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2:十三声》谢幕。 顾不上手持手机录制更长谢幕画面,腾出手,把尽可能热烈的掌声送给台上气喘吁吁的舞者,送给云门的新掌门人——郑宗龙。 沒有了林怀民的云门,也是好美,好美。对刚刚过去的七十分钟,我入迷至浸淫,与台上舞者同呼吸。连沈从文都说,表示一笼统美丽印象,文字不如绘画,绘画不如数学,数学似乎又不如音乐。 我要弥补——一切艺术方式中,音乐最圣洁,身体该如圣殿,舞蹈让圣洁入住,让寄居在肉里的灵,流利。 有一本书,书名十分好——《我开端轻视言语》。 第一次有这种激烈感受,是在大学寝室里抱着电脑看完林怀民《云门舞集·行草》:肢体不只能流淌认识,还能外型思想,一切表白中,言语在信息快速传达上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在多数时分,言语莫不是最黔驴技穷的交际花?或最弄巧成拙的下下策?(固然它可能是大部分人应用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表白工具,时而用来爱,时而用来伤。) 是夜,看罢《十三声》,亦有感于斯也。 假如要给台湾的文化艺术手绘一份文艺幅员,林怀民和他的《云门舞集》自然具有一块大大的“鸡腿”。 华语世界里,林怀民可谓现代舞范畴之图腾,由其一部部舞集作品奠定“舞林位置”。郑宗龙的压力不可思议。但,台湾艺术家向来擅打初心牌和讲故事,难得的是,自然流淌,不造作。 《十三声》的编舞思想,就来自郑宗龙儿时记忆,母亲口中关于艋舺传奇街头艺人的传说,因其在表演中可一人分饰多角、忽男忽女、时老时幼而获此称。在台北艋舺街头长大的他,将诸多街头见闻编进这部舞作之中。郑宗龙要表白的初心,是童年与乡愁。 序章,黑衣女舞者摇铃,召唤出十位黑衣舞者,一字排,缓缓走向舞台中央,整个剧场洋溢着幽暗的诡秘氛围。 随即,十一位黑衣舞者,如十一道光,他们扭动、佝偻、伸展、嘶吼、狂笑、呜咽、静默, 高速抡转的长臂,让你的视野简直失焦。回想一下你在动画片里看到美少女变身或者奥特曼出拳前,由于高速运转而留下晕圈运动轨迹的镜头。没错,郑宗龙的舞者,在不借助任何特效的状况下,用身体的活动与速度,完成了这一效果。美观,惊人!行云流水,如武功盖世之侠,一剑封喉,长啸一声,飘然离去,身后众敌,陡然瘫倒…… 你目不转睛盯着台上微小灯光下的舞者,他们时而疯魔癫狂,时而仰天长啸,时而压制静默,时而声嘶力竭,他们每一个人都很忙,每一个人都是一出戏剧,似乎一部水浒、又像一部聊斋志异、一会儿又是封神榜,组合在一同,整个舞台能把你忙成分离国秘书长,可你认真捕获台上生猛的举手投足,忙活半天竟不知自己在忙什么!他们到底想说什么?郑宗龙究竟想表白什么? 我还没放弃,固然心性愚钝,抓不住艺术家要义,但我曾经感遭到来自生理上的通透酣畅,像热带雨林的森林里的第一缕晨曦,窗台的薄荷叶上第一滴晨曦露水,像历经海难后的巨轮在深夜码头缓缓口岸…… 我已逐步放弃破解创作者的密码,而是更集中地将关注点放在直观感受及林强的配乐上。 古典乐、民乐、民谣、电子音乐,在不同段落的转换间,十一位舞者扭动的每一块骨骼和肌肉,如寸寸攀援的愿望和层层蔓延的矛盾,似乎是集于一身的因子,是微观镜头下的每一个生命体的演绎。 十三声,集十三种人声与一身,一个团结而丰厚生命体,这不就是郑宗龙创作的原型吗?而一个平凡生命的体内,谁敢说不具有十三、十四以至是更为多元平面矛盾的复合? 中国古人审美,喜留白,给观者以余味,让作品收获多元的发明力。相较于戏剧,剧场里的现代舞恐怕是最无意留白,而让观众参与水平最高的剧场艺术。 现代舞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系,主张解脱古典芭蕾舞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约束。郑宗龙想借此描画脑海里童年的一幅瑰丽图——台湾北部淡水沿岸的少数民族日常,用身体书写诗意与回想。 除了热衷于守护淳淳的“初心”,台湾艺术家还有个特性,他们的艺术审美大多受西方哲学、宗教、人文影响,于是在一中一西间,如西欧大陆牧场的牛奶,以恰到益处的比例兑进闽南武夷山的正山小种,调制出一杯英式伯爵奶茶,回味甜美有奶香。中国红,西欧白。 有记者问郑宗龙,观看《十三声》需求做怎样的准备?郑宗龙的回答很西式:把自己放轻松,不需求任何准备。他接着解释:刚刚那个舞蹈演员从这头飘到那头让你联想到谁?那一缕光给你什么感受?留意自己平常不太常有的感受,就好了,完整放轻松,去感受,不需过合成读,这就是舞蹈的魅力。“舞蹈就是超越言语的表白,但能抵达共鸣喝沟通,对生命更丰厚情感的探求。” 我想《十三声》该有很多隐喻,是郑宗龙童年的独家记忆,是他疏于与外界做更多诠释的密码。但是艺术能给人以脱俗的思想和美的感受,那些冷不丁冒出来的、平常不太常有的感受,多像一首诗啊,直至人生的舞台拉上帷幕,都不觉黑暗。片刻即成永世。 《十三声》的演出宣传册上的文案设计都中止了“落地简化”。雲門是云门,鄭宗龍是郑宗龙,林懷民是林怀民,唯独十三聲的“聲”,保存着它的繁琐与丰厚。2018年大陆巡演五座城,厦门、广州、上海、长沙,这晚是他们的最后一站,最后一场,谢谢来到宁波! 编辑:鹿与少年 剧照由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提供 -THE END- 本文由 遇见·宁波有戏 原创 转载请联络我们 “宁波有戏”已与广州青年剧评团、成都青年剧评团、陕西青年剧评团、“太原有戏”、成都剧评结成剧评联盟,互推剧评文章,可点击关注相关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