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马云跨时空对话,马云的骨髓里有王阳明的DNA?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1月刊收录了一篇奇文,题目为“梦中的‘王马’——对古今‘奇人’的对话与互证”(“对”前面疑似少了个“一”字。)。论文的作者简介部分显现,第一作者钱明,博士,教授,所属机构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讨中心;第二作者鲁壵,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学生。该论文属于贵州省高校社科基地贵阳学院阳明学与中央文化研讨中心基地项目“日本阳明学的特质与问题”。 学术论文取个耸动的题目吸收眼球并不是什么新颖事,此文究竟奇在哪里呢?这篇近9千字的雄文是这么开头的:2015年我们也想圆一个梦,一个关于“王马”的梦。此“(王阳明) 马( 云) ”非彼“王( 健林)马 ( 云) ”非彼“王( 健林)马( 云) ”。(非彼“王(健林)马(云)”呈现了两次。)也就是说,这篇论文写的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和当代知名企业家马云逾越时空式的对话与互证。 作者显然对读者的吃惊早有预料,因而在文章第一段重复廓清,之所以将“名义上看真实无可比性可言”的二人“硬生生”捏合在一同,是由于“两人的阅历、思想方式等有诸多可比性,两人的价值对浙江乃至全国都有庞大的正能量作用”,之后又十分谦谨地表示,由于距离太远,“不可比性要大于可比性”,所以在“梦中”对两人中止比较,“用‘梦’来链接两人的‘奇缘’。” 在进入正式比较之前,第一段首先归结了“王马”二人的一个重要共同点,“奇人异象”。注释中是这样解释的:王阳明与马云的名义都有几份“异象”: 王阳明“两顴棱峭,正面难肖”( 据徐沁《明画录》) ,而马云的脸部容颜极像三星堆青铜立人, 以至有些外星人的容貌。(几份应为几分)。 而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作者从“王马”之阅历、“王马”之比较、“王马”之价值三个方面让二人展开了对话。全文中心观念主要包含:王阳明、马云在出身、科考、创业、成名过程等方面有诸多共同点;王马在主体认识、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有较大可比性;两人的价值都体往常推翻性创新与超时空逾越两个方面。作者由此以为,这样两位“奇人”的超时空对话能够抵达“古今比较、启迪当下的效验”。 固然此文立论与人们普通了解中的学术论文有不小的出入,但据此就承认其价值难免武断,一名几百年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与当代商业大佬究竟有没有可能在学术层面上中止比较并带来启示,还是要看作者在行文过程中能否抵达有理有据、逻辑自洽。 在正文第一部分,作者汇集王、马二人共同点如下:祖籍都是浙江绍兴;都属龙;都参与过三次科考/高考;都是30岁开端创业,王30岁开端在阳明洞讲学,马30岁创设海博翻译社;40岁进入黄金时期,王40岁论《大学》目标,马40岁兴办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等品牌;50岁抵达人生巅峰,王50岁创建“致良知”学说,马50岁成为亚洲首富;成名之后都选择退而讲学,王以社会化、平民化的讲学授徒为理想归属,马则选择了教育、环境、慈悲,并在“1015年3月25日,他回归了自己的成本行———教员”(1015年应为2015年)。不外,作者在此处公正地指出,马云办的湖畔大学跟往常那些动辄七八十万的商学院相比固然算是“良知办学”,但28万的学费还是跟王阳明的平民教育道路“相差十万八千里”。 各方面事实罗列详备之后,作者进一步论证了这些或可被视作巧合的“相似”背地的历史必定性:明中叶以后王阳明及其弟子在杭州讲学,奠定了杭州教育的基础,而马云毕业的杭州师范大学,能够追溯到清光绪年间的养正书塾,“也就是说, 马云所受的教育, 与明清时期的杭州书院教育有着千丝万缕联络”,由此推论,“在马云的骨髓里有王阳明的 DNA, 马云的胜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王阳明基因转换和重组的结果。”诚然,马云所遭到的教育,以及杭州乃至中国文科生所遭到的教育,一定与王阳明完整无关,但是作者并未提供任何证听阐明王阳明对马云个人有普遍意义之上的特殊影响,因而似乎并不能推导出马云的胜利与王阳明的影响之间的关联。 在第二部分,“王马”之比较中,作者一开端就接连抛出一连串惊世骇俗的观念: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 、云计算 ......, 是真正把人的“善端”“良知”挖掘 、呈现出来的科技杠杆。网络“终端”的概念与孟子的“善端”概念或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可中止互证。互联网电商“随时随地”的特性与王阳明所认同的“随处体认”的目标可相互联通。 再一次,作者贴心肠体察到了读者难以置信的心情,特意在注释中阐明:固然“终端”是物理概念, “善端”“良知”是伦理概念, 但两者在独立性、主体性、本根性这三个层面上, 则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固然“随时随地”是一种电商营销方式, “随处体认”是一种道德理论过程, 但在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以人为终极目的上, 两者却具有相似性。但是,关于如此非同寻常、不足为奇地跨界比较,作者在阐明中也只是粗暴地给出结论,“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具有相似性”,并无论据或论证过程,似乎并不能让人信服。 “王马”比较的第一层次是“主体认识之比较”。在作者看来,主体认识的醒悟是阳明心学和互联网时期的共同之处。于是,作者开端剖析互联网带来的变更:一是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和金融资本 ( Financial Capital) 的力气对比发作了变更。在网络时期,人力资本变得愈加重要。假如要用一句话来形容 “ 互联网思想 ”, 那就是 “人力资本主义 ” ( Human Capitalism) 。这一结论和其中夹杂的英文概念再一次叫人摸不着头脑,由于没有注释,所以无法了解是作者自己的体悟,亦或对西方理论的借用。 第二层次“思想方式之比较”中,作者大方激昂地指出:原本必须依托自律的道德盲目,往常再互联网的世界里,在各种高科技伎俩的辅助监视下,居然逐步成了理想!至于互联网世界里何种高科技伎俩如何将道德盲目变成理想,作者也没有阐明。再有:假如我们能够把王阳明的思想方式概略为心物合一、知行合一 、圣凡合一的话, 那么互联网的营销方式就是王阳明“心物合一”的最好诠释, 阿里巴巴的事业拓展就是“知行合一”的最好解读,马云团队的合伙人制度就是“圣凡合一”的最好理论。(概略应为概括)且不论对王阳明思想方式的归结能否精确恰当,把深奥的哲学概念简单地与商业方式对应起来,恐怕难避生搬硬套之嫌。 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是,该文的注释条目很多都是在自我阐明,关于直接援用和间接援用的内容很少注明出处。关于马云的内容笼统阐明为“皆来源于互联网”“马云语录来源于彭征、高贺编著的《马云精彩语录》”,而在谈及王阳明生平事迹或援用其理论时,仅有一处注明了出处为钱明所编《王阳明全集》,显然不契合学术论文撰写规范。此外,仅仅在本文援用的极为有限的文本中就呈现了5处明显错误,比例之高也令人瞠目。并且,该论文与所属基金项目“日本阳明学的特质与问题”也没有任何关联。 剖析至此,不难发现,这篇论文的学术性是难以令人信服的。那么,将其发表的期刊“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究竟是什么水平呢?据其在维普网上的官方页面引见,该刊物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杂志之家网提供的官网信息显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综合影响因子为0.170, 取舍稿件的规范是学术水平。 该论文发表的细致过程不得而知,但或可从作者信息中窥见一些端倪。依据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网站引见,第一作者钱明为日本九州大学文学博士,担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讨员,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兼职研讨员,中国计量学院人文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等职务,学术成果丰厚,著作等身。第二作者作者鲁壵为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学生。 《资本论》越读越爱,不读不爱 据网友爆料,著名CSSCI期刊《东南学术》今年第1期发表了一篇题为《〈资本论〉越读越爱,不读不爱》的论文,署名作者为厦门大学经济研讨所胡培兆教授和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文英副教授。 论文提要称,“《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开创人的大经典,是‘千年伟人’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包含丰厚的科学学问宝藏,令人越读越爱。但对《资本论》,要以唯物史观历史地读、理想地用,既要避免本本教条陋习,也不能有虚无主义倾向,更不能妄加牵强附会。不同历史时期读《资本论》有不同的目的和任务。过去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处于安居乐业的绝对贫穷中,学习《资本论》是为了中止无产者反动;今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习《资本论》是为了变革,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不时调整好经济关系,以展开消费力,促进经济繁荣,促进人民福祉。” 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资本论》中: 一、能够读到伟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德 二、能够读到科学巨著中的学问之道 (一)学习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创新肉体 (二)学习其擅长抓实质的思想精确性和深化性 (三)学习其应用数学方程计量剖析的科学模范 (四)学习其贯彻一直的唯物史观 三、能够读到大手笔叙说的艺术气概与文学神韵 四、只需唯实肉体才干读对《资本论》 作者以为,在理论界和高校总有人不认马克思这个“老祖宗”,以至五体投地。“究其缘由,显而易见。但有一点一定都能留意到。就是:不认老祖宗的,大凡都是对老祖宗著作没有认真读过或只曾浮光剪影般地浅尝过而已的人。无知不为过,却又爱胡说八道,就有失学者风范了。”作者进而提出,“《资本论》是不朽的巨大著作,包含丰厚的科学学问宝藏,令人越读越爱。不读当然也就无爱可言。” 这篇近十页的论文“雷点”密布,好比在“能够读到伟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德”部分,作者谈到,“马克思又是怎样死的?我有一个觉得,总似乎马克思最后是放弃治疗,自寻安乐死的。……最后病倒时,马克思自感生命已衰竭到没能康复可继续工作的希望,废人般地赖活不如死的心情下放弃继续治疗而安乐死的。”并慨叹说,“马克思终身,生的巨大,死也巨大,多悲壮!真像太阳,日出日落都是红亮的。” 文章还劝说 “我国经济学者”多读一读《资本论》,在“学习其应用数学方程计量剖析的科学模范”一节中,作者以为,“《资本论》对数学的应用十分贴切,增强理论效果。这和当前强行的为经济学数学化而数学化的做法,有大相径庭。我对那些思想贫乏、三分复杂七分错乱的经济数学论文,真实不敢苟同与恭维。” 作者同时抨击了“有人”对《资本论》的歪曲,提出“事实是常看到有些读过以至研讨过《资本论》的人好发奇谈怪论,并且还若无其事地说这就是马克思或《资本论》的愿意(疑为‘原意’——澎湃新闻按)”。 作者罗列的三点“歪曲”《资本论》观念,并未列明出处,分歧学术规范。好比其中提到,“有人说,机器等物化劳动也发明价值,这是《资本论》里说的。还大张旗鼓联名发表论文声明:只需招认物化劳动也发明价值我们才置信马克思主义。”经查询,此为已故经济学家、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计统前系主任和经济学院前院长钱伯海的观念。 而“有人说,当下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最大误区’是‘以为马克思反对资本,主张取消资本’”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毓海在《当下行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误区》一文中的观念。作者以为“这是耸人听闻之说!”并指出,“《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至今将近一个半世纪了,三卷中译本在我国出版也快80年了,这么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乃至世界居然都没有人读出‘资本’是个好东西,直到今天才有高智商者没有误读这个‘资本’。”进而指出,“不能由于时期展开变更了,认识要展开,就承认历史科学。今天需求资本,就说马克思没有反对资本。”而“听说马克思不反对资本的例证是马克思的姑妈是资本家阶级。这缺乏为据。” 此文一经披露,引发众多网友嘲讽。微博用户@文通史不通 说,“越读越爱,不读不爱。想起一句歌词,不得不爱……”而关注学术资讯和学界轶事的微信公号“子扉我”则刊文以为,“C刊今为学术重器,却在学术版面刊登此类文章,令人一叹。”“有的书让人越读越爱,有的论文让人越读越想哭。” 据了解,《东南学术》双月刊为福建省社会科学界分离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国度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中心期刊、华东地域优秀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来源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