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奢网 首页 名表图片鉴赏 理查德米勒 查看内容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2023-2-26 18:38| 发布者: 夏梦飞雨| 查看: 267| 评论: 0

摘要: 出品纳金与雾中的人们,肯尼亚,非洲,2020 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爱丽丝、斯坦利与纳金,肯尼亚,2020 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火热的希望观尼克·勃兰特的个展《黎明破晓前》文|翁传鑫2022年10月15日至2022 ...

出品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纳金与雾中的人们,肯尼亚,非洲,2020 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爱丽丝、斯坦利与纳金,肯尼亚,2020 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


火热的希望


观尼克·勃兰特的个展《黎明破晓前》


文|翁传鑫


2022年10月15日至2022年12月31日,英国摄影师尼克·勃兰特(Nick Brandt)在上海摄影艺术 中心举行最新作品《黎明破晓前》(The Day May Break)的同名个展。这一系列作品始于2020年,聚焦于那些遭到极端天气影响的人和动物,由于生存空间遭到生态退化的要挟,他们共同面临生态的灾难,但同时又是其中的幸存者。正是这样双重的身份勾勒出被拍的人和动物共同的生存形态。尼克·勃兰特是一位环境维护的行动主义者,生态环境问题是他的摄影长期关注的话题,其作品的力气并非来自于刻意的心情化、戏剧化,而是经过一种静默的、无声的悲剧来唤起某种深层的、原始的美感,同时他希望用这种悲剧氛围来呼吁人们直面生态退化的现状,并深思未来的生存境遇。


生于1962年的勃兰特曾是MTV导演,在一次为歌手迈克尔·杰克逊拍摄《地球之歌》时,来到坦桑尼亚并为非洲大陆所触动。由此他开启了在非洲的一系列摄影项目,包含《在兹地球三部曲》(On This Earth Trilogy, 2001年—2012年)—关注非洲盗猎者阴霾下的野生动物的,《继承尘埃》(Inheriting the Dust,2016年)和《空空世界》(The Empty World,2019年)—讨论人类城市化紧缩的动物生存空间。他曾将他的动物摄影称作为“肖像”—不用野生摄影中常用到的长焦镜头、望远镜,而是近距离察看,捕获动物的“肉体”。在他看来,摄影是动词,是行动,他希望经过摄影唤起世人的生态维护认识。他在2010年成立大生命基金会(Big Life Foundation),雇用了300多名当地的维护员,努力于东非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的维护。《黎明破晓前》除了这次在上海展出外,从2021年下半年开端,还在伦敦、巴黎、纽约等地陆续展出,足见他是如何迫切地希望全球的 观众都能认识到生态的现状。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黎明破晓前》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展览现场


进入作品《黎明破晓前》的展厅,浅灰的底色,没有多余的元素,严肃的氛围把重心交给了照片。《黎明破晓前》共分为两个章节。勃兰特在2020年发表了其中的第一章(Chapter 1),在东非的津巴布韦和肯尼亚完成拍摄,横跨了五个动物维护区,而寓居其中的人因飓风、终年的干旱和洪水而颠沛流离。他们正是勃兰特所称的“气候难民(Climate Refugees)”。


在《库达与斯凯2》(Kuda and Sky II)这一幅作品中,名叫库达的女子坐在桌前紧握双手沉思,桌子的一侧翘起显现出破损和粗陋。她身后名叫斯凯2的长颈鹿低下头穿过水雾进入前景,送来安抚和陪伴。背地非洲的丛林在雾器的水雾中变成了轮廓,被转化为没有特征的地点。 动物、人以及雾气成为照片的关键元素。勃兰特巧妙地捕获到前景和中后景温和的对比,前景处垂下的灯泡又增强了暗部的质感。灯泡在这个摄影项目中被若干次运用,并赋予了多种含义。得益于灯光的直接光源,人物的面部、身体以至情感变得明晰;实地看展的过程中,灯泡光线勾勒下,女人的面部呈现出丰厚的质感,似乎是借助光的雕琢在摄影中被完成。同时,垂下的灯和桌子、椅子构成了一个家居空间的转喻,像是舞台装置,指涉这些难民颠沛流离前完好的家,或者是现状的残破不堪。最后,灯泡作为画面中最强的光源,给黑白的图像空间带来暖和、希望,这即是这次摄影项目的宗旨之一。人和动物紧密地存在于同一空间中,缺乏互动,显得疏离。


这种冷峻感也是作品《纳金与雾中的人们》(Najin and People in Fog)的底色。勃兰特选用了全景的方式,硕大的犀牛处于中央,似乎从远处走来,洋溢的水雾添加了原始的神秘。它的身边从前景到后景散布着都市着装的人,显得没有方向,不知道去往何处。画面里的不肯定感又由于迷雾显得愈加迷离,似乎是对未来的茫然。这一系列摄影中,雾同人和动物一样不可或缺。勃兰特以为它将人和动物联络起来,并且又意味环境退化惹起的森林大火。但这幅摄影作品中,雾气在干涸瘠薄的土地上,像是扬起的风沙。观众能够看到现场展出的照片轻轻泛黄,并非是地道的黑白色,这更增加了风沙的效果。它暗示着这些难民所阅历的久旱、耕地减少的情形,并且人和动物都在禁受风沙的损伤。这两幅摄影作品不约而同地经过沉思、静止呈现出一种无方向感的状态,而摄影这一媒介将逗留和不肯定的状态变得冗长。这两幅摄影固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但他们代表了第一章近55张摄影作品所具有的特征:人和动物同框的肖像,雾气的普遍运用,灯泡偶尔地呈现,最重要的是被拍的动物和人共同具有“生态难民”的身份。勃兰特还对第一章拍摄的人与动物做了采访和调研,构成了衍生作品《幸存者的故事》(Survivor Stories)。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库达与斯凯2,津巴布韦,非洲,2020 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路易斯与赫尔纳克,玻利维亚,2022 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海伦和斯凯,非洲,2020 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帕特里克和火烈鸟,津巴布韦,非洲,2020 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哈里特与雾中的人们,津巴布韦,非洲,2020 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


2022年,尼克·勃兰特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完成了第二章(Chapter 2)将近70幅摄影作品的拍 摄。勃兰特持续了第一章的影像作风,同时还增加了多张多人群像。此外,这一章节人和动物的肖像里呈现的也不再是如犀牛、长颈鹿、大象这样的大型动物,而是与人同等身高或比人更小的动物,如树懒、夜猴、水豚,等等;因而,这一章的作品能够更明显感遭到人和动物的亲缘性。作品《弗洛伦汀诺和艾克》(Florentino and Echo)展示了这一特性—将人和动物对应起来,中年男子和夜猴以相同的姿势同时望向照片右侧的光源,男子和夜猴都弓着腰,双手前置。男子的眼神宁静略带忧虑,猴子的眼神带着慵懒的机警,各自的眼睛都是那么传神,富有情感,让人遗忘了动物和人的界线。这一拍摄手法在其他图像里还多次呈现,譬如《露丝与佐萨》(Ruth and Zosa)里露丝的披肩和树懒姿势都呈现出文雅而平稳的三角;《卢西奥与查斯卡》(Lucio and Chascas)里人和蜘蛛猿一后一前,姿势相似,显显露一种诙谐诙谐的氛围。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玻利维亚集体肖像,玻利维亚,南美洲,2022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马里索尔与卢卡,南美洲,2022 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弗洛伦汀诺和艾克,南美洲,2022 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卢西奥与查斯卡,南美洲,2022 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露丝与佐萨,南美洲,2022 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利奈斯与基尼,玻利维亚,2022 尼克·勃兰特 Nick Brandt


《黎明破晓前》能够在勃兰特早期的作品《在兹地球三部曲》找到雏形,它沿用其肖像的方式,但是对象的重心不再只是动物,而是将人和动物同框拍摄并给予同等的关注,并让我们重新思索人和 动物的关系:人不是处于中心的,也不比动物高尚,他们在生态灾害下对等受难。所以,与其说这是关于“人和动物”的摄影,还不如说这是关于生态圈中处于弱势一方的摄影。他们寓居在非西方中心的地域,却同样要遭受世界的另一端由于过度开发、过度消费、过度消费的工业资本主义逻辑所带来的结果。我在讯问展览艺术总监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为何展览并非依照第一章、第二章这样的时间次第或者空间单位来布展,而是将它们各自交叉。她强调说,艺术家想要突破地域的区隔,让观者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每一处都彼此关联;无论能否直接参与自然工具化的消费逻辑,每一个地球上的寓居者都要同等空中临生态灾难。展览展示的《幕后故事》也同样印证了这种对等性。从中我们能够发现两点,其一,摄影师并非站在远处用长焦镜头拍摄,而是近距离接触他所拍摄的对象;其二,人和动物的同框并非来自合成,而是在拍摄时就处在同一空间,人和动物的一体性贯串了他的摄影理论。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拉克尼斯与马林巴,2020 尼克·布兰特 Nick Brandt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幕后故事:拍摄马修和马克,津巴布韦,2020 尼克·布兰特 Nick Brandt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幕后故事:拍摄卡门和塔库斯,玻利维亚,2020 尼克·布兰特 Nick Brandt


在展览现场能够感遭到《黎明破晓前》的摄影不时挑起你的感受力。那种感受力来自于摄影的物理尺幅,有些与人等身;摄影师调整每一幅摄影的大小以配合不同动物的尺寸,令动物的存在更为直接。最明显的是作品《胡安娜与塔库斯》(Juana and Tarkus)里一头硕大的黑熊在前景转身,带来强大的压榨感,光看数字图片是无法感受的。不光是物理尺度,我还诧异于照片所塑造的质感。好比这幅作品中黑熊的每一根抻开的毛发精密可见,又譬如前述《库达与斯凯2》被灯泡照亮的面容细节;《弗洛伦汀诺和艾克》里夜猴毛发密密地包裹身体;《海伦与斯凯》(Helen and Sky)里长颈鹿肌肉的褶皱以及随着肌肉而起伏的花纹雀斑;《扎伊纳布》(Zainab)里的小女孩如英雄人物普通策杖站立在木栅栏盒上,固然她的裙摆显得粗陋质朴,但是水雾变幻的形态和半透明的细腻丝状裙摆在空气中交错,明暗起伏宛如波浪。这些细节引人入胜,使得这些人和动物不再是笼统的、异域的符号,而像是实践站在我面前好像摄影师近距离拍下他们的那一瞬。这些图像也让平凡的事物翻转出地道的、摄人心魄的样态。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胡安娜与塔库斯,南美洲,2022 尼克·勃兰特 尼克·布兰特 Nick Brandt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扎伊纳布,肯尼亚,非洲,2020 尼克·布兰特 Nick Brandt


整个展览透着隐隐的繁重和悲伤,看下来会有些微压制。最让我感到放心的是这次展览中未展出但发布在摄影师官网的《理查德和欧克拉》(Richard and Okra)。这幅作品固然带着宁静的悲伤,但却是释放、解放的姿势。理查德半身赤裸、平躺在空中,欧克拉展翅起飞在空中,就像他的灵魂飞出了身体。在那个瞬间,我看到了他们的同一性,作为生态的难民,他们被迫丢弃了家,但各自由这一瞬超脱了他们的脆弱,而取得自由。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理查德和欧克拉,津巴布韦,2020 尼克·布兰特 Nick Brandt


图片由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提供


翁传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讲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

这是一种火热的希望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买本期杂志



《中国摄影》2022年12期封面



精彩文章回想


  • 三十年 · 一个人 · 一座城
  • 三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要看霍克尼论摄影
  • 踏浪记 丨《中国摄影》改版三步曲
  • “天空有多悠远——中国航空航天摄影作品展”开幕
  • 《昨天堂》:时间的礼物
  • 以丽水为坐标丨2022世界摄影大会察看
  • 金石声:“业余”身份的专业眼光
  • 《世纪敦煌》:一份视觉档案及历史想象
  • 《庄学本:西行影纪》:注视与对望
  • “山居”与身后图景|第三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察看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生活的丰厚远超想象
  • 托马斯·霍普克:作为艺术的摄影历来没有让我特别感兴味
  • 江融:摄影的归摄影丨第41届纽约摄影展览会观后
  • 专访丨托马斯·迪曼德:模型、影像与“历史的结舌”
  • 自由记载与人性关怀丨关于王兵的《铁西区》摄影
  • 17年沉淀、29个深度访谈、400幅照片丨江融的《探求摄影之旅》
  • 2022年度TIPA大奖揭晓
  • 邀您云观展|再看长城
  • 杨安迪:熄灭之躯
  • 张兰坡:失乐园
  • 塔可:洞天新录
  • 何为21世纪的摄影?
  • 上海漫游者:陆元敏与八位年轻摄影师
  • 从神五到神十三,航天员们在太空拍到了什么?
  • 孙瑞祥:生活和摄影都远不止于秀场
  • 镜在天涯|“坚持距离”后,我们如何观看?
  • 争议|在苏富比拍出8万美圆的中国老照片真伪存疑
  • 后疫情时期,全画幅无反逆势崛起
  • 视频导读丨2022年3期《中国摄影》新刊速览
  • 2022北京冬奥会:这些瞬间值得铭记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


微信号:cphoto1957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