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朋友问我关于孩子学琴的事: 孩子不练琴怎麽办? 三分钟热度怎麽办? 要逼小朋友练琴吗? 小朋友不喜欢,要继续学吗? 要不要「逼」孩子练琴,是许多家长的搅扰? 其实,家长在孩子学琴过程中能做的,是培育孩子的练琴纪律,让孩子从「被逼」,到享用音乐的乐趣,之后,便没有「逼」的这件事。 这个过程,你需求以下十个准绳 1. 初期练琴时间不需多 小小孩每次15-20分钟,或许只练一本,不须每次练习都把练习本弹完。 年岁越大,练习时间越长,也可运用系统时间,10分钟也可练一个段落,养成时时碰琴的习气。 我的倡议: 一首曲子练习的时间,是该首长度的12倍。如一首曲子1分钟,就要练12分钟(不含重复)。 2.将教员布置的乐谱练熟,是基本态度 练习缺乏、课前暂时抱佛脚,重覆的曲子自然会被请求再练一週,没有新曲进度,对孩子而言没有成就感,也觉焦躁,构成恶性循环。 学琴的态度,和学习其他事物道理相通。 练习、进步、收获,即成良性循环; 不练习、停滞、沮丧则开启恶性循环。 辅佐孩子把上课内容练习好,透过计时器,练琴积点等各种措施,让孩子在练习充份的状态去上课,看看孩子下课后的反响,置信会自信心满满的。 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做到,任何事情都必须付出努力和时间,没有坐收渔利。 3. 察看孩子是惧怕波折,还是不喜欢音乐 孩子说没兴味、不想学时,察看孩子是「惧怕波折,还是不喜欢音乐」。 有时分只是没把上课内容练习好,惧怕去上课,或是正学习新的技巧,遇到瓶颈而畏缩。通常唉唉叫时,就是孩子卡关,需求突破闯关的时分。衝过关卡,就是下次长大进步的开端。 假如孩子哇哇叫,却没有针对问题处置,弄分明逃避的缘由,就毅然中止,想想,孩子碰到其他艰难、或学习其他才艺,是不是也能够哇哇叫就前功尽弃? 至少学到看懂音符,看到简单的谱能摸摸弹弹自愉,稍稍能体会音乐的美好吧。 4.生活中养成播放音乐的习气 生活中要养成播放音乐的习气,让孩子常常听、时时听, 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练到听过的曲子,会特别感兴味。 5. 带领孩子看音乐相关影片 好比《交响情人梦》是很棒的古典音乐入门,有趣、好笑,又可看到主角对音乐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 这部影集和电影,我们家看了N遍,也买原声CD,自然接触许多经典乐章,也认识莫札特、贝多芬、舒曼、萧邦、拉赫曼尼诺夫等多位音乐家,延伸去找其他音乐。 6. 每个孩子不同,才气也有异 哥哥曾想放弃, 坚持的结果,是让他有机遇领受音乐的奇妙,并乐在其中。 弟弟也坚持,但他的钢琴在哥哥面前,较难得到成就感。因而依他的专长展开「相声」的喜好,兄弟在钢琴学习上各奔前程,但音乐上仍有「管乐器」为交集,哥哥学萨克斯风,弟弟吹小喇叭。 弟弟在决议中止学习钢琴前,有约一年缓冲判别的时间,同时寻觅其他亮点,审慎评价后才决议中止。但中止后,偶尔还是摸琴,也鼓舞他找谱练习,非快刀斩乱麻。 7. 别一开端就想把孩子培育成「专家」 不一定会是弹奏的专家,至少能够聆赏喜好音乐,就是生命中美好的礼物。 钢琴是乐器之王,开辟认识音乐的入门的确十分有优势,但仅是认识音乐的措施之一, 假如由于习琴不成,隔绝聆赏音乐的路,就太可惜了。 8. 竞赛是观摹 倾听他人弹琴的过程也是学习 看台风、听音色、节拍、情感,见贤思齐,亦有机遇自省弥补缺乏。 竞赛中,一次可听到许多作曲家不同曲风的乐章。 回家后,孩子常常会找有兴味的乐曲倾听, 或自己练习。 也会找到不同钢琴家的诠释, 这些过程都是培育倾听、鉴赏音乐的才干。 此外,上台前心理素养的培育很重要。 到最后曾经不会管其他参赛者弹得如何了, 只希望上台,弹一场没有遗憾的琴,弹一首能感动自己和他人的曲。 9. 胜不骄,败不馁,是竞赛中要练习的 波折教育很重要,没有一个人的人生不会阅历失败,孩子失败时,或许会像个狂风圈让人不敢接近,但一定记得引导,辅佐他调整心态,让他睡场觉、打场球,调适,调适。 之后,准又会晤他游到钢琴那儿,弹琴陶醉。 孩子要能学习调理抗压力, 胜利时快乐片刻,失败了也有措施纾解。 此时,音乐才真正内化到孩子的生活中了。 10. 陪孩子学琴的过程中,父母也一同长大 我小时分学琴,当时没有这麽多的音乐资源,就是傻傻的弹,往常跟著孩子,又重温一次,再次认识这些音乐家和乐章,取得许多乐趣。 孩子他爸不会弹琴,但过去是小鼓队的。他常说自己像「野田妹」的爸妈,不懂孩子在搞什麽,但如此也给孩子很大的空间。 我知道他爸是关怀孩子的,他会把孩子练的曲子下载到手机,在上下班路途中听,慢慢地越来越乐在其中。 无论父母自己能否学琴,能否「懂」音乐, 给孩子都一样是鼓舞、陪伴与支持。 而自己,就在过程中接受音乐的薰陶, 开启另一段音乐人生。 如此,也不用把焦点都关注在孩子身上, 当自己也有找音乐、听音乐的动力时,孩子自然也遭到鼓舞。 和孩子一同徜徉在音乐的世界,先苦后甘, 这过程怎能不值得跟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