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来临,街灯悉数亮起,城市依旧明如白天;回到家中,拨动一个按键,立刻取得满屋光亮;翻开一块屏幕,颜色便随光线溢出…… 这是再令人熟习不外的情形,熟习到大多数人不再猎奇——是什么在为我们照亮黑漆漆的夜晚? 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但这盏灯泡之后的冒险,却不那么为人所知。 其实,在白炽灯降生后,科学家仍在不时尝试发明更明亮、更耐久、更节能的“灯”。一百多年间,荧光灯、钠灯、金属卤化物灯、发光二极管(LED)等光源相继呈现,越来越多神奇的资料被“点亮”。 往常,我们视而不见的灯光还在发作变更,特别在以高效节能著称的LED大家族中,有望降生更先进的“下一代光源”。 浙江大学光电学院的狄大卫教授正是一位寻觅“下一代光源”的青年学者。他与协作者曾创下溶液法制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钙钛矿LED的发光效率纪录,近期又在钙钛矿LED的稳定性研讨上取得了严重突破。 对话狄大卫,让我们一同认识LED这项“点亮”未来的发光技术。 以环保的方式 照亮新的世纪 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了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日裔美国科学家中村修二,以惩处他们让半导体发出了明亮的蓝色光束。评选委员会在获奖成就声明中预言:“白炽灯照亮了20世纪,21世纪将被LED照亮。” LED的发明被盛赞为白炽灯后“第二次发光技术的反动”。“它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节能。”狄大卫说,“白炽灯加热灯丝到两千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经过热辐射的方式发光,电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光能时产生大量损耗。而LED的发光并非以热辐射的方式完成,而是应用半导体中的电子跃迁将电能直接转化为了光能,发光效率显著进步。” 早在1907年,英国科学家亨利·朗德就曾经察看到在碳化硅晶体两端施加电压后会产生“电致发光”的现象,但其发光特性较差。直到196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讨人员尼克·何伦亚克才发明出了一种名为磷砷化镓的资料,并应用它制造出了红光LED。何伦亚克也因而被称为“发光二极管之父”。 那么诺贝尔奖为什么唯独颁给了降生最晚的蓝光? 狄大卫解释,这是由于在可见光中蓝光波长最短、能量最强。以它作为基本光源激起其他荧光资料,能够产生能量较低的各种颜色的可见光。不同光色的组合也能够完成用于日常照明的白光,或者用于显现技术。蓝光LED补齐了光谱,才使得LED在照明与显现等范畴的大范围应用成为可能。 狄大卫记得这样一个数字:照明大约耗费了全球五分之一的电力资源。大量的能源耗费背地,产生的“碳足迹”不容小觑。据我国最新的电网排放因子显现,每发一度电,将排放出约0.58千克的二氧化碳。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加速必将使照明需求只增不减,但能源与环境危机同样攸关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LED成为了世界各地“绿色照明运动”的主角。 有数据表明,在同样亮度下,LED的耗电量大约是白炽灯的十分之一、荧光灯的四分之一。不只如此,LED的运用寿命也很长,能够抵达白炽灯的十倍以至更久。可见,假如能够完成LED对传统光源的全面交流,不只能够极大地节约电力资源,还能省下耗材和人工维护成本,在各个环节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经过改动一个灯泡,改动我们的思想方式,我们就能够改动整个世界。”分离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这样说。在今天,这句话依旧启示着我们去寻觅更节能、高效的光源。 更精巧的光源 更丰厚的信息 光是信息传送的媒介。 蓝光LED降生后,它所运用的氮化镓资料被用于制造半导体激光器,用在高密度光存储、激光直写光刻等技术中。好比,常见的蓝光DVD就是用蓝色激光读取和写入数据。在单位面积上,波长更短的光能够掩盖更多的信息,相应的光贮存产品的容量也更大。 “LED和激光二极管,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狄大卫说。 思绪拓宽,狄大卫又弥补道:“我们身边的很多信息也在‘发光’。”想象一下,一天中,我们需求从几块小小的屏幕上取得多少重要信息?的确,从电器的指示灯,到街头的信号灯、广告牌,再到人人不离手的智能手机、电脑、电视等设备,实质上都是一个个光源。 这就要提到OLED。在所谓“下一代光源”中,OLED是目前商用化最成熟的一个,智能手机、高清电视等高端电子设备都会用到它。它的一大特性是能够主动发光。相较于把LED作为背光层的液晶屏,OLED产品十分轻薄,可完成超大面积,以至能够弯曲一定角度,做成曲面屏、可折叠屏。 “OLED还能呈现出更丰厚的颜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的表白因而愈加精确了。”狄大卫说,液晶显现器无法表示的“纯黑色”,OLED屏幕就能做到。 但这一技术并非圆满无缺。发光分子资料是OLED的中心,也一定水平上成为了障碍OLED技术突破的瓶颈。主流技术中,这种资料运用一些基于稀有重金属的磷光资料,经过真空蒸镀法中止制备。这些小分子资料固然发光效率很高,但也存在几大问题——重金属成本昂扬且普遍存在毒性;蒸镀法工艺复杂;关键技术与专利被欧美、日韩等国垄断。 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读博士期间,狄大卫就在寻觅一种效率能与小分子资料媲美的OLED发光分子。2016年,他从校外协作者寄来的一大堆发光分子当选择出了几种新型分子,它们的种种特质引发了狄大卫的猎奇。 “这些分子采用金、银、铜等常见金属,成本低,对环境友好,并且能经过更为简单的溶液法制备。”狄大卫说,实验室团队应用这些新型分子制造溶液法OLED,完成了高达27.5%的器件发光外量子效率,与蒸镀法OLED持平,在当时发明了低成本溶液法LED效率的世界纪录。 这项成果被学界以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溶液法制备的聚合物LED早在1990年就被我的博士导师理查德·弗兰德院士等人提出了,但它在发光效率上不时不具备竞争力,我们的成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OLED技术道路,有望突破不时以来的专利技术垄断。”狄大卫说。 当下,人们对发光屏幕传送的信息质量请求仍在不时进步。高端电视、电脑、手机以及虚拟理想等应用,需求尽可能地减轻屏中世界的像素感,让视觉体验愈加接近真实,显现技术必须向更严苛的方向与时俱进。 OLED之外,狄大卫团队也在中止与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ED)相关的课题研讨,浅显来说就是把LED做的更小、更精密,向“高端显现”的目的靠拢。 “人类一切的科学技术都可被以为效劳于三个范畴——能源、信息和生命健康。”狄大卫这样总结,LED的发明节约了能源,也改动了信息传送的方式。未来,这场改造还将继续。 最年轻的LED 从奇迹资料中降生 在狄大卫专注于OLED研讨时,一种更年轻的LED降生了。 2014年,狄大卫的导师和同事们最先尝试用钙钛矿制造LED。刚开端实验时,这些器件亮了几秒就熄灭了,测试出的发光效率不到1%。狄大卫开玩笑说,这顶多能做个闪光灯。 钙钛矿是什么?其实,它并不特指某一种矿物,而是一类结构相似的晶体的总称。钙钛矿的发现曾经是200年前的事情,但它“火起来”的时间却只需短短十几年。2009年,日本科学家初次用人工合成的钙钛矿资料制备出太阳能电池,随后几年内,它的光电转化效率就疾速超越了其他薄膜太阳能电池——2016年,也就是狄大卫突破溶液法LED效率的那年,钙钛矿成为了《自然》杂志预测的未来光伏范畴的“奇迹资料”。 “光转电和电转光,是两个互逆的过程。有科学家说过,一个好的太阳能电池很可能也是一个好的发光器件。”狄大卫说,他的导师与同事们首先想到了用钙钛矿制造LED。 有一组数字能够表示出钙钛矿作为发光资料的庞大潜力:OLED的外量子效率进步到20%,用了20多年,而钙钛矿LED的外量子效率从不到1%进步到20%,包含狄大卫等国内外多个科学家团队只破费了4年。“20%是发光外量子效率的一个重要节点。”狄大卫说,“阐明钙钛矿LED的发光效率能够与OLED比较。” 能在实验室用溶液法制备,工艺简单,成本比OLED低廉数倍,此外有光色可调、光谱纯度高等优点,发光效率也不时刷新纪录——光环集聚的钙钛矿LED能否曾经“无敌”?其实不然。经过数年的展开,它依旧难以解脱“短寿命”的标签。 “今年初还有科学家很尖利地说,钙钛矿LED没有未来。”狄大卫坦言,他自己也曾一度以为,这种资料有不稳定的“基因缺陷”,在他与赵保丹等科学家将钙钛矿LED的效率提升到20%以上的那项研讨中,器件只在低电流下维持了约46小时的寿命。 直到最近,质疑声才少了许多。狄大卫与赵保丹团队最新的研讨终于证明了所谓的“先天不稳定”是能够弥补的,在与高亮度OLED相当的光功率——也就是与手机屏幕的中高亮度相当的功率下,由他的硕士生郭兵兵制备的近红外钙钛矿LED寿命长达3万2千多小时(约3.7年),在更低的亮度下,其寿命以至有望抵达270年。 超长工作时间的“奇迹”得益于一种双极性分子稳定剂的引入。它能同时“牵制”住钙钛矿资料内部的阴阳离子,避免它们在电场的作用下发作迁移,从而阻止晶体结构的相变。 正如LED走过了从红外光、红光最后到蓝光的展开进程,钙钛矿LED研讨下一步的目的就是提升各个光色的稳定性。在狄大卫团队的成果发表三个月后,韩国科学家团队也报道了短命命的绿光钙钛矿LED。他们研发的绿光钙钛矿LED的寿命,远不如近红外钙钛矿LED。 “这个过程有点像破案一样,我们找到理处置离子迁移问题的措施,其他光色的钙钛矿LED衰减还触及其他要素,但处置的思绪或许是相似的。”狄大卫说。 普通以为,一万小时的寿命是LED产业化的门槛,超稳定近红外钙钛矿LED的完成,为钙钛矿发光技术走向实践应用铺平了道路。 “在光伏范畴,固然同样存在诸多的不肯定性,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曾经迈出了产业化的第一步,阐明大家对新技术还是有自信心的。”狄大卫说,钙钛矿LED比太阳能电池晚呈现五年,我们有理由等候,五年后,能够看到钙钛矿LED在产业化方向掀起风浪。 一切技术完成应用的可能性,都来源于实验室中一次次对极限的应战。 狄大卫团队近期发表的另一项研讨提示了LED超低电压发光的物理本源。LED能否存在最低工作电压的基本极限?狄大卫很多年前就在思索。到了浙江大学,他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他的学生们。他的一位博士生连亚霄将想象变为了理想——他制备和测试了简直一切种类的LED,搭建了一套极端灵活的观测系统,耗时两年多,最终发现一切类型的LED都能在一个极低的电压下释放出光子来。 这个普适物理机制的发现,名义上看仅仅属于基础研讨的范畴,但只需稍加一些想象力,就能洞见它为我们描画出的超低压光通讯与计算的宽广愿景。而在狄大卫来看来,我们对科学发现应用前景的瞻望常常还遭到想象力的局限。 “LED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还有很多未知的特性等候我们去探求。”狄大卫说。在他的实验室中,年轻的学者们做的正是这样一件地道的事,坚持猎奇,探求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