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寓所病逝,年仅55岁。鲁迅逝世前曾留下一份遗言,内容完整是鲁迅鲜明个性的表示,多年来让世人有着不同的解读。遗言的中心内容有七点, “1、不能由于丧事受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2、赶快收殓、埋掉、拉倒;3、不要做任何关于留念的事;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懵懂虫;5、孩子长大,倘无才干,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6、他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7、损着他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往常看着遗言的内容,依旧让人慨叹万千。鲁迅逝世后,许广平(鲁迅第二任妻子)立行将这个音讯通知了与鲁迅有密切交往的胡风,由胡风向外界发布鲁迅病逝的音讯。很快鲁迅的好友们一个接一个来到鲁迅家中吊唁,许广平与宋庆龄等人商议后,做出了两项决议: 第一点、由鲁迅挚友内山完造联络万国殡仪馆承办出殡事宜;第二点、要立刻成立治丧委员会,初步拟定蔡元培、马相伯、宋庆龄、矛盾、沈钧儒等九人治丧名单。鲁迅的病逝在国内外惹起了庞大的反向,各界人士的唁函、唁电入雪片般飞来。当时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发了一份电报,电报里表白了对鲁迅的哀悼: “本党与苏维埃政府及全苏区人民,尤为我中华民族失去最巨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特殊首领,共产主义苏维埃运动之敬爱的战友,而同声哀悼。”治丧委员会决议,10 月20 日、21日两天和22 日上午,为各界人士吊唁、瞻仰鲁迅遗容时间;22 日下午出殡,墓位置于上海万国公墓。 鲁迅出殡那天,原来拟定的送葬道路要经过上海最繁华的市区,但由于上海当局反对,最后改为胶州路、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地丰路(今乌鲁木齐路)、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到虹桥路,这一相对比较偏僻的道路。即便如此,送葬队伍所到之处,道路两侧摩肩接踵,无数人自发地参与到送葬的队伍中。 下午4点30分,送葬礼物抵达万国公墓,在公墓礼堂举行了追悼会后,由宋庆龄、茅盾、柯庆施、周扬、许广平、金仲华、巴金等11人扶着灵柩,在众人的蜂拥下向墓地行进。 参考资料:《百年潮》(2007 年第6 期);《鲁迅诞辰百年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