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索(新浪微博:@北京的大索儿) 北京一少,钟表业者,机芯控,技术控,古董怀表控。只收藏朗格、百达翡丽等顶级单一复杂功能钟表作品,尤其是价值连城的古董作品。钟表技术的活百科全书。买德表问他,研究机芯问他。跟着他买表,非常费钱。 说到“万年历”,想必大家都会将其与百达翡丽紧密相连起来,两者的渊源当可追溯到早期的怀表时代,而特别的“直线式单窗口显示万年历”,则已经成为百达翡丽新世代怀表的一个显著标签,虽然产量极少却是很多藏家心中的一代经典。 钟表的日历显示方式,基本可以分为两类:指针式与窗口式。 身边的朋友都各有所爱,但以偏爱指针式居多。指针显示多由2个到4个子盘组成,不仅使得盘面饱满充盈,同时显得异常精密,如再配上特殊的字体与不同颜色,整个盘面会异常华丽。 窗口式三历显示大多采用“多开小窗”的显示方法,这点从怀表时代可以得到印证。由于怀表口径较大,与腕表机芯相比,拥有更大的创作空间,通常以2个或者更多窗口,以对称的方式分布在表盘,每个窗口负责一个功能。从设计上,这样布局清晰易读;从机构上,机芯的设计更加灵活,每个窗口可以独立调节或联动调节,具有非常典型的模组化优点,虽然当时还没有工业化的这个概念,但是我想这也是一种降低制造难度的巧妙方式。 虽然,窗口式显示相对于指针式有着更胜一筹的可读性,可以有效地隔绝盘面上其他指示或时标的干扰。但和指针式显示相比,窗口显示如想做得完美则没那么容易。窗口式的好处在于清晰易读,但开窗的位置选择不仅与表盘的美观息息相关,同时也会增加机芯设计上的难度。所以,如何将开窗变得更加富有美感,这是个问题。 在怀表年代,由于其表径较大,小窗与巨大的盘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清晰很容易做到,但倘若开窗位置不当,有的怀表就会做得像很多孔洞散落在表盘,不甚好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前人做了不少的努力,他们试图将所有窗口进行整合处理,终在19世纪中后期得以实现。遗憾的是,第一只单窗口显示三历怀表我无从考证,不过在1880年左右,瑞士的怀表制造商们已经开始小批量地生产使用单窗口显示三历的怀表了。 由LeCoultre生产的年历怀表,三历全部集中到表盘正上方的单一窗口中显示,即“单窗显示三历”。横向的排列更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这点可以从纵向排列的年历怀表在近代被淘汰中得以印证。表壳周身配有调节装置,可以实现每个功能单独调整。这样的设计既降低了调校时的困难,同样避免了由于局部功能出问题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的尴尬。 这样设计精巧、功能实用的怀表在当时却并没有大规模而生产,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我个人大胆猜想原因有三:第一,由于同时转动多个碟片需要很大的能量,怀表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能量耗尽的问题,导致使用者不得不频繁上链,或者经常重新校对日历;其次,相对于指针型显示方式,机芯内部除了要容纳是最终实现功能的相应齿轮,还要最终腾出碟片运转的空间,机芯因此厚度与零件数目增加,成本相应提高;最后,碟片在使用长时间后由于形变导致的零件摩擦同样需要解决。因此,导致了指针式日期显示得以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高复杂的怀表作品上。 时间快进60年——20世纪初动荡的岁月将怀表从最辉煌的时代迅速送出了历史的舞台。战后钟表的设计都集中在了腕表领域。只有少数品牌依然遵循传统制造极少量的精美怀表,在这段时期制作的怀表都是利用原来库存的古董机芯,并再加以重新设计的外壳而成。在我心中,这是怀表最后的辉煌。很幸运,昔日并未流行的款式时过境迁,成为了一代经典。 直线型单窗口显示三历的方式在1950年代被百达翡丽重新启用,首先运用在型号为Ref.725的怀表之上,独特的显示方式与壳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美国市场颇受欢迎,以至于生产周期长达60年,并被人们戏称为“美式万年历”。虽说生产周期不短,但是数量屈指可数,在腕表的时代里,怀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也只有特殊的VIP才能拥有。 实际上,百达翡丽生产单窗口三历显示怀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3年左右。机芯编号65544的红金年历怀表是市场上曾经出现过的唯一一枚此类百达翡丽怀表,在2007年由苏富比拍卖行售出。相比于LeCoultre怀表,它在表盘相同的情况下,优化了表壳的设计,将表壳周身的快调按钮做了嵌入式的设计,使得整体轮廓更加的优雅(注:由于当时情况下怀表的机芯基本出自于几个较大的机芯供应商,我们现在熟知的很多腕表品牌在当时仅仅是采购商而已,因此容易出现在“同一时期的众多品牌拥有同一类型怀表”的情况)。 百达翡丽在为Ref.725重新设计日期系统时将其直接设计为万年历。相对于三历或者年历来说,万年历要复杂许多,尤其是在当时并没有先进的数字科技辅助下。Ref.725的机芯分为两部分,基本走时部分与万年历模组,分别来自于百达翡丽与Victorin Piguet(以下简称VP,怀表时代最为著名的机芯制造商,专长制作高等级的复杂怀表机芯)。值得说明的是,百达翡丽众多超级复杂与独特结构的钟表,绝大部分都是委托VP代为实现的,其中就包括百达翡丽的第一只追针计时腕表与Henry Grave超级复杂怀表。 个人推测,Ref.725的盘面设计是由百达翡丽提出构想,实物由VP进行制作。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百达翡丽在介绍Ref.725时明确指出万年历部件由VP提供的吧? 在1889年,百达翡丽获得了原创的万年历显示系统专利,它实现了在不显示闰年的情况下,系统自动识别月份的天数。因此,在怀表时代的百达翡丽万年历时计中基本找不到闰年的指示。但在二战后的怀表作品上,百达翡丽并没有延续这一传统,唯有Ref.725例外。闰年虽没有显示出来,但已经将其计算到了日期系统内部。免去了额外设置闰年显示的工序,保持了表盘的简约对称。3枚碟片组成日期系统:月份独立,星期与日同轴显示。这样设计也是合乎情理,因为星期与日历都是每天同时变化一次的,因此只需要计算好2枚碟片的尺寸,以保证每次日期变化时星期与日期总是一一对应即可。 设计者为了最佳的读取效果将三历在同一平面上显示,无论在视觉与技术都是令人钦佩的。万年历系统相互联动,却又可以独立调节,大大缩短了万年历调校的时间。单窗口的显示方式使得原本可以分散于整个盘面的模组零件必须集中分布于表盘上半圆的区域内。模组的6点位是月相功能,仅用几根杠杆与万年历系统相连。 Ref.725的生产周期跨越几十年。科技的进步在其机芯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由于万年历模组是来自于VP,同时VP在20世纪前期已经完成了产品从怀表机芯到腕表机芯的过渡,所以我个人推测是百达翡丽短期间购入全部所需的万年历模块,不同时期的Ref.725除了碟片字体与月相盘颜色稍有差别外,主体的机械结构并无两样,一直延续到百达翡丽怀表经典的板路设计。 我个人依然执念于早期的摆轮设计,觉得那样双色摆轮与金质调节螺钉更有怀表的味道。 开窗在烧青品牌字的正下方,与月相功能实现了对称呼应,大小比例设计者掌握的恰到好处,盘面并无头重脚轻的感觉。刻度与指针采用了炮弹刻度与太妃针的组合,全抛光的立体的指针与多面的刻度,与月相盘的组合使表盘有极强的纵深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怀表运行至11点至1点的区域时,指针会遮挡日期窗,我把它称作“每天无奈的2个小时”。不过,我想这个时间段绝大部分人都在享受午休或者睡觉,不用频繁看表,因此这个缺点也不是那么严重吧。 不仅如此,Ref.725在结构上取消了古董怀表防尘盖与内盖的设计,采用了当时腕表式的压入后盖,进而提供了更好的防潮与防尘性能。这样的整体设计使得实际只有1厘米厚的表壳很有存在感,所谓看起来厚实,但是实际纤薄。在Ref.725生产的后期,壳型稍微进行了变化,最明显的是表冠采用了半嵌入式设计。 Ref.725的兄弟型号是著名的Ref.844。这是百达翡丽首次将直线型万年历与三问结构组合在一起的作品,是如今拍卖市场中炙手可热的角色。实际上,在开始时百达翡丽生产了两个型号,即Ref.843与Ref.844,二者机芯完全相同,仅有的差别在于表冠,吊环与表壳的尺寸,Ref.844略大。由于客人经常搞混,因此百达翡丽决定最终只向客人供应Ref.844。Ref.844的基础机芯为17法分的高等级薄型三问机芯,拥有29石的高钻数。在怀表年代,这样尺寸的机芯基本会配备47毫米左右的表壳,但Ref.844的表壳尺寸却达到了50毫米,更大的尺寸带来了更好的声音共振效果。 如同Ref.725与Ref.1518一样,Ref.844的壳型与Ref.3448如出一辙,表壳周身的垂直切割与拉丝打磨,斜面刨光的表圈,以及半嵌入式表冠的设计。如果抛开功能上的不同,那么唯一区别也许就只有怀表与腕表的差别了。 如今,Ref.725与Ref.844只能在拍卖会中找到,相比如当初的售价,今日的他们已经价值不菲。据我的不完全统计,Ref.725在三大拍卖行的近25年的时间内仅仅出现过14次,Ref.844也仅有30次,而且仅有2只Ref.844在盘面上表明了机芯编号(机芯编号印在表盘表示的是大师调教),一只在百达翡丽博物馆,而另一只被一位幸运的亚洲藏家夺得! 我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在已有44次成交记录的基础上,增加100%的数量,这就是说在最开始的时候,百达翡丽向VP订购的万年历模块的数量应该不超过100只,一部分做了Ref.725,而余下的做了Ref.844。 文章的最后,我与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发现。本文Ref.725的主角很有可能是Unique Piece,就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包括Ref.844在内,它是唯一一个万年历窗的两端为弧形设计的,其余均为标准的长方形窗。虽然我觉得这并不会在价值上带来任何区别,但在我看来,这正是古董表的魅力所在,任何小小不同也许都蕴含着有趣的故事,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向大家解释这其中的缘由! 原文地址:http://www.wanhu888.com/article-26478-1.htmlhttps://www.toutiao.com/a62859645082173278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