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依据《明史·徐辉祖传》记载: 辉祖,初名允恭,长八尺五寸,有才气。 明朝开国勋绩徐达,有四子四女。其长子徐辉祖身高八尺五寸,而且生得俊秀潇洒。常言道虎父无犬子,徐辉祖本有父亲的英勇和忠贞,奈何最后被皇帝禁锢,直至郁郁而终。 试问,徐辉祖究竟遭遇了什么,徐辉祖及其后代展示出的忠孝和节烈为什么没有感化一颗帝王心?这一切还要从他的父亲徐达说起。 朱元璋作为一名草根皇帝,固然狐疑很重,但他赏罚分明。洪武三年,徐达北伐告捷,一举收复了中原王朝丧失400余年的燕云十六州。朱元璋大喜,徐达因而被封为魏国公、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岁禄五千石,赐免死铁券。 朱元璋说徐达“功贯古今人第一”,仅此一句便奠定了他在国中的位置。固然徐达身处高位,但他却是一个头脑苏醒的人,他没有恃宠而骄,更没有颐指气使,他拒绝了朱元璋恩赐的豪宅,一大家子人不时挤在老宅子里。 正是由于徐达为人光明磊落,所以他的子女也被教育得鹤立鸡群,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徐辉祖作为嫡支长子在朝中最为显耀,后来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长女徐氏是朱棣之妻,即后来的徐皇后(仁孝文皇后)。 徐辉祖原名徐允恭,后来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时,因避讳改名为徐辉祖。洪武初年,徐达多次出征北伐,家中一切皆由徐辉祖主理。期间,徐辉祖按父亲请求,“家众肃然”。好男儿鼠目寸光,后来,他又随父亲在军中历练,临阵杀敌。 彼时,明朝“将二代”中,朱元璋最注重的两人,一人是徐辉祖,另一人是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裁撤大都督府,设立五军都督府,徐辉祖被调任到左军都督府任职,徐辉祖“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2年后,朱元璋又将李景隆调到这个位子上。可见,朱元璋有意想培植二人成为下一代帝王的班底。 洪武十七年,徐达逝世,朱元璋悲痛万分,追封徐达为中山王,将徐达配享太庙,位列第一位。徐辉祖三年服丧期满,继承了魏国公的位子。史载: 洪武二十一年十月……丙寅(二十六日),命中山武宁王徐达子允恭袭封魏国公。 无论是做人还是军事才干,徐辉祖接棒魏国公乃当之无愧。 在众多将二代当中,诸如李景隆、常升(常遇春之子)、邓铭(邓愈之子)等,朱元璋最看好的莫过于徐辉祖,所以皇帝有意让他征战四方,积聚阅历。 《明史》:数出练兵陕西、北平、山东、河南。 洪武二十六年,元朝降将阿鲁帖木儿造反,朱元璋让徐辉祖前去平定。徐辉祖不负众望,将叛将活捉。朱元璋随即让徐辉祖掌管中军都督府。 朱元璋暮年屠杀开国功臣,傅友德、冯胜、王弼等老将先后被屠,徐辉祖一时间成为朝堂无足轻重的人物。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对徐辉祖也颇为注重,究竟是爷爷留下的重臣,他加封徐辉祖为太子太傅。 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建文帝没有朱元璋的雄才大约,而且耳根子软,在听信了齐泰、黄子澄之流的倡议后,皇帝位子还没焐热的朱允炆开端了“削藩”,而燕王朱棣首当其冲。 建文元年四月,朱元璋一周年祭日之际,朱棣装病没有南下南京祭奠,就派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三子前往南京。 夏四月,太祖小祥,燕王遣世子及其弟高煦、高燧入临……初,世子入京,燕王大忧悔。 朱棣随即后悔了,由于他怕朱允炆拘留3个儿子,那自己今后只能俯首称臣。 固然当时有人给朱允炆倡议留下朱高炽三兄弟当人质,不外朱允炆犹疑不决,徐辉祖却倡议说,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悍勇无赖,不只不忠于陛下,还背离他的父亲。此人若不除,未来必为大患。 很多人不解,三兄弟皆为徐辉祖亲外甥,他为何要如此心狠?其真实古代朝堂上,人情薄凉已不是什么稀罕事,特别关于徐辉祖来说,他首先要站在魏国公的角度,其次才是孩子的舅舅身份。 由于朱允炆没有听取徐辉祖的倡议,后来“靖难之役”发作时,他追悔莫及,慨叹道:“吾悔不用辉祖之言!” “靖难之役”本是明朝皇家内部斗争,有人说徐辉祖基本就是“愚忠”,但有一点不容忽视,不论朱允炆是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这跟他背地誓死效忠的那些人都没有关系。究竟徐辉祖受恩于朱元璋和朱允炆,他应该做一个臣子分内之事。 面对朱棣的造反,朱允炆一筹莫展。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建文帝派老将耿炳文为帅,率军25万北上平叛。但是面对朱棣的强大攻势,建文帝处处被动。 为了改动战局,朱允炆欲在徐辉祖和李景隆两人中间选一人,乘朱棣南下时,迂回到燕王老巢中止“断后”。但思索到徐辉祖跟朱棣之间有“瓜田李下”之嫌,所以建文帝最终选择了李景隆。 事实上,这一选择让建文帝追回莫及,也彻底改动了明朝的展开轨迹。 在北上的途中,李景隆遭遇朱棣手下悍将张玉穷追猛打,损失繁重。对此建文帝不以为然,他以为是客观要素而非李景隆指挥失当。之后,建文帝让徐辉祖率3万大军火速策应。 帝虑景隆轻敌,乃遣魏国公徐辉祖帅京军三万为殿,星驰会之。 徐辉祖觉得李景隆打仗是块资料,不外他容易轻敌。果不其然,徐辉祖还未抵达战场时,李景隆曾经被打得落花流水。大家有所不知,在此期间,一向不被人看好的朱高炽却能将燕城大门死守,这给前方的朱棣争取了时间。 李景隆这一败,把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精锐部队全部耗费殆尽,朱元璋在九泉之下肯定痛心不已。尔后,朱元璋南下大军势不可当,再无人能够抵挡,当朱棣抵达金川门的时分,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门迎寇。短短4年,建文帝时期如稍纵即逝。 很显然,建文帝对徐辉祖的狐疑,直接招致良将遭弃用,而当皇帝反响过来时,已为时已晚。 《弇州续稿》记载: 及师攻金川门,公犹与常开公升等分道出大战,皆不利。 史料记载,朱棣翻开城门时,徐辉祖依旧没有放弃,但最终未能改动被擒的结局。 朱棣当了皇帝后,很多建文旧臣选择了投诚。不外,徐辉祖却单独把自己关在祠堂里,不去见朱棣。要知道,徐辉祖可是朱棣的小舅子,按理说往常姐夫当皇帝,他也能跟着沾光,但徐辉祖却不这么想。不论是外甥们还是姐姐徐皇后来劝说,徐辉祖就是不低头。 朱棣是一位有胆识、有格局的帝王,固然他杀伐果断,固然他也想杀了冥顽不灵的徐辉祖,但思索到他是徐达的儿子又是妻子的胞弟,所以朱棣还是忍了。 徘徊久之,竟从宽典,止勒归私第,革其禄米而已。 最终,徐辉祖被送回魏国公府邸,朱棣只是肃清他的爵位和俸禄。识时务者为俊杰,徐辉祖不会不懂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但在他看来,为人臣者当尽心极力,不欺于己,尽心于人。整整5年,直到徐辉祖逝世,他一直没有屈从于朱棣。 徐辉祖逝世后,朱棣还是十分敬佩他的忠勇,他以“中山王徐达一脉不可无后”为由,任命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爵位。朱棣迁都北京后,魏国公徐家不时留在南京,世代担任南京守备。 时至今日,还有人狐疑徐辉祖的忠勇,要我说,无论时期怎样进步,这一品德却永不外时。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