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百年前,美国海洋战略学家 马汉就曾说过:“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 所言非虚,印度洋洋面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通向七个海的要冲,亦是各国之间经济和战略意义的重要交汇点。因而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将印度洋视为“自家内海”,而想要真正称雄印度洋,像航空母舰这样强大的制海装备,便必不可少。但相比印度海洋战略的雄心勃勃,其航母发展却举步维艰......本期,就来和您聊一聊印度的航母雄心。 航空母舰 早在1957年,印度的海军体系还不成熟、经济也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尼赫鲁政府便勒紧裤腰带,不惜重金从英国购入一艘二手的轻型航母——尊严级航空母舰“大力神”号。该舰于1943年开工建造,后因二战结束而中断建造,满载排水量还不到两万吨,算是英国的烂尾工程......不过,好歹算是让印度搭上了购买航母的顺风车,成为二战后亚洲地区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 1961年,经过长达四年的升级改造,“大力神”号正式交付印度海军服役,印度将其更名为“维克兰特号”,意为“彻底击败胆敢与我交战之人”。而“维克兰特”号一生的高光时刻,就是作为印度海军的绝对主力,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大显身手。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以“维克兰特”号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共击沉巴基斯坦8艘军舰,并成功切断东西巴基斯坦之间的海上通道,最终迫使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今日的孟加拉国。 可以说,“维克兰特”号是此次胜利中的功勋战舰,一方面达到了肢解巴基斯坦的战略企图,在战争中证明了自身价值,另一方面则为印度海军,培养出一批具备实战经验的航母操作舰员和舰载机飞行员,为未来参加更高烈度的作战行动,进行了经验储备。 “维克兰特”号 在尝到航母作战的甜头后,印度进一步坚定了发展航母的决心,一艘铁定是不够的,因此印度迫切希望装备数量更多的航空母舰,在东西两侧沿海各部署一个航母编队,不断增强对“命运之洋”的掌控能力,要做就做印度洋老大!然而尴尬的是,受自主研发能力、以及国防科技工业的制约,印度只能继续购买二手航母。而国际军火市场上被淘汰的航空母舰数量有限,不可能任由印度随便挑:印度瞧得上的人家未必肯卖,人家肯卖的印度又未必瞧得上....... 一来二去,耽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眼看“维克兰特”号都服役25年了,年事已高,印度终于下定决心,再度向航母“老东家”英国求购,这次的目标是曾服役于英国皇家海军的“竞技神”号航母。“竞技神号”绝非泛泛之辈,它是一艘战功卓越的完全体“老兵”,始建于1944年6月,服役于50年代末,曾在1982年4月的英阿马岛战争中,担任英海军特混舰队的旗舰,成功扮演了“远程指挥、突击、反港、补给、登录支援”等多重角色,绝对算得上是一艘功勋战舰。 在种种因素的考量和权衡下,1986年5月,印度海军耗资数千万英镑将“竞技神”号拿下,将其更名为“维兰特”号,意为“只有强者才能称霸海洋”。经过长达一年的全面改装和维修,“维兰特”号正式加入印度海军服役。一时间,印度成为拥有双航母战斗群的亚洲第一航母“强国”,印度海军也逐渐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可谓睥睨印度洋沿岸国家。 然而好景不长,经历过一段辉煌时期后,印度马上又被打回了原型:1997年1月,老旧不堪的“维克兰特”号航母宣告退役;而“维兰特”号航母也日益老态龙钟,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该舰便历经多次延寿升级和现代化改装,待在船坞里大修保养的时间,比出航训练的时间多N倍.....简直是一个大写的“呵呵”。 旧的已去新的没来,印度双航母战斗群的“海上荣光”就此破灭,为了弥补航母力量,也为了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海上霸权,印度又硬着头皮满世界找二手航母。 最开始,印度相中的还是老东家的“英系航母”——无敌级轻型航母,但英国以“舰龄尚小”为由拒绝出售,因此印度只得另谋出路。随后,印度又盯上了法国海军即将退役的“福煦号”,但最终因不确定性能而作罢。在英法双双碰壁后,出于对航母的渴求,1999年印度开始国产航母的研制计划,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由于没有吃透航母建造计划、且国防科技水平不完善,印度航母的国产之路异常不顺。 无敌级轻型航母 正当建造工作艰难开展时,一个“馅饼”却从新德里掉过来:刚好俄罗斯知道印度正筹划着下一代航母,而自己家1995年开始停航的“戈尔什科夫”号,也正愁着找人接盘,于是两国一拍即合,很快便就此展开磋商。2004年,印度和俄罗斯达成相关协议:印度将免费获赠“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听起来像是天大的便宜,白送一艘航母能不心动?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不可能有免费的航母,接下来就是印度走过最深的套路了....... 航母舰体不要钱,但之后的改装整修、舰上装备、机队组建等都需要钱,而这些将由印度出资在北德文斯克改造......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改造过程可谓命途多舛。改造工程从2004年正式启动,最初改造费用为9亿美元,但改装费用却一再加价,最后一路攀升至23.4亿美元!印度傻眼了,在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情况下,改造旧航母比建造一艘全新的航母还贵,再添点钱,足以打造一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了.....可惜印度只能一路走到黑了,饱尝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滋味。 更让人诟病的是,交付日期也一再拖延,可劲儿往后拖.....当“戈尔什科夫”号摇身便成带有咖喱味儿的“超日王”号,奔向印度“新家”时,已经是九年后的2013年年底;而那时,“维拉特”号已为印度海军效力了整整26年,快寿终正寝了。可谓“老兵不死,还有精神”,这并不影响印度炫耀自己的实力,时隔多年后,印度海军又找回了熟悉的感觉:双航母时代又回来了! 但这种熟悉的感觉很快就没了,到了2017年,舰龄长达50余年的寿星“维拉特”号航母正式退役,印度只剩下“超日王”号航空母舰可以撑场面,短暂维持三年多的双航母美梦再度泡汤。光靠采购二手航空母舰并非长久之计,为了培养自身独立建造航母的能力,做印度洋真正的主人,印度不得不重拾“国产航母”的建造计划。 2006年,“蓝天卫士”号航母制造工程正式启动,为了纪念印度的第一艘退役航母,首艘国产航母后又沿用旧名,即新“维克兰特”号航母。按理说,这样一艘中型航母的建造难度不算大,但自2005年动工以来,一系列的研发技术问题不断打乱建造节奏,导致工期一再被拖延,建成服役之日遥遥无期。甚至为了给其他在建船舶腾地方,造船厂还三次将“维克兰特”号赶出干船坞,创造了“三次下水”的荒唐闹剧。 如此拖沓,不知是进度控制跟不上,还是印度造舰能力实现有限。要知道,我国的首艘国产航母,从2014年开建到2018年交付入列,仅仅用了4个年头;就算是印度的前宗主国英国,也仅用时6年,便建造出了“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 更何况,“维克兰特”号名义上是印度国产航母,但实则是标准的“万国造”:法国提供该舰的设计蓝图,意大利承包部分辅助修改,而舰载雷达、舰载机、引擎等配套系统,则大多由美俄欧等国家供给.......可以说集百家之长。但就是这样一个有诸多军事大国外援的航母,印度却迟迟无法交付,堪称“万年拖沓症患者”。 虽然首艘国产航母的建造工作一波三折,但“心比天高”的印度,早早便提出了下一艘国产航母的研制计划。哪怕这第二艘国产航母尚未开工,甚至连个正式的设计图纸都没有,但印度却已为其命名为“维沙尔”号,并扬言该舰将拥有更强的战斗力,满屏都是满满的自信气息。三哥海军原本的如意算盘是,先造一条4万吨级的航母练练手,然后再建造一条6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 但未曾料到,十四年也没能磨出一剑,“维克兰特”号还成为全球耗时最长航母,堪称继印度轻型战斗机“光辉”、阿琼坦克之后,又一精品之作。哪怕以再严肃的语气去描述这件事,它依旧像个段子........印度军工再一次用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让外界体会到“没有最糟、只有更糟”的发展理念。 需要声明的是,这里并不是为了奚落和嘲讽印度军工,而是试图透过现象,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笑过之后,更多的需要反思。 强大的航母编队,是一个国家海军力量强盛的标志;但简单的“拿来主义”,虽然能勉强拼凑出编队外形,却不等同于强大的独立作战能力。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倘若印度只一昧地扩大航母舰队规模,而不率先解决军工技术等核心问题;亦不放下急于求成的心态、一哄而上的表面繁荣、高傲的优越感和放荡的任性,那么印度的三艘航母梦,恐将难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