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音讯,11月11日,深科技召开2022年度第三次暂时股东大会,本次会议就《关于选举周俊祥先生为公司第九届董事会独立董事的议案》中止审议和表决。 爱集微作为该公司机构股东列席参与了本次年度股东大会,并对上述议案投出赞同票,会后,爱集微同深科技就沛顿项目、公司运营状况做了交流。 业绩改善,但存货压顶 10月27日,深科技发布了本年度的三季报,从财报数据来看,前三季度营收承压,净利润仍坚持增长势头,但与此同时,公司的存货范围也显著增长。 细致来看,依据三季报,前三季度完成营收120.1亿元,同比减少2.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5亿元,同比增加11.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12亿元,同比增加314.42%。 其中,第三季度完成营收44.6亿元,同比增加3.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亿元,同比减少5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83亿元,同比增加385.08%。 从单季度来看,深科技营收有所改善,同比、环比均有增长,不外,净利润则呈现大幅下滑的状况,而扣非后净利润却猛增。据公告显现,这主要是金融衍生品公道价值变动较上年同期减少,而主停业务利润同比增加所致。 这和去年的状况截然相反,彼时,深科技受市场要素影响,主停业务表示不佳,致使于净利润主要贡献来自于金融衍生品到期交割收益与未到期的公道价值变动收益。而今年由于美圆持续升值,致使于深科技金融衍生品贡献的收入降落,不外公司境外业务主要采用美圆结算,因而,主停业务的贡献大幅增加,三季度营收、净利润也均显著增长。 但是,笔者翻阅财报发现,固然深科技单季度业绩有所改善,但是存货范围却也显著增长。截至到9月30日,深科技存货抵达49.77亿元,而去年同期则为31.51亿元,去年年末则是35.45。也就是说,深科技的存货范围自去年以来便不时增长。 与此同时,公司的停业总成本和存货周转率却有所降落,相对应的存货周转天数则有所增加。依据公告,截至三季度,深科技停业总成本为106.61亿元,去年同期则为112.08亿元,阐明公司2022年卖货所耗费的成本,比去年少了5.47亿元,销售端可能遇到障碍。 此外,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也从去年同期的5.04次降落至2.50次,降落了整整一倍,而存货周转天数则从66.46天增加至107.92天。也就是说,深科技存货周转进一步降落了,三季报的周转率数字隐含着他当前的库存,需求花比之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干清空。 三季报显现,主要是本期内业务增长等招致存货较上年末大幅增加。深科技称,主要系应客户请求,增加备货,但是受疫情等要素影响,构成积压。 存储业务或受影响 公开资料显现,深科技是全球抢先的专业电子制造企业,公司构建了以存储半导体、高端制造、计量智能终端三大主停业务的展开战略,业务主要涵盖存储半导体封测、计量系统及相关业务的研发消费以及数据存储、医疗电子设备、汽车电子、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物联网、新型智能产品、新能源等范畴的产品和部件制造与效劳。 从今年半年报的营收数据来看,深科技营收占比最高的业务为高端制造,占比高达70.31%,其次为存储半导体业务,占比为20.25%,计量智能终端营收占比为8.47%。 其中,存储半导体业务即深科技子公司沛顿所从事的DRAM+Flash存储封测业务,固然营收贡献占好比抵达两成,但是增速较快,同时也是深科技近年来重点规划的项目之一。 据笔者了解,沛顿的封测业务主要承接至合肥长鑫,合肥沛顿于2021年12月正式投产,并且在今年5月份已构成1.5万片存储晶圆的封装测试产能。另外,沛顿还是国内独一具有从集成电路高端DRAM / Flash晶圆封装测试到模组废品消费完好产业链的企业。 但是,天有意外风云,不久前,美国工业战争安局(BIS)宣布新一轮的对华芯片出口管制措施(以下简称“BIS新规”),旨在限制中国取得先进计算芯片、开发和维护超级计算机以及先进工艺制造才干。 BIS新规之一,就是进一步限制中国先进半导体的制造才干。新规发布后,美国设备供给商应材、KLA、Lam等纷繁撤离其在中国代工厂的驻场员工,并暂停在中国的业务活动,ASML也请求美国员工中止与中国客户协作。 无疑,这对合肥长鑫以及长江存储在内的多家国产晶圆厂构成冲击。作为合肥长鑫下游的沛顿,或许也有可能遭到干扰。 不外,目前深科技高端制造业务的基本盘仍稳定增长,计量智能终端业务近年来也表示出色,新业务深科技城目前也曾经在开发树立当中,未来深科技城项目将建成以“科技、研发、金融、专业效劳”为中心产业汇集的城市创新综合体。 此前,深科技表示,未来三年,公司将继续盘绕存储半导体、高端制造和计量智能终端三大主业,紧抓行业展开机遇,以高质量展开方向,增强研发创新、智能制造、国内外市场拓展、供给链战略管理、运营效率提升等多方面综合才干。紧跟市场变更和客户展开方向,充沛发挥全球优质客户资源、产业链资源与供给链快速响应才干、多技术融合平台等优势,与全球优质客户构成愈加紧密的协作关系,进一步推进公司业务向高端化、智能化、自主化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