74万 曹云金真的是票房毒药?” 的文章。 人云亦云的吃瓜群众们乐于看热闹,开始丢锅。 黑粉们也趁势集体下跳,微博、豆瓣上狼烟四起,“曹金”、“曹贼”等字眼不堪入目,曹云金连带着《龙之战》都被黑到惨不忍睹。 当然,看过电影的网友们自然气不过。 你说男女主背票房也就认了,男二抗票房,还是头一回听说,感受到了那份满满的恶意了吗? 虽说刘亦菲也被冠名“票房毒药”,一度成为众矢之的,但好歹人家是女一!(此处应脑补神仙姐姐的同情目光) 而曹云金也被动承担起男二拯救票房这份艰巨的使命,秒变 “背锅侠”扛起了“票房毒药”的背锅大业。 “票房毒药”这个词儿,看似只是一种看戏式的简单调侃,但却对艺人的演艺生涯有着极大的危害,且不说艺人的公众形象和舆论热度,单就行业内部而言,背上这样的黑锅任谁都不好受!更何况是那些本就面临着重重阻碍,独自打拼的艺人。 咱们继续牵回曹云金这个话题。 一个出演男二的电影, 这个“票房毒药”究竟该从何说起? 这些“黑粉”究竟来自何方? 这里就不得不聊聊那些“畅销已久”的专署词汇了。 “曹金”、“叛徒”、“曹贼”,这种郭德纲粉丝专属词汇层出不穷,曹云金仅仅出演了男二号,又为何会让郭德纲的粉丝如此雀跃呢?是事发突然还是别有用心,大家不得而知。对曹云金奋斗之路忧心的同时,黑粉们这份坚忍不拔的刻苦与专一,也着实令人敬佩。 当然,除了曹云金之外,小编也要默默同情一下这部“口碑担当”的《龙之战》。 无论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龙之战》的影片质感和映后口碑都是大家称赞的! 电影根据真实历史事件“镇南关大捷”改编,成龙大哥做顾问,老戏骨刘佩琦带节奏,戏中曹云金与刘佩琦的父子情谊更是让观众感动到泪崩。 虽然排片量不到1%,但平均超过30%,且更是在一路飙升上座率,也算是肥肠亮眼了。 更有不少看过电影的扎心老铁们各种求排片。 总体来说,整部电影从剧情推进到人物关系都清晰明朗,几位主演的演技也都online,美中不足的,除了票房之外,可能就是“龙之战”这个带有玄幻色彩的片名了罢… 更有甚者,借着“偷票房”的热度,拿《龙之战》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开撕,有点可怕。 之前有 “票房是评判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如今是“票房不好一定是男二有毒”。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环境下,决定票房好坏的因素有很多,从投资制作到演员咖位演技与后期发行上映等等,造成票房不过关的可能性千变万化。抛开电影中所有的客观因素不提,戏中的曹云金演技真的很不错。无辜躺枪“票房毒药”,这锅背的冤不冤? 无论是电影的主创和主演们,还是戏外的观众们,都给予了曹云金很高的演技评价。 就连豆瓣上的老铁们,也给了强有力的好评。 职业黑也好,跟风也罢,无论如何,所谓的“电影毒药”不敢苟同。 就像之前那位网友说的:“不管如何,曹云金以徒弟身份出的道,就这一点,中国传统观念里曹云金就永远是弱势的一方。而传统艺术,以孝为先,所以不管曹云金是真委屈也好炒热点也好,干什么都是错。” 还是希望世界上能多一份公正,多一份宽容。 这次的曹云金,我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