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口言语组成的文章,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文言文来讲的。 在远古时期,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别微乎其微,随着历史的变更,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步扩展,成了读书人的专用。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当人们运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运用的言语都能够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延展变更一样,言语也是不时延展变更的。 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更。依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更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延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著名言语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构成的上古汉语口言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言语”。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口言语,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口言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义。“文言”两字,就是修饰过的言语,即口言语,是相关于“口头言语”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领统治位置。五四运动以后,文言文才取得正式口语的资历。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义,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义就是指“美好的言语文章”。而“文言文”的意义就是:“运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言语写成的文章”。好比像说,“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言语”(口语)、“口言语”(口语)来表述,是不同的,好比,想问某人能否吃饭了,用口头言语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口言语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义为吃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