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文化艺术中心全景。申兴刚 摄 邵阳新闻在线讯(记者 陈贻贵 通讯员 邝薇 周洋 秦思)“文化站功能十分齐全,配备有图书、音响、电脑、二胡等,业余时间我经常来这里看书看报、唱歌跳舞。”7月19日,北塔区新滩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里,马家村村民马红军一脸的高兴。 仲夏的邵阳,生机蓬勃,绚丽多姿。行走在城区的大街小巷,人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市博物馆参观者人潮涌动,公园里、广场上的舞步铿锵有力,社区活动室中的传统戏曲悠扬悦耳。在广大乡村的文体广场上,闲暇的村民或歌或舞,农家书屋里各种图书琳琅满目,文化活动中心欢声笑语……一派美丽乡村的幸福景象。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从政策、资金、制度上推进包括社区文化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设施的功能,以活动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营造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如今,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网络基本形成。 24小时自助图书馆,读者正在操作自助办证机,办理借书证。 陈贻贵 摄 加大政府投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座座规模宏大的文化场馆在欢呼声中落成,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在喝彩声中落幕……古城宝庆古韵犹存,新意盎然。在经济之翼傲舒长空的同时,文化之翼凭借建设文化强市的东风同频共振。为加快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投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文化惠及百姓,让欢乐常驻基层。 2015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邵阳市开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年和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加强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2015年至2017年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任务和措施。 2016年11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具体实施标准,明确提出市县财政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按年度财政总收入(包括转移支付)的1%用于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并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同时,加快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中心等建设项目,扎实开展“三年行动计划”。确定各县市区在2017至2019年内建成文化艺术中心(含三馆)、体育中心。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支持县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场、数码影院、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体育健身中心的建设、改造和升级,充分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作用。 近年来,我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16年,市本级共争取到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6405.32万元,省级文化专项资金共2961.66万元,拨付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经费235万元,周末剧场群众看戏经费248万元,图书馆购书经费100万元。2016年6月,市里决定设立市本级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600万元、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资金800万元。2017至2019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市、县两级总投入预计超过60亿元。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逐年丰富,重大文化项目工程正努力实现从无到有。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3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4个大型体育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美术馆,2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市基本建成了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市松坡图书馆负责人向读者介绍24小时自助图书馆藏书情况。 陈贻贵 摄 改善文化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市博物馆、市非遗展览馆、市美术馆、市松坡图书馆等一大批公益文化设施,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文化气场吸引着市民。尤其是作为标志性建筑的市博物馆,自今年1月建成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成为我市对外宣传展示的重要平台。“市博物馆从设计到文物陈列,花了很多心思,从中能感到邵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大大激发了我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欣赏着一件件带着历史气息的馆藏文物,家住市区工业街的市民朱志南赞不绝口。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愈发强烈。通过一系列举措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文化阵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实惠的公共文化服务。2016年,为进一步提升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水平,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丰富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新邵县雀塘镇寺门前社区建成了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健身广场。该项目投资230万元,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社区活动中心主体建筑为三层框架结构,另有室外文体广场1000平方米。办公楼设有社区办公室、会议室、室内球场、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文体广场配套有标准篮球场1个、乒乓球台2个、广场路灯4个、多套健身器材等设施。 有了文化活动场所以后,寺门前社区拓展综合文化服务内涵,积极开展“六一”文艺汇演、社区篮球比赛、“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星级平安家庭”评选等系列活动。他们还开通寺门前社区公众微信服务平台及官方网站,发布文化资讯,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双清区高崇山镇浏阳村,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早晚,文化家园广场上有健身锻炼的老人、打球的孩子,欢乐的笑声不时从这里传出。2016年,浏阳村筹资400多万元,新建了一栋六层楼的村级活动室,建成了室内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乐器室、室内健身场、电子商务农产品展览室等。修建了1500多平方米的文化家园广场,建有篮球场、羽毛球场、文化广场、戏台、健身设施等,充分保障了村民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场地的需求。 随着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该村组建了腰鼓乐队、龙灯队、广场舞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不但让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寓教于乐、提高素质、陶冶情操,还增强了大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近年来,按照“新建一批、改造一批、维修一批、整合一批”的思路,我市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推进城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基本形成市级有标志性设施、县市区有馆、乡镇(街道)有站、村(社区)有室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市本级的楚雄大剧院、魏源文化广场、资江风光文化休闲带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市博物馆、市非遗展览馆于今年1月起免费向公众开放,结束了我市无博物馆的历史。目前,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市博物馆、非遗展览馆已投入使用,并免费对外开放;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新馆正进行装修,有望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市体育中心总投资15亿元,现各场馆主体工程已完工,正进行玻璃外墙施工和内部装修设计,竣工后将成为第十三届省运会成年组主赛场。“两中心”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市城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同时也带动了各县市区对文体建设的重视和投入。 电影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全市影(院)城总数达到21家,其中市区7家,县(市)城镇影院14家,实现了县城数字电影院全覆盖,步入全国地市级电影发展先进行列。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逐步建立,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1个,实现全市范围内图书通借通还。市县文艺院团每年送戏下乡达1000余场,“演艺惠民·送戏下乡”公益演出实现常态化。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实现一村一月一场,每年放映6万余场。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累计完成总任务的90%,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完成总任务的100%,全市公益性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率达90%以上。 坚持定点建设和流动服务并举,全力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市八县一市三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剧场等大多数完成升级改造,新建大型文体场馆4处、总投资2.47亿元,在建文体设施项目2个、总投资3.56亿元,拟建文体设施项目13个、计划投入资金20.28亿元,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21个,实现乡乡都有文化站的目标。建成社区文化活动室396个,覆盖率达92%。建成农家书屋5653个,覆盖率为100%。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50个、乡村文体小广场2148个。投放社区健身工程配套器材480套、健身路径840套,完成社区群众健身场地设施全覆盖并扩展为向农村乡镇普及的全面建设。 如今,无论是乡间农民还是城镇居民,每到闲暇时,都可以走进大大小小的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体小广场里学习充电、休闲娱乐。歌舞飞扬,自娱自乐,一幅文化繁荣的新画卷正在广大城乡铺展开来。 双清区高崇山镇浏阳村电子阅览室,孩子们在尽情阅读娱乐。 实施文化惠民,给力百姓幸福生活 7月18日上午,邵阳县非遗文化艺术展演在该县下花桥镇中心广场精彩上演,扎故事、白仓高跷、布袋戏、棕编等国家、省、市、县级非遗项目悉数登场,逐一呈现。3万多名群众看得高兴,脸上洋溢着喜悦,尽情地品尝着这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高水平的非遗展演,这不仅丰富了咱们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观看精彩的节目,家住邵阳县五峰铺镇的蒋娜欣喜不已。 像这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几乎每月都在上演。通过展示展演平台,深藏民间的文艺高手不但得到了展示自我、绽放光芒的机会,而且还带动和活跃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催生了一幅幅城乡新生活的美丽画卷。2010年8月,80后小伙张安兵放弃了在外面发展的机会,回到了家乡隆回县六都寨镇张家铺村,担任村支部纪检委员兼文化辅导员。在这个职位上,他组织创办了农民铜管乐队——和乐团。在他的带动下,以前只懂种田的庄稼汉变成了能演奏上百首乐曲的演奏员,精彩的演奏为乡亲们送去了欢声笑语。 从2000年开始,隆回县六都寨镇星星村已经连续17年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晚会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每年的晚会不仅凝聚了人心,而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张家铺村、星星村是近年来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活跃在乡村的文化艺术小团体有千多个,每年自发举办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表演上万场次,观看群众达百万多人次。 文艺精品是一座城市先进文化的重要标志。我市通过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祁剧《目连救母》是祁剧舞台上的优秀剧目之一,2006年精心打磨后参加湖南首届艺术节,夺得全省首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奖”。2011年、2015年,该剧曾两次应香港康乐署邀请参加“香港中国戏曲节”,受到香港市民和戏迷们的热烈追捧。 今年3月16日,由省祁剧保护传承中心创作实施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祁剧《目连救母》全国巡演启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奔赴北京、安徽、上海、江西等11省市(自治区),共演出20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肖笑波扮演的“女一号”刘青提“过奈何桥”时滑坡、串翻身、跪步、甩发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令人叫绝;在“地狱”中,哭诉自己从生产到养育傅罗卜的艰辛苦楚,句句血、声声泪,感人肺腑。“盂兰法会”上,众僧各种眼功、肚皮功活灵活现,融入杂技的叠罗汉功夫,让观众惊叹不已。此外,传统目连戏演出之民间歌舞、高腔演唱、哑杂剧表演、滑稽场面等,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艺术享受。明年4月,《目连救母》将在全省10个城市巡演20场。 得益于文化设施的逐步完善,近年来,“宝庆大戏台”周末剧场、“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新年音乐会”、戏曲春晚、广场舞大赛等文艺活动精彩纷呈,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更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牌形象。同时,我市以公共文化品牌活动为抓手,充分利用文化、体育资源优势,加强选题策划,注重创新创意,谋划、扶持一批有地方文化特色和良好市场前景的文化项目,推动“一县一剧”、“一县一品”、“一站一品”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优质文化成果。城步“六月六”山歌节、绥宁“四八”姑娘节、新邵“赛双清”艺术节、洞口宗祠文化节等一系列具有邵阳特色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邵阳市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展演”自2008年举办以来从未间断,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活动品牌,被评为全省“三湘群星奖”。 如今,随着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的不断完善,800多万邵阳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改变了群众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邻里更加和谐、乡风更加淳朴、追求更加现代;在城市,伴随着文化地标的拔地而起、文化设施的日益完善,读书开始融入生活,看戏已经成为时尚,文化正在凝结着这座城市积极向上的品格和气质,提升着这座城市崇文厚德的形象。行走在邵阳,能切身体会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营造出的直达心窝的幸福感。 市博物馆展出的珍贵文物,引得市民惊叹不已。 陈贻贵 摄 现代花鼓戏《儿大女大》剧照。 全市第三届艺术节铜管乐专场上,邵东县音乐家协会铜管乐专业委员会演奏《游击队之歌》。陈贻贵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