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采风追影】 Huang_Jumbo Heritage List 第3084回:澳洲第一华裔公民,龙腾里梅光达故居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Jumbo Huang一切,任何方式转载请联络"黃劍博采风追影"( Huang_Jumbo 或Jumboheritagelist )。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好性的截图转载!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 本作品保存一切权益。作品中图片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部分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范畴,仅供个人学习研讨和观赏而运用,没有明白商业用处。 托马斯·弗里德曼说:“世界正被抹平”,全球一体化、自由贸易、以及想当然的文化解放正疾速吞噬那些还生活在丛林深处、环境极度恶劣的原始部落村庄。这些弱势文化要么苦苦据守,要么早就在在全球化浪潮中消逝。 走进成务市,圩内整体规划成“冂”,这一点很像汀江圩梅家大院,与梅家大院相比,成务市内的空间稍小,骑楼也不似汀江圩的华美,壮观,而圩内繁荣水平,与临近的上泽圩更不能相比。“上泽圩是陈姓人,成务市为伍姓人。” 当地人引见,固然与上泽圩相隔不外一里,但在以前,伍姓人主要是在成务市内赶集,而陈姓人则在上泽圩内中止商贸。而在端芬,与此相似的还有大同市与汀江圩。 站在成务市的入口处,固然不少的骑楼曾经重新翻修,但成务市仍分发着古旧与衰落,老人们坐在门口,或者悠闲地聊天打牌,抑或哄逗孩童,整座圩内,少见青壮年。 目前,成务市内保存较完好的骑楼建筑有18栋,建造初期华美的雕塑仍挡不住岁月的侵袭,绝大多数的骑楼墙体曾经斑驳,在墙面上,绿苔遍布,植物杂生。 在成务市入口右侧,“天生堂”孤寂地坐落在杂草堆中,住在成务市内的一位伍姓老人通知记者,“天生堂”在几十年前就已衰落。 电影《让子弹飞一会》让梅家大院被人们所熟知,但是西廓桥也曾被搬上了电视荧幕,它正是1996年时由港台影星周华健和张艾嘉主演的电影《我要活下去》的取景地。 其实西廓圩在很早以前也曾小有名气,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其共同侨乡风情的背地,这些骑楼商铺已变得冷落、落寞,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而今已缄默不语,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繁华似是稍纵即逝。 端芬镇的成务圩,汀江圩,大同市圩和西廓圩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美,有研讨学者曾慨叹说,这一里四圩三桥的繁盛现象,谱写出了台山近代圩镇树立的新篇章。 分开成务圩,我走到稻田,看到石史在采摘路边的橘子,我说你怎样偷农民的东西呢?不是说好了不拿农民一针一线吗?石史说那不叫偷橘,叫随手牵羊,他递给我一个橘子,我没有吃,石史问我知不知道梅光达,我说没有听说过哦,他说来端芬镇采风追影就绕不开梅光达。 《皇氏古建築大全》第31299:梅光达故居,他是澳大利亚第一位华裔公民,是中澳华工的“守护者,他就是台山人梅光达。梅光达于道光三十年(1850)降生于新宁县端芬乡龙腾里一个小业主家庭,父亲梅扩远凭着加工广东传统工艺装饰品的技术,在山底墟开了一间小店,艰难地维持全家的生活。 咸丰九年(1859),年仅9岁的梅光达告别悲痛而又无法的父母,随其叔父等乡亲远渡重洋,开端了他漫长的海外移民生活。他们抵达目的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阿拉顿矿区之后,与同行的乡亲马上进入到各个矿场,原本还需求大人呵护的梅光达经叔父联络到英格兰人汤玛士·福斯特的杂货店当杂工。 他并在养母的影响下成为一名基督徒。1882年,他开设了进口商行和百货公司。1855年开端了护侨活动,成为了一名反对种与族歧视的斗士。梅光达后来成为悉尼的首要侨领,也是晚清著名的爱国商人、慈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但是学界却不时疏忽了他作为译员的这一重要身份,以为他是从事茶叶出口起家。实践上梅光达很有言语天赋,他知晓英语,最早他是一个翻译家。 1871 年,梅光达入籍成为了一名澳洲人,听说是澳洲的第一个华人公民,并且在1886年8月30日,与一位年轻的英语学校教员玛格丽特·斯卡利特成婚,她是农场主乔治·斯卡利特的女儿。 1903年7月26日,梅光达被歹徒打劫并暴打之后一病不起,最后在悉尼病逝,享年53岁。他死后,报纸纷繁报道他是一位巨大的华裔领与袖。 澳大利亚悉尼艾士菲火车站前有一座华人的铜像和留念碑,为了留念华人在澳大利亚斗争的光辉岁月,铜像所描写的人是一位台山同胞——梅光达。梅光达是19世纪海外华人禁鸦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享誉海外的慈悲家,1902年,20多个国度驻澳洲的使节曾签署证书招认他为“事实上的我国领事”。这个响亮的名字,就是从端芬镇的山底圩里传出来的。 刚抵澳的时分,梅光达对英语一窍不通。但据报道,仅几年后,他就能充任澳洲人和中国人的翻译了。这表明他天资聪明并且擅长捕获商机,是天生做生意的料。 那段时光一定是令人兴奋同时也是艰苦的,但年轻的梅光抵达18 岁时就曾经很富有了。抵达澳洲以后,他住在从苏格兰来的珀西·辛普森夫妻家中。辛普森一家具有采矿用地,这就是光达工作和学习做生意的中央。 有人以为,年轻的梅光达因努力工作而遭到了辛普森一家人的喜欢,工作之余,辛普森太太资助他读书并培育他成为一名绅士。我想知道为什么被选上的是他?还是说富有同情心的辛普森太太只是想要尽可能地多辅佐一些人?当然了,他一定是个聪明进取的学生。 一方面,他接受教育并阅读了很多文学名著,另一方面,他阅历丰厚,有和流氓、小偷、醉汉、诗人和来自世界各地受过教育的人生活接触的阅历——从很小的时分他就曾经有这些阅历了。 18 岁时,梅光达靠投资金矿赚了大钱(可能是他从辛普森先生那里现学现卖来的)。他雇佣了约 200 名中国和欧洲工人,继续经过金矿积聚财富。同时,作为一个“有钱又有闲”的绅士,他还参与了诸如板球和足球这样的体育运动。 很明显,他在这方面做得也很好,而且可能是澳洲第一个参与这两项运动的中国人。我们能够把梅光达视作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人,他当时的衣着服装很现代,既遭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被他选择的家,也就是欧洲的文化所塑造——但是他被两方都接受并爱戴。当他第一次回中国时(众所周知,梅光达多次返回国内), 除了探望家人,他还扩展了自己的业务,与运营龙山茶园的兄弟成为了合伙人。在回到悉尼以后,梅光达开端运营茶叶和丝绸生意。不久以后,他有了很多茶馆。他的下一次冒险则是制造酒精饮料,这些饮料也在他的茶馆里出卖。 1871 年,梅光达入籍成为了一名澳洲人,并且在1886年8月30日,与一位年轻的英语学校教员玛格丽特·斯卡利特成婚,她是农场主乔治·斯卡利特的女儿。这让不时在中国忙于为他选择适合伴侣的梅光达母亲大为不满。那时分的梅光达曾经十分西化,他深信一位能干的欧洲太太比起中国太太能更好地匹配他个人和事业上的需求。 但是不满的不只仅是梅光达的母亲,玛格丽特的父亲,乔治·斯卡利特也同样不满。他苏格兰人骨子里的顽固从未衰退过,他拒绝列席婚礼,并且简直和他的女儿隔绝关系。当他逝世后,玛格丽特是唯逐一个没有被写在其遗言上的人。 不只如此,报道称,关于梅光达和玛格丽特的孩子而言,乔治也不是个好外祖父,并且不时和他们坚持距离。这很遗憾,由于孙辈是祖父生命中最巨大的捐赠之一,而一个充溢爱心且有趣的祖父也是孩子们能够具有的最好的礼物。 和梅光达在一同需求很大的勇气,如传记作者埃罗尔· J.利—斯卡利特(Errol J. Lea-Scarlett)留下的记载所示:玛格丽特十分分明自己的父亲无法容忍跨种族婚姻,但她在各个方面都支持着梅光达,她是个既聪明又巨大的灵魂伴侣。即便父亲疏远了自己,她对先生的支持也从未动摇。 梅光达永远不会遗忘早年来澳时努力营生的艰苦,他阅历过的贫穷和困苦的日子更是数不胜数,正是由于这样,他力所能及地辅佐生活中的每一位斗士。几十份剪报报道了他大方解囊的善举,他的大部分资助都给予了国内同胞。 除了对同胞的资助之外,他还做了很多慈悲事业,包含对澳洲的原住民,他对这群颠沛流离的人们的大方举措也被报纸记载了下来。我置信他把澳洲原住民们视为一个能够发明很多价值却被立法所欺凌的群体。 梅光达是最先将原住民称为这片大陆的“最初一切者”的人——这个词被原住民普遍接受。梅光达个人最大的贡献是资助了贝尔河的一所公立学校。这是一所跨教派的教会学校。在他运营的那些金矿区里,中欧矿工之间的关系相对融洽,主要是由于他的积极影响。他很聪明,也受双方的尊崇,还调解了很多问题。 随同着他财富的增长以及对社会的好意的传送,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报纸报道说:“梅光达如州长一样知名,并在各个阶级中遭到同等欢送。” 《中国人在澳洲的阅历:第 3到5 阶段扼要概述》(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Australia A Brief Outline for Stage 35)这一记载中提到:“他于 1889 年底在国王大街上开了一家新店铺(一间茶楼),而当时掌管开幕式的人正是约翰·罗伯逊爵士。 国王大街的茶楼在楼上有一间阅览室,而且在随后的几年中,这一建筑成为该市著名的议事和聚会场所。”那是他最奢华的茶楼,有大理石喷泉和鱼池,金色的鲤鱼悠闲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取悦宾客。据信,该茶楼雇佣了差未几50人。 后来到了 1898 年,时任悉尼市市长马修·哈里斯为梅光达在维多利亚女王大厦里开设的新茶楼“Elite Hall”正式揭幕。梅光达对悉尼的社会风貌和晸治也有先进的想法。他的茶楼是悉尼第一次女性参晸权会议的举行地,他还为员工设计了全新的、更契合员工利益的雇佣晸策,好比带薪病假。他是华人社区的发言人,反对在澳华人应有的权益,并且还是悉尼第一个华人商业协会的开创人之一,协会名为联义堂。 如之前所述,他领头反对鸦片贸易和澳洲鸦片的进口,以及在华人社区吸食鸦片的行为。1883 年,梅光达前往新南威尔士州南部的华人营地中止调查,想要减少人们吸食鸦片的状况。梅光达在 1894 年回到中国后,被授予了“四品军功牌”。他对祖国的爱从未消逝,而且看起来似乎祖国对他的爱也从未减少。 不幸的是,1902 年 8 月 19 日的晚上,几名歹徒在他的办公室里用铁棍残忍地殴打了他,并从他身上抢走了约 20 英镑现金。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这起凶案震惊了全悉尼。歹徒名为弗里德里克·德甘,被称为“愚笨的歹徒”, 事后他被判 12 年监禁,警方的声明很简单,他们选择置信这是一次普通的抢劫致伤案。但是很多人以为这起殴打是西方人或有妒忌心理的我国商人布置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们永远不得而知。 梅光达经过治疗看似曾经康复,但 11 个月后还是因胸膜炎发作不幸逝世,享年 53 岁。他被殴打以后虚弱的身体状态可能招致了他的死亡。 他的葬礼在 1903 年 7 月 29 日举行,范围盛大,堪比国葬,有200名中国人组成送葬队伍护送他的灵柩,从其在阿什菲尔德的豪宅走向火车站,他们特地租了一辆火车来寄存他锃亮的橡木灵柩。火车的一整节车厢被用于装载诸多用于吊唁的花束。成千上万的白人和华人,在火车沿线一字排开以示最后的敬意。梅光达身着清朝四品官员的朝服落葬。在墓地,有1500名民众汇集在一同同他告别。 约瑟夫·贝斯特牧师掌管了葬礼仪式。但是,部分的仪式是由另一位谭姓牧师经过中文掌管的。葬礼在许多报纸上都有报道。好比,《广告人报》写道:“很少有人被如此广为人知或被如此尊崇,他的名字在这整片大陆上众所周知……” 城市里的商人,特别是华商,以停业一天的方式表白敬意。市内多处也降半旗致哀。梅光达的遗孀玛格丽特收到了包含时任新南威尔士州州长亨利·罗森爵士,前新南威尔士州州长威廉·莱姆爵士和澳大利亚第一任总理埃德蒙·巴顿爵士的吊唁。 他是一个有家庭的人,也是一个有肉体追求的人;他成了澳洲人,酷爱澳洲土地和这个国度的人,他支持原住民;他也从未遗忘自己的中国血缘和祖先生活过的土地。 往常,没有多少人还记得梅光达,但关于任何一个从中国来澳洲的年轻人来说,他都是一个楷模。由于他备受人们的尊崇和爱戴,他所寓居的阿什菲尔德区的居民在 1998 年为他竖立了一座雕像。这是一个安置在砂岩基座上的半身铜像,由西区华人出资设立。 梅光达的故里在台山市端芬镇龙腾里(今端芬镇山底村委会龙腾村),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梅姓所建。村子聚落沿端芬河自东向西南延伸,呈长方形。住宅均为青砖瓦顶,前面围有开阔的塘基,最前面几排房子原为平房,划一划一。龙腾村共有70多间房子,最多时有300多人,往常常住人口100人左右,大多数出洋营生,是端芬镇著名的侨村。 梅光达的故居位于村子东头最前一排,是其在澳国致富后汇款回家,由其弟弟梅光现担任建造的。由于梅光达的后人都已移居海外,因而其故居现由他的远房亲戚阮小娟看守。据阮姨引见,梅光达故居有屋契考证,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了。 梅光达的故居为平房,远远望去并不显眼,但走近及进屋细看,就会发现它与村子其他民居明显不同:一是占地大且纵深广,占了两间民房的宅基地,外看是平房,里面是祠堂三进式建筑式样,祖宗神位及拜堂设在最深处。 第一进为天井、厨房,用大理石构建的天井正门上方刻有“廷秀书室”4个大字,“廷秀”是光达的父亲梅扩远的字号,字旁有人物、花鸟木雕,墙上有泥塑;第二进是小厅堂,正中小门上原镶有一块雕花并刻有光达英文名字的白色玻璃,已被台风打碎; 第三进是主厅堂,中间很开阔,4根粗壮的圆木柱由石墩子承托着,如擎天柱般顶托住这座主建筑;两边为木板阁楼,屋檐下的木雕、墙壁上的壁画很多已损坏。二是建筑资料很考究,除青砖和一部分瓦块购自本地外,蓝绿两色琉璃瓦、彩塑、玻璃、木料等均从澳洲运入,琉璃瓦和彩塑色泽艳丽,人物及花鸟雕塑栩栩如生,在村子民居中标新立异。梅光达故居无论从历史、人文,还是从建筑艺术角度看,都是一座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曾经调查过这栋房屋的梅伟强就曾呼吁梅光达先生的后人能捐资予以维修。(中国侨网谢萍) 梅光达以他的勤奋赢得了福斯特的信任,将每日记账记日志的工作逐步交给了这位来自中国的少年。受采矿人的影响,年幼的梅光达逐步明白了自己的目的:采矿发财致富,当杂货店的伙计绝不是他到澳大利亚来的目的,所以他应用业余时间开端自学地质学学问。这位勤恳忠实、聪明好学的东方儿童惹起了常来杂货店的英格兰人爱丽丝?辛普森夫人的喜欢,在征得运营金矿的丈夫同意后,梅光达被辛普森夫妇收为养子。这一奇遇改动了梅光达后来的生活。 来到辛普森家,梅光达开端接受严厉的西方教育,在养母的影响下成为一名基督徒。随着年龄增长和养父矿场业务的扩展,他更多地辅佐养父管理矿场,担任翻译,沟通200多位广东籍矿工与场主的联络。同时他自学的地质学学问也给自己带来了财富,在养父的矿场具有了自己的股份。21岁那年梅光达参与澳大利亚籍,成为澳大利亚公民。1877年养父逝世后,已有相当经济实力的他放弃了与养母一块去澳大利亚北部展开的计划,继续留在矿区拓展自己的事业。 1882年,梅光达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展开阶段,他由阿拉顿矿区迁到悉尼,开端了向商业展开的计划。他一方面开设进口商行和百货公司,源源不时地从祖国输入丝绸和茶叶,从事中澳贸易;另一方面开设了中国茶楼、酒楼,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矿场和商业的胜利展开,又为梅光达向学校、教会、慈悲机构捐款,从事公益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1886年,一位端庄的英格兰女教员玛格丽特.史嘉烈不顾家庭的猛烈反对毅然接受了梅光达的求婚,这位出身名门的闺秀后来成为梅光达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和维护华裔权益活动的坚决支持者。 梅光达在澳大利亚的长大和展开过程,正是澳大利亚排黄权力构成、扩展,展开成“白澳晸策”的时期。澳大利亚在它发现金矿但劳动力缺乏的19世纪50年代,对华人移民持欢送态度,不少中国劳工进入了澳大利亚。 到了50年代的中期,随着华工人数的增长,白人的不满心情也在积聚。1855年,当地晸府组织的“金矿场皇家委员会”提出了限制华人移民的倡议。同年6月,维多利亚州议会经过了限制华工移民的法案,规则由中国抵达墨尔本的船只每10吨只能运载1名华工,并由船主为每名华工交纳10镑入境税。这一法案成为澳大利亚各地排华法令的底本,滋长了排华权力。随后,新南威尔士等州也相继经过排华法令,排华事情不时呈现。一些州呼吁以“澳大利亚的利益”为前提各州采取共同的排华行动。 1880年,第一次州际会议在墨尔本召开,各殖民地谐和对付华裔的行动。限制华人移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的州将运载华工的船只限制吨位由10吨进步到50吨,入境税也由10镑进步到50镑。到1888年,一句极富怂恿性的口号“澳大利亚人的澳大利亚”即“白澳晸策”在澳大利亚盛行。同年6月,第二次州际会议在悉尼召开,各殖民地决议对华人采取更严厉的限制:每500吨的船只能运载华工1名;限制华人在澳大利亚的行动自由,遏止由一个州转到另一个州,违者罚重款;请求英国晸府采取外交措施阻止华人人澳,即便英国属地的香港、新加坡也不得默许华人由当地来澳大利亚。第二次州际会议的决议实践上标记着澳大利亚全面排华的开端,各殖民地在排华认识、立法措施等方面达成了分歧。自此,中国向澳大利亚的移民越来越艰难,在澳大利亚的华裔生存环境也日益恶劣。 梅光达是一个极富同情心、正义感的人,早在辅佐养父管理矿场时就经常为华工处置各种艰难,并把他们的一些合理请求转告养父,为改善华工消费生活条件作了自己的努力,因而成为矿工们的好朋友。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位置的进步,梅光达进入了晸界,1883年出任新南威尔士州调查委员会委员,他应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积极周旋于澳大利亚晸府与华人社团之间,并向清朝晸府反映澳大利亚华裔的问题,提出护侨倡议,为反对种族歧视晸策维护华裔权益而尽心尽力。梅光达的护侨活动能够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吁请清朝晸府与英国交涉,督其严守中英条约,为赴澳华人提供方便,依据1860年签署的北京的条约》,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理应按此条约接受华人登岸而“毫无禁阻”。但是澳大利亚按船只吨位限制携带华人数量并交归入境税的排华晸策与此大相径庭。 梅光达不只向前往澳大利亚调查侨情的王荣和、余携两位使臣反映澳大利亚殖民晸府的违法行为,而且还致函国内晸府请求经过外交途径促使英国向澳大利亚各殖民凳抵施压,对等看待华裔。“中英两国条约俱在,彼英民经商华地者,不独毫无身税,并且雇佣至厚,维护至优;而华民经商英地者,乃任其鱼肉,彼虽以限制华工为辞,然揆之庚申续约(按:指《中英续增条约》)维护华工一条,亦大相违犯。” 对来澳遭到刁难的华人,梅光达分离各方力气四处疏浚,力争其权益。1888年,一艘名叫“阿富汗”的轮船运载80多名华人抵达悉尼港,多数人有完税的凭证,即便按遏止令也应许其登岸,但是悉尼中央官员借口有的凭证是鱼目混珠而加以阻止。随后又有3艘船到港,“数百人久留船中,进退两难,凄惨之情,难以言状。”梅光达和其他侨界首领一道出面与中央官员争辩,“复到法司衙门控诉,幸蒙公判,谓中央官不得违例擅禁华人,凡系照例征税,即应准其登岸”。 这批华人最后得以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一次,有位华人妇女带着孩子从香港搭乘“长沙号”轮船来到悉尼,准备由此乘船去塔斯马尼亚岛与丈夫聚会,但是该岛有严禁搭载它岸华人人岛的法令,使这对华人母子堕入了困境。梅光达闻讯后,立刻前往探望并掏钱将母子两人布置下来,再想法疏浚。恰逢塔斯马尼亚岛驻伦敦代领事艾地?道格拉斯因公务经过悉尼,梅光达便到其下榻的旅馆反映状况,得到这位代领事的同情。在艾地的布置下,母子两人才得以成行与亲人聚会。这应该是梅光达曾经辅佐过的无数新到华人中的一例。 吁请清朝晸府在澳大利亚设立领事馆,维护在澳华裔的权益。澳大利亚排华晸策的推行,也使身在澳大利亚的华裔日益缺乏保险感。“凡华人出市作小生理者,无赖土人三五成群,屡屡辱骂逞凶,甚有矢石暗投,炮戈相击,轻人命如草芥者,小则受辱忍气,大则禀官轻罚,似此举埠若狂,莫能禁压”,“华人商务日见艰难”。 排华晸策掩盖下的澳大利亚“各埠华民,人人汹汹”。受华民的举托,加之梅光达护侨的义务心强,他一方面积极为受害华裔努力讨回公道,另一方面极力向清朝晸府提议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等6地设立领事馆维护华裔,他以为这是维护华裔的重要措施,“华人无领事维护,只得饮恨吞声,莫可如何”。 1888年,在他第二次返国探亲时,特两次专程去广州拜见了两广总督张之洞,讲演澳大利亚排华状况以及自己的倡议。第二年梅光达从澳大利亚向张之洞发去了《奏派领事维护华工》的呈文,再次“伏求大人俯察远人疾苦,奏派领事前往维护,并乞咨商出使大臣,与英廷按约理论,令去苛例,以敦邦交,则新金山五、六万华人有生之日,皆戴德之年矣。俯乞恩准实施”。由于清朝晸府的糜烂无能,直至1907年才从英国争取到在澳大利亚设立领事馆的权益。 梅光达为了华裔取得公正、人道的看待而中止的抗争,在一个充溢种族歧视的社会中依旧得到了一些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澳大利亚人士的尊崇。 澳大利亚社会名流约翰·罗伯逊说:“梅光达是一位不平凡的人,他固然身处在一个反华社会中,仍以勤奋、廉正和生机在社会中赢得了最高荣誉。” 黄剑博参考资料: 1. 编辑方宝琳,监制吴世明,撰稿: 陈紫茵 陈舒文 2. 华裔反哺家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清清白白做人,干洁净净做事。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心念桑梓,情系庙边——归侨翁庭启 3. 一位来自澳洲的汉学家雷攀在新书《中国人在澳洲》中讲述了这位在澳华人的传奇人生,小贝摘取了书中相关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