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14年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在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爆发,中日双方约100万部队搏杀在狭小的战区。是年八月十三日,战役在国军最精锐的2个德械师进攻日军4000余海军陆战队的硝烟中正式打响。70年来为人叹惋,为何引以为傲的2个“德械师”没能将兵力人数劣势的日军赶下海? 确实,少有人关注日军海军陆战队背后的5个航空兵战队212架战机,约占当时中国全部空军力量的百分之七十,以及日军海军4艘排水量5000吨以上的巡洋舰、3支驱逐舰分队、2支警戒分队共计20余艘先进战舰在黄浦江徘徊,提供的火力支持足以在综合实力上完全压制。 当时守军装备全军拥有的150毫米以上重炮仅24门,面对日军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再多的兵力也是一筹莫展。开战第1天,德械第88师少将旅长黄梅兴,在率部攻克日军10余个堡垒后,被日军炮火击中,壮烈殉国,2个德械师艰难推进。而得以喘息的日军依靠强大的海军实力迅速增兵,中国军队所谓的最精锐的力量,也开始从全国向上海开拔。 粤军、鄂军、东北军、桂军、川军……地无南北,马革裹尸,守土抗战!就是这些刚从民国军阀混战中抽出身的电灯点烟的军队,第一次面对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军种之间协调,部队之间的调动与部署,以及战备的支援等等,在这些如鸿沟一样的差距面前,依然无惧前行…… 战斗至九月初,虽然守军逐渐增兵到75个师70余万人,但日军在上海也已云集20余万精锐,开始逐渐掌握战场的主动,在海军、航空兵的火力支援下,不断攻克守军阵地,有“血肉磨坊”之称的罗店保卫战,守军2个师的兵力全部殉国,少将旅长蔡炳炎在亲率仅剩的2营余部反击日军时中弹,力战殉国。 进入十月,日军在强大的火力优势之下,逐渐打破鏖战僵局。10月11日,顾家宅阵地失守,杨杰少将率部力战殉国,守军此时在淞沪前线已再无反击兵力。就在这时,从战区逃难出来的人们发现,一支军队逆流而行,急行军向上海挺进。他们身材不高,精干冷峻,打着赤脚或者穿着草鞋,戴着英式的钢盔,这支军队就是淞沪会战中最后的2支援军之一,桂军中最精锐的4个师! 抵达战场的桂军将士,对于战场惨烈程度的感知不言而喻,每个人都可以嗅到空气中混杂着硝烟的鲜血的味道。在守军防守住阵地都很难完成的情况下,他们接到的任务却是反击!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桂军将士没有认输,坚持3天的时间,以每天9000余人的兵力反击,但在其后的7天的时间里,仅12个旅长就伤亡了6个。 淞沪会战中的另一支援军,是东北军最精锐的67军,在战役后期的撤退掩护中,自军长吴克仁中将以下另5名少将军官,全军殉国!担任掩护任务的还有川军的第20军,满员的2个师在撤出阵地时仅剩不足1个旅的兵力…… 尽管如此,这场大会战还是败了,庙堂之上的心思意念没法看透,但可以肯定的是,曾经的70余万国之锐卒并非不堪一击,他们在29万袍泽的骨血中向死而生,未曾负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