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各位嘉宾寻花而来,在798「頌」艺术中心参与“蔡锦-女人花”大型绘画展的浩荡开幕仪式。各界嘉宾和艺术界的朋友们,一同观赏这位60后中国重要的女性艺术家,蔡锦女士近10年来最重要绘画作品的回想,此次展览亦遭到媒体和业界的高度关注,众多学术专家、艺术家、明星珍藏家和媒体朋友们都到场祝贺,盛况绝后,也为春日的北京添加了艺术的华彩。 「頌」艺术中心馆长/开创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苏芒表示:“我做了近30年女性杂志,最敬重的就是那些坚持自己的幻想,永保初心,永不放弃的人,蔡锦教员正是这样一位女性。时光荏苒,转眼30多年过去了,她30年如一日对一个题材中止了400余幅作品的创作。她在我心中不只是一位巨大的艺术家,更是一位令人尊崇的艺术教育者。她在天津美院任教多年,培育了很多学生,退休后在798创建了自己的非盈利机构“蔡锦空间”,扶持了众多青年艺术家。借用Hi艺术给她报道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她凭一己之力,撑起北京最地道的飞地》,这是令我十分尊崇的。感激一切在过去辅佐过蔡锦教员的艺术家朋友们,评论家朋友们,画廊的朋友们,由于你们,她的艺术幻想能够得以持续,而今天我们接棒了,希望为中国愈加普遍的青年群体引见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她的名字叫蔡锦。” ▲艺术家蔡锦与「頌」艺术中心馆长/开创人、策展人苏芒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柳淳风博士表示:蔡锦教员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中,足以称为“沧海遗珠”。中国当代艺术从80年代展开到往常,差未几40多年的时间中,中国女性艺术逐步演化出全球女性艺术的第二种特征,我称之为非权益性的女性艺术。我想蔡锦教员就是在这个方面做出了终年的工作与探求。在女性艺术展开的早期,许多艺术家更愿意立足于反中心主义(抵御权益性)的学术创作思绪,而蔡锦则更多地从绘画性的本体言语角度深耕,跟随关于身体与生命认知的艺术表白。此外,蔡锦的艺术还彰显出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她的画面呈现出从点到面,然后再从面到空间的展开脉络。在新系列作品中,我们特别看到,蔡锦教员这几十年,关于绘画性、女性主义如何介入到新空间的努力与尝试。 ▲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柳淳风博士 艺术家王光乐:蔡锦教员的才气在很年轻时就抵达一种成熟的境地。她是我见过最理性的一个人,她的性格培育了她在绘画上的敏感,也成全了她的绘画。我会特别喜欢身后的这件《美人蕉365》,我觉得像是刚刚剥了皮的肉,蔡教员说她画的时分并不知道。其实这种才气很让人嫉妒,由于她居然是在无认识中画出了一种很繁重的东西。假如我来画一张画,是很多认识我曾经有了之后才去画,当然我会去追求最后画面要有一种不肯定的“我是痛的”东西呈现,这才是一种很好的画。可蔡教员她就是很神奇,她就是那样自然地无认识地去画,却给他人带来很多她都没有想过的一些觉得。” ▲艺术家王光乐、蔡锦及「頌」艺术中心馆长/开创人、策展人苏芒 蔡锦教员是中国九十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之一。亲历了“85新潮”、“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等中国当代艺术展开最关键的那一个年代,也参与了很多西方社会的艺术理论,最终锻造了她自己共同鲜明的艺术作风和言语,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进程中占领了一席之地。 而她青年时期在北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则为她翻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它愈加惊心动魄,深化复杂,被各种前卫和先锋的思潮与观念所淹没,这让蔡锦的艺术世界发作了庞大的转变,促使她与传统和过去告别,让她愈加醒悟了自己的女性主义的思索,并苏醒地在社会、性别身份和艺术创作之间建构起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得她能够以一种内省的视角,审视和深思自己的身体、感官、记忆,面对自己身体里继承的东方文化基因和后天所受的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和美学教育的抵触和融合,三十年如一日地发明她自己的肉体与肉体的图像符号,并给这种图像符号胜利地打上了独属于她自己的个体烙印。 ▲《美人蕉1》, Canna1,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80 x80cm, 1991, 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和颂艺术中心一切 在当今女性艺术家崛起的全球背景下,依旧生动创作的中国60后女性艺术家寥若星斗,蔡锦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她的创作逾越三十载,她画笔下的那些变形浓丽,糜烂而又生机顽强的植物与花卉,是她肉体与心灵在异世界的化身,再经过艺术的转化在理想界得以显现。正如画作《美人蕉1》带我们穿越回90年代,一睹它在中国当代艺术萌发时期所引发的震动魅力。从“美人蕉”、“景色”再到“花神”系列,艺术家蔡锦用三十载的创作进程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涅槃与重生。 ▲《景色45》, Scenery45,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300 x 450cm, 2013, 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和颂艺术中心一切 她的作品显现了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较为典型的创作风貌,成为新时期独立的女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记。但是蔡锦的艺术魅力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曾经超越了中国女性艺术或者女性艺术的分类。更重要的是,在岁月流逝中,蔡锦曾经不经意地把自己、艺术、教学和生活融为一体了。蔡锦是独立、真诚、低调和愿意无私贡献的艺术家,她的教学热情在天津美院以及中国艺术界中被广为称誉。蔡锦真诚地做她自己,唯其尊重自己,她的艺术才是真诚的,也才干最终修成当代艺术的正果。 他们眼中的蔡锦——过往学术评论 Since 1991 关于蔡锦的艺术 -范迪安 实践上,蔡锦并没有遭到西方超理想主义的直接影响,但她的艺术表白方式却有些相似超理想主义的“心理自动”的方式。她所画的内容尚未进入认识层面,便直接由她的潜认识层变成了画面上的形象。她的作品在视觉上是具象的,在肉体上却是笼统的。由此能够说,“超理想”在蔡锦身上不是什么主义,也不是什么措施,而是她秉赋上的一种功用。 刊登《艺术潮流》1993 No4 情结意象与蔡锦的“芭蕉” -栗宪庭 85新潮美术的哲学化倾向,带给中国艺术的是大量超理想主义样式的产生。 蔡锦更接近于在激烈的生命觉得与非理想艺术世界里游移,浑然不知何处是真实的自己。因而画面呈现出复杂的压制、自虐和自我封锁的觉得,而成为她内心情结的意象,这自然是她性格、阅历和生存境况构成的难以说分明,却又时时涌现和不时折磨她的东西。这种意象超越了性,或者只是经过与性有关的觉得——眷恋与仇恨、激动与自虐等复杂的觉得,去表白生命扩张与自我压制的激烈抵触的觉得 1992.11,刊登于《江苏画刊》1993年第2期 见微知著——蔡锦的格物绘画 高名潞 阅读蔡锦的作品实践上是在阅读蔡锦这个人。蔡锦的画就像“屋漏痕”,她极力捕获那种诡秘,致使于对五光十色的诱人理想毫无兴味。她把肉体倾注在那些不为人们关注的、但是能够让她激动的孤寂无助的题材之中。在蔡锦的形象中,腐朽是活物的载体,血腥是姣美的纤维。成与毁、生与死、大与小永远是处于转化、相互依存之中。 腐朽之红 -巫鸿 用性的醒悟以及自我探求来解释蔡锦的《美人蕉》系列是比较合理的。但是,这一解释由于其他两个要素而复杂化了,即她对过去及红色的痴迷,这两个要素都早于美人蕉的发现而存在。当问及她遭到何种艺术的影响时,蔡锦总是提及童年南方的记忆:湿润的梅雨时节、霉斑以及老墙上的水印,“这些东西似乎不时存在于我的心里,但我却没有认识到”。她对红色有着同样的觉得,她普遍地运用这种颜色,以至在其前期作品中也运用到了。 -张颂仁 艺术评论家张颂仁写道:“这些画带有浓郁的原始动物气息,被过剩的生命力内燃。肉体的分子被内燃的力气合成,在周围的空气里挥发。这种内燃的力气来自慌张的焦虑认识,熄灭着肉体的原始生命力,理性而又性感,迷乱而又盲目,这是生命与腐朽交汇的含糊境地。” 绘画与绘画的解体——评蔡锦的艺术 -刘骁纯 蔡锦并不是只关注个体的艺术家,个体生命表白仅仅是她对普遍的生命追问的特殊动身点,正由于有了对生命的超验追问,才使她生命能量的增大取得了更大动力。重要的是:她不是生命主题先行再将其个性化,而是从个体生命动身去指向普遍性。看她的画,我感到了生命的两重性:它绚烂辉煌而又恶性增殖,它灵化万物而又吞噬环境,它热血奔涌而又腥臊并蓄,它艳若红锦而又糜若溃疡,它带来生的火焰而又带来死的癌变——它神秘而不可尽知。 展览 · 现场 开幕 · 嘉宾 ▲ 左起:赵海涛,艺术家周松,崔天意,艺术家孟禄丁、蔡锦、雷双,著名演员张天爱,「頌」艺术中心馆长/开创人苏芒 ▲ 左起:策展人朱砂,苏芒,艺术家蔡锦,艺术家邢丹文,阿那亚开创人马寅 ▲ 萧邦中国区总经理Tasso Von Berlepsch先生,艺术家蔡锦,萧邦中国区市场传讯总监蒋静女士 ▲ 左起:《芭莎珠宝》主编敬静,苏芒,策展人祝羽捷,《时兴芭莎》杂志社副社长兼美容主编董刚 ▲ 左起:艺术家邢丹文,艺术家向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