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美历史悠久· 鲁美人多姿多彩
唐昆
1987年
生于山东淄博
2006年
以第一名的成绩
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
2010年
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同年考入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
攻读书法理论与艺术实践方向硕士
2013年
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在校期间数次获得“沈阳市优秀大学生”、国家级、校级奖学金。数次应邀鲁迅美术学院、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学院等高校讲座。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百度百科学术委员会成员,长期致力于书法技法、书法史的学习和研究,数次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获奖,发表艺术品鉴文章数万字。
现任《荣宝斋》期刊编辑。
作品
展示
题伏羲女娲拓片
135cm x 68cm
2015年
文心雕龙 节选
55cm × 72cm × 4
2010年
文心雕龙 局部
55cm × 72cm
2010年
草书 书论
75cm x 25cm
2012年
隶书 节临《张迁碑》
143cm x 70cm x 3
2013年
行草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20cm x 65cm
2013年
芝兰气味湖海襟怀
30cm x 64cm
2015年
醉歌笑读五言联
68cm x 16cm x 2
2015年
君子贤者七言联
116cm x 20cm x 2
2015年
吉庆有余
68cm x 45cm
2015年
积健为雄
68cm x 68cm
2015年
福寿
68cm x46cm
2015年
寿如金石佳且好兮
100cm x 23cm
2015年
半榻小阑七言联
116cm x 20cm x 2
2015年
大道至简
68cm x 34cm
2015年
镜铭扇面
30cm x64cm
2015年
静读闲观七言联
116cm x 20cm x 2
2015年
满庭终日七言联
116cm x 20cm x 2
2015年
人间少日七言联
116cm x 20cm x 2
2015年
风雨江山五言联
68cm x 16cm x 2
2015年
丸之
走盘
“传统”的理性守望者唐昆及其书艺谈
吴宇栋
从唐昆的书法集以及他近来书写的作品看,我第一感觉是他牢牢把握住了“传统”,换用刘融斋的话说就是“与古为徒”。作为一位青年书法家,他在我的印象中丝毫没有一点当下青年人的浮躁与狂傲,作事行动似谦谦君子,习字创作如古贤再来。面对当代书坛众多人打着“现代”书风旗帜的艺术环境,唐昆决然做一个“传统”的理性守望者。
对于“传统”与“现代”的认识,我想需要如唐昆一样理性地对待,而不是过分地厚古薄今或竞今疏古。十九世纪晚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外力量的交攻之下,很快进入了一个解体的过程,中国的“五四”似乎让“传统”陷入一个逼仄空间。当韦伯(Max Weber)提出了“传统”与“现代”两个社会学进程上的范畴时,很多文化创作者面临这二者的选择。二十世纪中期,美国“现代化理论”的思潮走向极致,而中国因政治原因未作出明显的反应,直到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创作者开始追寻这个“现代”的理念。诚然,我们的传统书法也面临着继承与发展的困境,是步尘还是开拓,这是摆在上世纪末艺术家面前的一个难题。其实,这种想法早在唐代就有辩争,杜牧之曾有过这样的譬喻,其云:
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之不能出于盘也。(《樊川文集》)
樊川以为盘中之丸,无论如何,终是“不能出于盘”的,出了盘就不是盘中之丸。许多人会以为这种保守的思想阻碍了进步,但我以为樊川是理性的,他意识到无论何种发展当以“盘”这个传统框架作为基础,否则再怎么发展也是失去本真,那就“名不正言不顺”了。我更想说樊川又是极其聪明的,他意识到在传统思路中发挥丸之“横斜圆直”是有极大的空间的。我们仅以书法为例,宋代的黄山谷、米元章,明代的文衡山、张二水,清代的邓完白、何子贞,无一不是“丸之走盘”,但他们的艺术作品是各具特色。樊川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他是理性的,他的观点并没有因为久远而丧失其价值,反而更有警醒功能。同样的,西方萨义德(Edward W.Said)《东方主义》一书也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强势姿态。因此,我们中国的文化创作者最理性的作法不是追随西方的“现代”,而是清晰中国文化的自身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正是由于西方“现代”的疯狂与中国人的急进思想,造成某些文化领域出现“反传统”的运动,这里包括了中国书法。上世纪末的“流行书风”、“现代书风”以及近来所谓的“后现代书风”充斥我们的眼球,狂飙的创作风潮,浮躁的创作心态,让我们的书法何去何从?
面对当代书坛这样的纷乱复杂,我们的书家,尤其是青年书家往往陷入迷茫,是“跟风”还是“守旧”(按,在狂飙的创作风潮中,承继传统似乎就是在守旧,我们不妨自我贬斥。其时,守旧一词无褒无贬,只在看者的心态),艺术创作也同样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对抗。对于这二者的“对抗”,我这里不妨引用余英时先生的一段话:
我从来没有为“传统”与“现代”互不相容的理论所说服。在我看来,所谓“现代”即是“传统”的“现代化”;离开了“传统”这一主体,“现代化”根本无所附丽。……60年代末期社会学家研究印度的政治发展也发现:不但“传统”中涵有“现代”的成分,而且所谓“现代化”也并不全属现代,其中还有从“传统”移形换步而来的。所以,“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论戴震与章学诚》)
余先生此论,与杜樊川之意不谋而合,“传统”如盘,事为主体,突破“传统”则如丸之出盘,“‘现代性’根本无所附丽”。
唐昆在对待这个问题时,如他所言,他是以一个传统书艺的守望者身份站立在当代书坛之中,以传统作为根柢,包容众家之风格,在当代创作大潮中清醒地借鉴与吸收优秀之处。我与唐昆相识多年,或诗书往还,或相聚畅谈,对其人及其书法思想有较深的了解,不妨由我将其书艺思想寻绎一番。至于,其作品的高低,我想读者看了我以下这些描述心中自会有一杆秤,仁者见仁,有慧心的赏者便会知了,当然“横看成岭侧成峰”,我只是为唐昆书艺思想“勾线”而已。
以篆为根,取法乎上
唐昆是著名学者、书法大家丛文俊先生的再传弟子,其篆书思想一脉相承。我曾几见其临《散氏盘》,唐昆语我其临此盘不下二百遍,是下了大力气、笨功夫的。我一直害怕一个聪明人下笨功夫,像唐昆这样高才但仍反复临古盘达几百通,可谓至诚至敬。所以,我们了解这段经历后再读其大篆作品,甫知作品之精髓。对待《散氏盘》如此,唐昆对待其他碑拓法帖亦是如此。唐昆临习篆书是由表及里,触类旁通,他对先秦的《墙盘》、《虢子白盘》,汉代的《袁安碑》及至清代的吴让之、赵之谦等篆书都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所以说唐昆的篆书根植于传统,在传统中走出自己的路子。
山谷的猜想
黄庭坚的书法是奇妙的,正如金人赵秉文所云:“(涪翁)书得笔外意,如庄周之谈大方,不可端倪。”而唐昆因酷爱黄山谷草书,故几次欲作“猜想”。我读过其撰写的几篇有关黄山谷书法的论文,那种欲究其因的探究精神无疑体现出一位青年学者兼艺术者的学术品格。唐昆意识到黄山谷对怀素的继承与发展,因为山谷在见到自叙帖真迹后风格大变,写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他曾亲自告诉我:“传统就如同一个基因,不能只看到形态的变化,要发掘传统的真正面貌,这是大智慧。”山谷在怀素的基础上变化,唐昆在山谷、怀素的基础上再变化,并且将山谷书风的精妙处以及怀素草书的意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是不易的。我一直认为一个学者或者艺术者努力诠释一位古代书家的书学思想是否到位,最好的判断就是审视这位学者或艺术者在自我创作中对研究对象艺术风格的展现,展现的精彩了那自然是抓到了要点。唐昆的草书作品中,处处可见山谷和怀素的影子。
补阙沈尹默研究
沈尹默是二十世纪学二王的佼佼者,历来对其研究也算是相当丰富了。而唐昆竟然在多年前花大力气将沈尹默临《圣教序》墨迹与集字《圣教序》进行比对,从而寻觅沈尹默老对王书临习过程中留下的蛛丝马迹,不仅对于沈尹默研究有补阙价值,而且对于指导今人习王更是具有现实意义。这个研究子题是前人疏忽的,但却被唐昆发现了,且力行于实践。后其论文《沈尹默临<集王圣教序>与<集王圣教序>的比较》入选上海文联主办的“沈尹默书学论坛”,受到学界的好评。我想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唐昆在这次研究中的另外收获——对王书的深入探秘。对待二王书法,我们每一个习书者都应该“锱铢必较”,研习二王更是习书者的基本课程。唐昆如一般学人一样在二王书法上花了很多时间,至今不辍,但如今正因为深入研究而收获到的东西比一般人多的多,有人说这是沈老赐的福,我想说这是唐昆自己寻到的宝。
何绍基的思考
有清一代,何绍基无疑是“丸之走盘”大队伍中走的最精彩的书家之一,常常感叹何氏书艺能臻此境,历代也是尠有的。在唐昆的书法学术研究中,花费时间与精力最多的不啻黄山谷和沈尹默,据我所知,他对于何绍基的资料掌握较全,对研究何氏的相关资料亦蒐罗颇夥。有关何氏的书学论文他先后发表多篇,前后撰文不下五万言。我曾和唐昆就何绍基书法谈论过多次,每次与之谈话总能收获新知,他对于何氏一生隶书书风的变化及其隶书学书经历把握的非常准确,这足使我这样的“投机者”汗颜。唐昆的聪明在于他通过何氏书学思想变化来明晰碑帖的利与弊,且在自己的创作中择取碑帖二者中的最优者,所以我们看唐昆的行书不是单纯的在某一家中徘徊,而是取众家所长,并且很好地吸收碑和帖二者的优点,这种变通的思想与刘融斋“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的书学观相吻合。有人说唐昆选择何绍基作为个人的研究重点就是他的智慧所在。的确,何氏的书学思想带动唐昆对各种书体以及碑帖相融的思考。思考何绍基,也就等于在思考书法应如何像“丸之走盘”一样走出精彩。
在撰写此文的前几日,唐昆还告诉我他在努力求变,欲在盘中走出不一样的轨迹来。曲终奏雅,我想再过十年二十年,唐昆一定能如“丸之走盘”走出一条更加绚丽的艺术道路的。这位“传统”的理性守望者并不寂寞,因为在“传统”中他寻找到了金子,与手持铜锈似的“现代”大旗的书家们对比,他有的是真金,我想说真金不怕火炼!
时甲午霜降于晚莟痴僲馆南窗下
2015
中国出版集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作品展
(北京)
翰墨书怀——当代名家藏书名句楹联展
(北京)
2014
华夏之星——首届书画作品巡回展
(北京)
中国出版集团“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书画摄影展
(北京)
金石可镂——全国名家金石拓片题跋展
(北京)
2013
全国百位书法家楹联展
(河南)
辽宁省青年艺术家top50大展
(辽宁)
文若春华——唐昆书法作品展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2
翰墨千秋梦——全国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提名展
(北京)
辽宁省首届青年展
(辽宁)
辽宁省第二届“篆隶楷大展”
(辽宁)
2011
辽宁省首届临帖展
(辽宁)
2010
全国院校作品年鉴大展
(吉林)
唐昆、冯麟书法作品展
(辽宁大学图书馆)
原文地址:http://www.wanhu888.com/article-26478-1.htmlhttps://www.toutiao.com/a63482615506843077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