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山水画的延展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活际遇下,文人雅士们总是将思想情感寄寓自然山水间,进而经过各自悬殊的笔墨言语予以展示,如此,将客观认识与自然山水相互融合,贴近自然的同时,又升华自然,进而达至“天人合一”的境地。也得益于画面精神的丰厚,让观者一方面捕获视觉上的美感,另一方面也收获精神上的熏陶。
王炳黎教员的书画可谓当代经典。他以丰厚的人生阅历、学识涵养为底蕴,以臻于化境的笔墨功夫作支撑,在艺术创作上不为传统所束,因心造境,思与神合,其作品彰显出深沉的艺术功力和鲜明的艺术特征。赏读王炳黎教员的作品,一股清新古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其画作或雄壮苍茫,气势澎湃,或清新脱俗,朴拙典雅。 图 | 王炳黎《放歌黄土高坡》 云烟变幻,色墨融合中,不只传达出一种热烈、深远、清新、苍茫憨厚的特别美感,更有一种气息地道空灵潇洒直指心灵的顿悟。书画家王炳黎教员历经数十载的艺术理论,深谙山水画创作之要义,在勾墨挥彩间将情感的生发与绘画技法不时融合,最终构成情形融合的山水画面,使自得与象相通,产生画外之境、言外之意,观之,令人耐人寻味。 图 | 王炳黎《江流秋声》 近日,广州国际艺术展览会(以下简称:广州艺博会)与王炳黎教员进行了一场深度的艺术对话,希望经过对话的方式,多角度论述王炳黎教员对山水画创作实质与意境涵义的了解,也希冀经过其艺术阅历和艺术观念的分享,让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得一方心灵净土。 以下为对话详录 广州艺博会:您是从什么时分开端学习艺术的呢?可否与我们一同分享下有关艺术启蒙的故事? 王炳黎:我是西安人,生于斯,擅长斯。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除了名胜古迹之外,这里还有美院、国画院、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备和许多艺术界名人,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在西安这座文化之城的浸润下,我从小便在心底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60年代,家兄是美术教员,在西安已小有名气。经常参与省市美协的活动,和朋友们研讨长安画派的创作,对我喜欢上书画有很大影响,能够说是我最初的启蒙教员,在学校我学习成果优秀,书画愈加突出,学校常选派我去市青少年宫参与书画展览,听专业书画家讲座。浓厚的兴味,努力的学习,学校和市上的各种奖励使我愈加自信和高兴。 喜迎二十大,中国集邮艺术网大型珍藏邮册 文革时期,我上山下乡到陕南和农民一同勤劳耕耘,春种秋收,修水库、修铁路。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但我一有闲暇便不停的写、不停的画。床板衣箱地上都是我的画案,毛笔、粉笔、树枝都是作画的工具。 70年代初,我进入汉中钢铁厂工作,由于书画的专长,在工厂常做一些宣传方面的工作,为了进步水平,我访问了一位美院教授,教员说,以你目前的水平搞宣传是能够的,但假如有更高的请求,在绘画上有所建树有所成就的话,就需求重新开端系统学习,但是这需求决计和毅力。从此,我借来美院的教材和《芥子园》等画册和各种碑帖从基础开端学习。在教员的指点下,一边练素描,一边练书法和国画,历经两年多的勤奋学习,基础功底日渐出息。 建党100周年,中国集邮艺术网大型珍藏邮册 1973年,恰逢长安画派代表人物方济众先生被下放至陕南,后调任汉中大众艺术馆担任各县美术工作,幸得机缘,从此我便拜师于门下,领教于案头。在方教员的指导下,正式迈入了学习国画的殿堂。 当时工厂的工作实行三班倒,在工作之余碰到方教员无暇时,便请方教员示范指导一番。我的习作方教员会认真的给予指点,从构图立意到笔墨处置,耐烦的解说。偶得闲暇还会给我亲身演示。一朝一夕,渐获真传。长安画派和方教员的艺术观念给我以深深的影响。 在此期间,我还有幸得到了赵望云和李可染两位巨匠的指导。他们看了我的作品后,给我以肯定和鼓舞。“有生活,有意境,觉得好,潇洒自如,笔墨也活,只需潜心研讨,未来一定会有成就的”。并提出笔墨运用要大胆放开一些,画眼的处置要更精道一些……巨匠的谆谆教导愈加激起了我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也愈发坚决了信心。 图 | 王炳黎《秋谷奏鸣图》 文革终了之后,方教员调回西安,担任省美协副主席、省国画院院长。在此期间,不论是我到西安,还是方教员到陕南来,他都会在忙碌之余认真查看我的作品,并给以认真的指导。 1986年,在方教员的倡议下,我有幸进入陕西国画院研修。在国画理论和创作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艺术创作上,我深受长安画派代表人物石鲁、赵望云、方济众、刘文西等大家的艺术理念和画风的影响,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曾经给予我辅佐的前辈和巨匠。而对我绘画生命中倾注心血最多的是我最敬重的方济众教员。 图 | 王炳黎《巴山汉水温柔乡》 广州艺博会:在东方笔墨的淬炼中,衍生出了许多精神意蕴,您如何了解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精神”? 王炳黎:千百年来,中国画家不时地在诠释着中国化的博崇和强大的生命力。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它以笔墨为基础,以意境为目标,倾注画家的思想和才情,进而寓情于画、以画言志、以画抒情。如石鲁的《转战陕北》表示出了主席登高怀远,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打败一切敌人的魄力,如没有这个魂,黄土高原画得再形似,也只能是地域的写生而已。再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就表示了主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诗意,这不是生活现象的写生,其间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使得作品愈加典型、愈加概括,所以精彩感人。石鲁的黄土高原、傅抱石的华山、李可染的漓江,都画出了大自然的内在美,画出了自我精神,可谓山水精神之模范。 图 | 王炳黎《初春》 中国画注重客观认识,画家以手中笔墨表白胸中逸气,在“似与不似之间”写心写情方为上乘之作。画山也是画人,画人之情怀,在几十年的绘画创作过程中,除了不时锤炼笔墨功夫,更注重提升自身的国学涵养和哲学思想,将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分离,借山水形象表白自己的情感与美学理想,力图使山水精神融入到每一幅画作,从而赋予画作新意和深远的精神意境。最终达至“天人合一”的境地。 图 | 王炳黎《醉春风》 广州艺博会:灵动作品的呈现离不开素日的积聚与采风写生,回想过往数十载的艺术理论,能否与我们分享下令您难忘的写生小故事或者写生感悟? 王炳黎:我家乡和工作所在位置于秦岭与巴山之间,终年往复于大山之间,秦岭南北麓的雄壮壮伟,气势澎湃,群峰叠障,万豁竞秀,山峰绵亘不绝,云雾旋绕。汉江岸边,片片绿洲,鹭鸟驻足,村居掩映其中,田园风光秀美。无数次的秦岭山水写生和陕南山村的采风阅历和感悟为我的山水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源源不时的题材和灵感。也使我对长安画派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创新精神得以更好的延展和继承。 图 | 王炳黎《小桥流水人家》 在勉县时,方济众教员经常提示我要多去实地采风,创作才会有更多题材和灵感。有一次,我到石门水库钢笔写生。画完自我觉得还不错,可是当我来到方教员家的时分,看到他的国画石门水库,顿时感到了差距,我偏重了实景的点点滴滴,教员的国画写生,强调了客观认识,运用了国画笔墨的特性,山石的重墨和大坝干淡墨的运用,那种对比关系美极了,经过教员的解说,使我对国画美的特性和方式以及对写生中重点的掌握又有了新的认识和进步。 图 | 王炳黎《山家春意》 广州艺博会:历经多年的艺术理论,您对中国画创作有什么感悟或体会? 王炳黎:意境、创新、笔墨、据守是我多年理论的总结。 图 | 王炳黎《山高人为峰》 其一,意境。中国画创作的灵魂是意境。绘画不是自然的翻版,是经过画家察看、感悟、思索后的艺术发明,是主客观的统一,所以真和象不是独一规范,写心为上,要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追求。画家要不时学习,思想要紧跟时期,才干在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动,才干创作出新颖、生动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才干把美好的创意义想和深广博大的创意境地,融入到美好的自然生态中,才干精心提炼出贴合自然契协作者精神境地的美的作品。给人思索感悟和进步,给人希望朝气和力气。 图 | 王炳黎《峡江行》 其二,创新。历代大家都有深沉学养的沉淀,他们优秀的作品值得后人学习传承,但艺术贵在创新,如长安画派提出的,源于传统,高于传统。如李可染先生说的:“用最大的功夫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纵然前人有再好的方式,后学者都不应被其所约束,一切技法都是为创作效劳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秒得”、“步步生发”是中国画的基本创作准绳,“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只需深化天文解了传统,熟练的运用中国画一切美的方式才干抵达创作的自由境地,构成自我的绘画作风,才干创作出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不同于自己的新颖的充溢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图 | 王炳黎《花溪》 其三,笔墨。创作所要抵达的意境,自然离不开笔墨技法。中国画崇尚笔墨至上,强调书写性,笔笔分明、笔中有物,笔法千变万化,长短、粗细、刚柔、浓淡、干湿、方圆等形态万千的现象韵致,交错纵横、相互融合,产生了中国画的意象美、节拍美和韵律美等。皴擦点染诸法是经过历代画家艺术理论总结出来的中国画独具的美的方式,成为构成中国气度和民族作风的重要特性,黄宾虹的山水充沛地运用了笔墨的特性,看似粗头乱服,但潇洒自然,进入创作的自由王国,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干、湿、浓、淡、破、泼、渍,各种对比关系浑然聚体,将笔墨的美挥洒到一种极致,才干充沛表白出作者精确的意境。因而,笔墨功夫在绘画艺术中时辰都不能懒散敷衍。 道法自然,自然间包含着整个宇宙运转的普遍规律,画道同样应恪守其变更延展的客观规律与自然规律,以求抵达象外之象、返朴归真。这是中国画的最高境地,中国画的写意以激情作画,随意生发、放笔潇洒、以求神韵。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灵感得到潜认识发挥,化为自然与顿悟,笔下自由挥洒、似不经心又在法度之中,笔墨功夫需求多年的积聚锤炼,难能可贵。 图 | 王炳黎《西村渡口斜阳里》 最后,还需坚持一颗平常心,据守初心。最好的作品是在长期的学问积聚和功夫修炼后、产生质的转变而爆发的自然结果。潜心创作就像一场修行,要心无旁骛,远离躁动,甘于恬淡,乐于寂寞。要耐得住性子,以隐修方式以心养画,以画养心,默但是沛,厚积薄发。在不时修行中求得人文素养和作品灵魂的共同升华,求得事业追求与生活方式的同一与圆融。 王炳黎书法作品 图 | 王炳黎《岁月如歌》 图 | 王炳黎《天道酬勤》 图 | 王炳黎《禅茶一味》 图 | 王炳黎《看尽江湖万千峰》 图 | 王炳黎《高山流水 明月清风》 图 | 王炳黎《有书真富贵 无事小神仙》 艺术家简介 Artist profile 王炳黎,1950 年生。现为中国书画研讨院艺委会理事,陕西省书画培训学院特邀画家,中国计量学院、浙江科技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浙江海纳中国画画院副院长。 1973 年始师从长安画派代表人物方济众先生。1986 年在陕西省国画院研修。王炳黎既注重中国传统精神的学习,又从现代国画巨匠的作品中吸取营养。重涵养,重生活,重笔墨,重创新,广收博取,融会贯串。作品厚重,大气,意境深远,给读者传达了一种热烈,清新,苍茫,憨厚的美感。 作品多次参与国内外展出并获奖,《莲开十里香》、《蜀道纪行》、《江村小渡》、《秋谷奏鸣图》等作品曾获全国画展优秀奖,二等奖,银奖等奖励。应邀参与海内外书画名家联展,并荣获“中国书画家百杰”称号。2005 年出版由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主办的《中国优秀美术家丛书·王炳黎画集》;2007 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中国名家画集·王炳黎卷》;2008 年入编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编辑的《100位艺术大家·山水画艺术经典卷》;2009年入编由光明日报社主办出版的《调和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作品集》;2011 年入编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大家风范·名家八人山水集》。2014年中国邮政出版传世名家名作专题邮票王炳黎作品珍藏版;世界文艺杂志社出版《大国艺术——艺术大家二人行刘文西王炳黎作品辑》。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