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80年初期出生的80后,在童年的记忆里还残存着很多计划经济的产物。比如推着自行车大街小巷收粮票的票贩子,比如父母手腕上的机械老表。 很多80后的筒靴应该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因为好奇把母亲的一块方形镀金壳宝石花暴力拆开,就为了研究机芯里面红色的宝石是不是真宝石;或者把家里的小鸡闹钟拆开再也装不回去。当然那时的小孩因为错误的行为挨顿暴揍也跟吃饭一样平常,不会像现在的校孩子,搞坏了家里的东西,父母还要忍着心痛,拿捏着语气辞迂回的鼓励他很聪明,但是不应该破坏物品,生怕语言重一点会打击到孩子。 那个年代出生的我们对于手表没什么概念,但是对于在80年代之前工作生活的人们,确实是不可分开的伙伴。在后来收藏手表的日子里,碰到很多还在继续使用老国表的老年人。当你和他们聊起手腕上的国表,都会以一种和年龄不相符的兴奋和你述说手腕上历经沧桑老国表的经历。这种在古稀之年老人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对手腕上老国表的感情,我想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戴着几十万的金表也不会有这种情绪出现。 每位老人购买国表的经历都是各不相同,但是都会告诉我当时购买一块国表是那么的不容易,哪怕你有钱也买不到——手表是热门的计划商品,必须有凭票购买。包括很多钟表老师傅也告诉我,他们去购进维修钟表的零件都有数量限制,防止零件买多了自己拼装手表。在当时,你没有房子没有汽车是可以取到媳妇的,但是你没有手表,没有缝纫机,没有自行车,没有收音机,估计很少有那个姑娘会嫁给你。俗称三响一转,这可相当于现在的有房有车~~~~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款上海70年代生产的7120型号腕表,绝对是当时国内生产巅峰之作,没有任何国内生产的手表能够在质量,精度,设计和做工上超过它,也就北京的20钻能勉强和它比较。我见过好几位老钟表师傅,心里面最愿意收藏的就是7120手表,这在我学会拆装维修手表以后,拆过的手表型号里面,设计最合理,拆装最省事,并且做工质量最好的也非它莫属。 给大家普及一下上海手表的历史:上海手表厂始于一九五五年七月,上海市组织29家钟厂和钟表店,开始试制手表。同年十月国庆前夕研制出第一批共18只“东方红”牌和“和平牌”手表。18只试制品的部件就地取材,如轮片由口琴簧片,轴由洋伞骨改制。选型采用瑞士A.Schild机芯,理由主要为易修理以及结构简单,容易投入批量生产。一九五八年正式投产,定型为581,采用进口材料制造机芯。同年产量为1.3万只,仍使用“东方红”和“和平”品牌。一九五九年产量为7.4万只,改为“上海牌”。在此后的生产中,在581基础上加上避震,改为型号611.然后又在此基础上改进设计机芯成为SS1,生产了1120,1123,1523,1524等型号。 1973年3月,当时的轻工部组织全国各大手表厂和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人、专家,研制出我国自行设计的“统一机芯”,俗称“统机”,代号SZ1。统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一表难求的局面。但是因为生产技术的参差不齐,所以产品质量也是各有高低,在这里面上海生产的统机芯7120手表,绝对是国内顶尖水平,并且在当时的卖价也是最高的。在哪个年代卖到90到108可是一大笔钱。可想而知上海手表在广大人民群众心里的地位。 好了,说了这么多,进入今天的正题。这块7120手表是我前些日子在网上购买回来的,表面已经伤痕累累,历经沧桑。机芯因为长时间未保养上油,已经停止了运转。机械表无论自动还是手动,用个六年以上,建议都要找个靠谱的师傅做个常规保养,老国表我收到手发现基本都是几十年没做保养,很少碰到能正常走时的。还好老国表基本都是手动基础机芯,我目前的技术对于这种基础机芯还算能够胜任保养。 刚到手的时候,很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