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头条文章,来自刊发在《中国青年研讨》上的一篇重磅论文。论文以“容貌焦虑”为中心展开了全面且深度的讨论。认真读完,或许对您的认知能有所扩展。 为愈加沉浸式阅读和感受这篇重磅论文,倡议大家先破费两三分钟的时间,填写一个有关容貌焦虑的问卷:《大学生社交媒体运用与外貌焦虑现状的调查》 假如您曾经大学毕业,或其它学历,可直接阅读下面这篇论文。 摘要: 青年女性受现代审美理想的限制水平比男性更深。美是一种文化现象,审美取向是根植于物质文化和肉体文化中的,它随着美学得以存在的那些事物、技术、观念和能动者而不时变更。 制度困境下的情感体验、大众媒体建构的单一审美场域、消费文化背景下女性外貌的商品化和个体对美貌自身的认知与追求引发了青年女性的容貌焦虑。 后颜值经济时期,个人形象被简单外化为身体外形、面部吸收力被赋予“指标”属性、个人认同感也和与身体有关的活动相关。青年群体在建构个人形象和身体作风时应强调自己的审美和叙事,注重内在美和情感感染力的培育,做到个性与外形的统一。 关键词:青年女性;容貌焦虑;审美;自我呈现 容貌焦虑相关话题,如“你有容貌焦虑吗”“如何处置容貌焦虑”“拒绝容貌焦虑”“如何看待容貌焦虑低龄化”“精灵耳整容”等频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过亿。越来越多的人开端呈现不同水平的容貌焦虑,这也惹起了不同群体对容貌焦虑的普遍关注和讨论。 所谓“容貌焦虑”,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己的长相或身体感到不称心而产生忧虑或苦恼心理。中青校媒面向全国2063名高校学生就容貌焦虑话题展开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现, 59.03%的大学生存在一定水平的容貌焦虑。其中,女生(59.67%)中度焦虑的比例高于男生(37.14%)”[1]。 当容貌焦虑不只是少数年轻人的偶发心理问题,而成为一定范围的社会现象时,其背地躲藏深化的社会生态及机制。若容貌焦虑被视为是从系统—行动者的互动中构成的,且又经过这种互动产生影响,从这一剖析性二元论视角来看,容貌焦虑是了解现代社会生活之心理特征的关键,它表示了年轻人阅历的行为、认知或表示的状态、阶段。 从阅历层面研讨容貌焦虑,有助于阐明其机制。引发容貌焦虑的理想缘由以及这种焦虑如何影响互动中的行动者是本文予以讨论的中心问题。 一、文献综述:一个剖析框架的提出 “身体意象是个体对自身躯体的认知,特别是个体对自己的物理名义、身体外貌在他人眼中呈现的想象和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身体功用的意象”[2]。身体被赋予社会表征及建构属性。其中,梳理针对容貌及面部吸收力的研讨相关文献,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美貌溢价的关联性研讨。颜值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信号机制发挥作用,在人际关系较强的职业中,颜值对公平感的影响愈加显著[3];“颜值对工作幸福感有非线性影响,颜值中等偏上的员工有最高的工作幸福感”[4];以附加福利的数量来权衡,在收入水平相同的状况下,更有吸收力的人似乎能够取得更高质量的工作[5]。美貌还具有市民化效应,“即农业转移人口的长相越好,市民化水平就越高”[6]。 二是颜值崇拜的社会属性。颜值崇尚现象是“市场商业价值催生的物化需求”[7],其“背地是更荫蔽的身体压制”[8], “千篇一概的‘理想美’追求背地交错着一张文化与技术的霸权之网”[9]。 三是经过容貌焦虑来评价主体的认知及行为特征。运用容貌焦虑量表评价青年感知到的身体缺陷或外貌缺陷而构成的苦恼与功用障碍[10],容貌焦虑和瘦的理想内化水平高的青少年表示出更明显的饮食失调病症,容貌焦虑是青少年饮食失调的社会风险要素,以容貌焦虑为重点的干预措施能够预防青春期女性的饮食失调[11]。低水平的自尊招致长期运用自责等不适合的应对战略而直接或间接地惹起较高水平的容貌焦虑,家庭成员和同伴凝聚力能够在一定水平上降低容貌焦虑的影响[12]。社交媒体能够营造一种社会比较和关注名义的氛围,社交媒体的参与,特别是触及名义比较和判别的行为,可能比社交媒体的运用频率更容易招致容貌焦虑[13]。 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直接指向“容貌焦虑”的研讨相对较少,特别是容貌焦虑的深层逻辑的讨论。基于此,本文依照“什么是美”“谁定义了美的规范”“谁接受了美的规范”规划,采用质性研讨措施,从结构和行动主体两个维度对容貌焦虑的深层逻辑做出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主体的自我呈现方式。 二、什么是美:审美规范的演化过程 审美规范或审美取向是植根于物质文化和肉体文化中的,它随着美学得以存在的那些事物、技术、观念和能动者而不时变更。 《中国美容美学》一书中从“‘腴’‘白’‘艳’‘清’‘曲、韵、圆、媚’‘素与妆’”等六个主题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美容美学形态及审美规范的变更[14]。 整体上讲,先秦时期以硕、肥为美。《诗经硕人》记载“硕人其颀......硕人敖敖”;《椒聊》:“庞然大物......硕大且笃”[15]。到了汉魏晋时期,崇尚纤瘦体轻之美,赵飞燕即是这一时期审美范畴的典型形象。到唐朝,审美观又转向了体态丰腴,以肥为美成为审美主流,典型形象即是杨玉环。“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环肥”“燕瘦”各有风姿。宋元明清以来,娇柔衰弱成为审美潮流。传统审美观不是原封不动的,它受物质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不时被限定和重构。 塔瓦约特总结出“结构女性美貌的三个特殊时期”[16],即美貌规范的现代演化过程。20世纪60年代末,年轻人追求苗条,苗条成了青春和健康的代名词。80年代初期,健美成了美貌概念中的首要要素,运动成为塑造健康美丽体型的一种伎俩。90年代初期,人们开端聚焦于美丽自身,关注依托技术进步的化装品、医疗等。全球化和全球消费文化浪潮在促使审美取向趋同的同时,基于本土文化环境的审美特征也不时凸显。 巴掌脸、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皮肤白皙、身体高瘦是当下的主流审美观。从“锁骨放硬币”“反手摸肚脐”到“4腰”“i6腿”,以及荧屏上对“白与瘦”审美的鼓吹, 大众盲目抑或不盲目地被这种潮流所绑架。特别是随着近些年美容、整容技术与行业的展开,审美越发变得单一、狭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呈现并卷入容貌焦虑中。后颜值经济时期,年轻大众崇尚美,追求美丽自身,从生活美容到医疗美容,“ 女性身体被商品化”[17]。 为进一步探求年轻女性容貌焦虑的心理机制和理想缘由,笔者于2021年5月中旬开端,到2021年7月上旬,经过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方式,对17名青年女性中止了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包含线上语音访谈和线下面对面访谈,被访者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依据文献资料与预访谈状况,盘绕访谈大纲,触及的细致问题和基本内容有“容貌焦虑的细致表示”“产生容貌焦虑的缘由及心理机制”“容貌焦虑构成的影响”“缓解焦虑的行为方式”。 在完成对17名被访者的访谈后,依据访谈次第对每位被访者的访谈资料中止建档。在资料整理及编码过程中,整合出6个焦虑节点,即“五官、脸型、皮肤、身体、头发、衰老”;焦虑视角则包含与他人相比的横向视角和以自己为参照点的纵向视角。 在对一切访谈资料作词频剖析时,除“焦虑”这一主题词外呈现频次最高的几个词依次是:颜值、自信、化装、医美和媒体。后颜值经济时期,年轻群体对自我形象的担忧不只包含互动中身体表征的担忧,还有对审美和美貌自身的担忧,且后者日益凸显。在单一主流审美支配下,对容貌不自信是年轻人产生容貌焦虑的主要缘由;同时,大众媒体也在不时强化身体自身作为消费客体的需求。化装、皮肤护理、瘦身等生活美容及非手术性医疗美容,成为年轻人缓解容貌焦虑的主、要行为方式。 美或审美在实质上不是原封不动的东西,它是“活动的”,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各种事物和能动者,是观念及其物化方式的综合。因而,美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一定水平上反映了能动者在或长或短时期内的生活方式及当时的社会生态。 三、谁定义了美的规范:引发容貌焦虑的理想机制 1.制度困境下的一种情感体验 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或构成是结构和现象所涉主体相互选择的结果,容貌焦虑的引发既不能忽视主体的能动选择,也不能忽视 社会结构的影响和限制。 社会结构能够了解为“ 树立在共同规则系统之上的制度和文化”[18]。新制度主义以为制度“包含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19],其中,文化—认知性要素偏重对社会真实的共同了解及建构意义的认知框架,并经过模仿来扩散这种共同了解。 当下的主流审美观在青年主体共有的客观化学问背景中呈现时,能够在一定水平上以为青年群体对审美构成了共同的了解,这种共同了解又构成与部分青年群体相关的特定行动,如被访者所说的“出门必化装”、医美选择等。那些以为不契合主流审美的共同了解的年轻人则会呈现容貌焦虑情感。 主流审美或审美规范自身呈现一定的社会属性,它是个人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构成的,故容貌焦虑的产生也与社会制度环境及个人和社会的互动相关。 容貌焦虑可视为青年群面子对现代社会的不肯定性及竞争压力的一种情感反映,除才干以外的个人形象被赋予竞争力,针对特定行业及角色的形象脚本扩散至一切角色类型,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如多数被访者所表示的“长得好肯定是有优势的”,经过化装、医美等方式提升个人形象似乎成为取得更大竞争力的一种途径。 2.大众媒体构建的单一审美场域和话语方式 网络化时期,大众媒体已然成为公共生活的中心,它为人们构建了一个交流空间,并为受众提供大量真实的抑或超越于阅历之上、富有表征性的文化物质,理想中的个人能够参与公同事务或公共话题的讨论与评价。受众应用媒体内容树立起一个意义框架或互动场域,讨论和评价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同时,受众还会将其参与讨论和评价的媒体内容整合到他们的理想生活和环境中。 固然媒体可能并不能决议受众的思想及观念,但在很大水平上曾经影响了他们关注与谈论的话题。因而,当人们开端普遍讨论容貌焦虑时,他们的描画与评价可能已禁遭到影响,由于他们正是经过与媒体的接触才产生这样的讨论。 “我往常通常都会关注一些超模,超模的脸觉得特别高级,比较耐看,但是要搭上那种整体气质!”(被访者04) “......微博、小红书上面有各种美妆博主,不同脸型、发型、场所化什么妆,都有那种类似于视频教程的东西,怎样显脸小,显眼睛大,显鼻子挺,很细致。”(被访者07) “......看看那些全球最美明星脸、最美面孔排行榜,是真的漂亮。这些看的越多你就越会觉得自己长得不美观!”(被访者09) 年轻群体有较强的技术运用和信息获取才干,他们每天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媒体呈现的美女、帅哥或标记性形象被以为是“已确立的认可”,众多标记性形象一方面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年轻人对美貌的判别,以至经过主体间性在年轻群体中塑造一种阶段性审美;另一方面这种视觉标记性形象会产生一种隐形比较,个体可能会不盲目地以为自己长得没有他人美观,进而呈现容貌焦虑,审美也因而单一化。 当媒体文本鼓吹一种规范、单一化审美时,它会在大众之间构成“相对共识”,特别是年轻群体,虚拟和理想的潜在对比会增强他们的容貌焦虑。同时,年轻群体对大众媒体的关注使他们在很大水平上愿意去迎合媒体评价体系,抑或如《魔镜》中主角所述的那样,“活在微博、朋友圈里。看综艺明星、画仿妆、穿同款、聊热搜”。 3.消费文化背景下女性外貌的商品化 国内经济的展开及消费结构的升级推进“颜值经济”的疾速展开,颜值经济的崛起发明了新的及更大的消费空间,消费者对美妆护肤的需求及频率提升,特别是年青一代,他们愿意为美丽买单。 “ 广告商们也企图经过暗示一些潜在的胜利的措施在受众的心中树立一种需求的认识”[20]。调查数据显现,“2020年中国化装品批发额3400亿元,比2009年增长9.5%”[21]; “2020年Z世代在置办时兴批发细分品类中美妆护肤品的置办频率最高,且追求全套护肤配备的精致化”[22]。访谈结果也表明“(学)化装、护肤颐养”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以至“不化装不出门”(被访者08、11)。 近几年, 医美行业的展开也进一步推进了女性身体商品化趋向。如有研讨表明,大学生的年龄和容貌焦虑是增加其选择整容的可能性要素[23];经过正颌手术改善面部外观后,个体的自尊心得到增强,他们对批判和容貌焦虑的敏感度降低[24]。颜值经济时期,身体商品化一方面从侧面反映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水平上附有审美趋同之意,即审美单一化。 “我做了几次黄金微针,脸上的坑都小了,你会觉得生活都温馨了很多,人也自信了一些。我只是以前不知道医美能处置,不用医美的人同样会用粉底遮啊。医美也没啥风险,究竟不是整容。我觉得技术是为理处置人的需求,而不是发明人的需求,这种技术我觉得它让我变更了。”(被访者05) “......所以要在青春年华好好赚钱颐养。往常每个月去医院做光子嫩肤,化装品力所能及买好的。有钱运用这些技术会好点。”(被访者02) 消费结构的升级离不开现代技术的展开, 女性外貌的商品化也意味着技术对年轻群体及其身体的规训。无论是美妆、皮肤护理等生活美容,还是光子嫩肤、黄金微针、玻尿酸注射等非手术类医疗美容都是以审美为目的,且依托技术的进步,年轻群体开端走向对技术、科技的信仰。 这种技术方式不是要反映约束于“地道的真实”,而是促使人们去改造自身,技术与身体呈现出一种互嵌过程。身体与技术的互嵌既消解了对身体的传统认知,也塑造了一种共性美,大众审美趋于分歧,被包裹的身体不能完整表示自我和内在,由内心沉淀出的“真实美”变得含糊。 4.个体对美貌自身的认知与追求 现代社会大众媒体的渗透以及颜值经济的展开,使年轻群体对自己的容貌、身体外形的认知判别和行为有了“共识性准绳”,且这种共识性准绳具有明显的圈层特征。受媒体鼓吹及消费刺激的影响,年轻女性对自己的名义越发感到不称心,进而产生容貌焦虑。 被访者中除了有对自己的五官、脸型、皮肤、身体感到不满外,被访者02、03、06、16对衰老感到忧虑,“脸上的褶子越来越多,皱纹、法令纹越来越明显”;被访者07、09、12、15整体上“觉得自己丑,长得不美观”。 这种不满和焦虑又会促使他们为美丽付出更高代价,以在社会和他人的互动中进步自己对身体外形的称心度。同时,访谈也表明, 个体对自己容貌和身体外形的认知及自我评价是在将自己与他人的比较中构成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审美规范的演化过程能够看到在任何时期,人类社会对女性美貌都给予了不同方式的关注。审美观是植根于物质文化和肉体文化中的,美是一种文化现象,美貌与社会文化相关,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征。审美规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不时生成,并成为特定时期内群体共享的一种“被确立的事实”,特别是在现代社会。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本能,对美貌的追求也有其合理性。但是当年轻个体及社会语境过于关注身体外貌时,人们很容易构成趋同性认知或默许的共识,审美观因而单一化。 年轻群体一旦被单一审美裹挟,容貌焦虑便随之产生。此时,美自身所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它所依托的符号、物质资源之间的关系在很大水平上便经过市场来调理,即身体商品化。 作为社会化个体,我们会不盲目地与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发作关系。但是,行动也并非预先受客观的、因果性结构的决议,行动者与他们的思想观念之间的互动也会影响行动的选择。 四、谁接受了美的规范:美貌的赋值与符码化 1.身体作为情感和价值传送的媒介 库利以为“触及形体的激烈的自我认识产生于将它和对他人的认识联络起来的本能和阅历”[25]。我们想象他人对我们形象的想法以及他对这一形象的判别,对自我的认识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及态度的影响,即“镜中自我”,而行为在很大水平上又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 这种基于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构成的自我认识及行为使身体成为“个体生命表白、完成自我价值、联络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物质载体”[26]。年轻群体对美貌自身的追求不只受大众媒体、消费文化及现代技术的影响,也是情感和价值传送的过程,身体被赋予极大的社会表征之意。 “以前完整没有这种焦虑。但是后来,当你看到同龄人颐养得很好的时分你会不盲目开端有些想法;以前就很自然地出门,但到商场你看到柜员不同的态度后,就会认识到装扮的重要性。不敢置信自己有一天居然会买发际线粉这种东西,由于牙齿不好,在外人面前不敢自然大笑。”(被访者13) “不说别的,就相亲的时分,短时间内给对方留下印象的首先就是你的外在形象,你长得好不美观。”(被访者01) “其实有的时分捯饬捯饬自己,自己看着也温馨;化个妆再出门溜达,可能更自信一些。”(被访者15) 现代年轻群体以完成自我和展开自我为动身点,并且是尽可能在一切日常生活中完成自我,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与完成自我的理想相关[27]。看待自己的容貌、身体的态度即是构成生活方式的一种生活理论,现代年轻群体的个人认同感也和与身体有关的活动相关,并不时产生一种文化赋值,如只需懒女人没有丑女人、健康的身体常常与自律才干相关。黄金比例脸、黄金比例身体,身体越来越被高规范化。 为进步面容吸收力所做的努力—从头到脚的全套护肤、化装、医美、健身—都是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并展开成一种刚需。并且,这一过程被以为是改动自己和发明美的过程,也是传送情感和价值的一种方式。 2.面部吸收力被赋予“指标”属性 “消费文化背景下,自我管理在变得日益紧迫的同时,也越发令人难以捉摸”[28]。自我管理贯串于物质自我、肉体自我和社会自我的展开过程中,是以完成自我为目的的。 现代青年群体对容貌和身体的管理在一定水平上表征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生活。 很多女性以为她们有被“注视”的体验和压力,这种注视使她们依照社会中的各种“共识性准绳”和标记性形象来塑造和建构自己的身体,美貌的诸多尺度绳精确地描画了个体与她们身体之间的关系。后颜值经济时期,面部吸收力越来越被赋予一种“指标”属性,并具有市场号召力。 “每次一同吃饭的时分,你只需吃得少一些,在场的不论是熟习的还是不熟习的朋友,不论是女性朋友还是男性朋友,他们的第一反响基本是‘你在减肥’。减肥这个事情似乎就被以为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无论胖瘦。”(被访者17) “印象中很尴尬的一次是,我去参与高中同窗的婚礼,那会儿还在上研讨生。衣着所谓的学生装就去了,也没有化装,由于平常也不爱化装。结果大家个个都是正装那种,有个同窗以至拿出口红问我要不要涂点,说显得有气色些!”(被访者13) 审美规范在一定水平上是一种关于身体的文化规范,身体遭到人类社会生活及文化环境的塑造。作为能动个体,我们既是被塑造者,同时也是塑造者,审美规范能够说是社会生活系统与能动个体相互选择的结果。颜值经济的崛起、逐步被赋予“指标”属性的面部吸收力都阐明了这一点。无论是“被日常化的减肥”还是特定的“生活情形”,在由一群个体共有的情形了解中,文化环境提供了思索、情感和行为方式。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随着美容、医美行为的习气化和客观化,容貌及身体也被客观化,人们理所当然地以为面部吸收力具有“指标”属性。媒体对规范审美的鼓吹及人们眼中的容貌“光环效应”,进一步为面部吸收力贴上了“指标”性标签。因而, 面部吸收力就像客观上个人价值感的基础,同时也构成了“主体资本”的一个元素。 3.容貌和外构成为个人形象表征 个人形象既包含一个人的容貌和外形,也是一个人内在质量的外部反映。随着社会步伐的加速及颜值经济的崛起,年轻群体很容易将个人形象简单外化于其容貌和身体外形,经过各种技术来塑造容貌和外形魅力的内容也被视为提升个人形象的伎俩,且不可或缺。 以竞争、时间的加速为中心准绳和特征的现代社会,年轻群体似乎以为很难经过长时间的交往来了解一个人的内在质量,这也 在一定水平上赋予了容貌和外形以资本意义。身体受人类社会环境的塑造,个人生活的首属群体—家庭,也会对其认知产生不同水平的影响。 “我似乎从小就有这种觉得,就是由于大家总说我像外国人,然后小时分就对这种不一样很敏感。我爸妈也总开玩笑说我是捡来的,有一次亲戚也这么说,我就当真了。那天晚上真的哭得很伤心,往常都记得。”(被访者05) “......回到家,我妈都说你得好好装扮装扮自己,要不然都找不到对象,固然是在开玩笑。”(被访者17) “你说相互吸收的人自然会相互吸收,那有点理想化了!可能相比于提升自己的才气、内在形象啊这些,化个妆更容易。不化装出门,没有保险感。”(被访者16) 家庭对个人形象认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以至这种影响会坚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化装已成为生活方式的一种构件,一种能够在交往和互动中增加保险感的方式。没有保险感的缘由首先是觉得自己长得不美观、皮肤不好等。而这种增加保险感的方式事实上是将自己包裹、掩饰内心真实自我,在一定水平上不能完整表示其内在。 将个人形象简单外化也是接受单一审美规范的表示。相较于内在的提升,外在形象的改动可能更容易,但这也正阐明了前者的重要性。事实上,个人形象是身体外形与内在质量的统一,只需将二者相分离才干构成一种吸收力。 五、自我如何呈现:人格魅力与情感感染力的培育 1.“编曲式”个人形象的建构 基于客观数字指标的审美规范在很大水平上是树立在美学意义上的,而非自然与健康规范。现代消费文化背景下,青年群体追求体验与精致,在这一过程中便呈现两种呈现方式:一种强调真实表示;另一种注重“前台”表演式的自我完成方式。 固然这两种方式都是在展示自己的“在场”体验,都在暗示所发作的事情是直接真实的。但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第二种状况仅是让他人看见自己正在做的有趣的事情;第一种状况则是经过这些事情通知他人自己的客观体验,即主体的特别感知和体会能否被一眼看出。 “美观”和“有趣”。我们通常讲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有趣事实上指的是个体的内在层面,即内在厚度。“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是在时间匮乏、生活步伐加速的现代社会,很难做到经过长时间的交往去了解一个人的特性和习性。 莱克维茨指出,“晚现代主体借助模块化的整体外型来展示自己,即‘编曲式’的建构方式”[29]。这种建构方式以为个人展示的整体外型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经过元素的组合而“编成曲”,属于“他自己”的个人形象便得以建构。例如,有人喜欢徒步,他去过哪些类型的区域、参与过什么徒步协会,以至是沙龙活动;有人喜欢烹饪和美食,他控制了什么厨艺、体验过哪些共同的美食、了解过什么美食文化。这些特性和兴味经过组合“编成曲”,即构成个人形象,且具有共同性。经过“编曲式”方式树立的个人形象,既“真”,又强调了自己的感知和体会,能够表示主体的内在。 2.“独异型”身体作风的展开 这里的“独异型”不是普遍与特殊意义上的,而是强调有自己的审美和叙事,且这种审美和叙事主要是树立在生活方式层面的。以竞争为中心准绳的现代社会,个体为展开和完成自我,要对自己中止全方位的提升,包含对身体的管理。其中, 个人为维护外形所做的努力能够看作自我优化的方式,它不是单纯以规范审美为目的的。个人外形在一定水平上能够反映其个性和特征,个性与外形相吻合既能展示真实的自我,又能树立属于自己的作风。 身体作为情感和价值传送的媒介,不应该只停留在面部吸收力上。“全民健身计划”也鼓舞推行冰雪、山地户外、马拉松等户外运动项目,推进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来”。现代青年群体参与并体验的健身、跑步、游泳等大众运动项目,瑜伽以及户外和极限活动,一方面是以提升体能为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对自我身体和心灵的锻炼。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自愿参与的各种运动是以自我为参照的,让身体尝试各种可能,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特别是个体的心理体验。经过运动过程中的身体或者说是主体方式,个体展开了自己的“身体作风”。身体作风的展开除了中止以身体为导向的运动外,文化在心灵上的熏陶也是一个重要的面向,身、心自身就具有内在分歧性。 阅读则是对心灵的自我锻炼,也是自我优化的过程。经过阅读,个体能够在与自我、与他人,以至是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中树立共鸣,表白自己感知的过程同样具有审美价值。 3.“社会性”情感感染力的培育 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吸收力是能够发作在情感层面的,即主体盼望在情感上被感动,也盼望在情感上感动他人,这种共情使自己能被看成是有吸收力的。这里能够借用柯林斯“ 情感能量”概念的部分内容。 情感能量是一个“连续统”,“从高端的自信、热情、自我觉得良好,到中间平淡的常态,再到末端的缺乏主动性与消极的自我觉得”[30],且这种情感能量具有社会性特征。他以为 情感能量是一种重要的“驱动力”, “高度的情感能量是一种对社会互动充溢自信和热情的感受”[31]。若在与其他主体或群体的互动中得到充沛的情感力气,个体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找到良好的自我。 情感能量是在互动和交往的过程中产生,自我也是在与社会的交叉中构成的,这也使情感具有特殊的社会取向。无论是微观层面的直接互动,还是细致情境中经由个人所构成的社会关联,都以“真”为基础,这样才干构成持续且较稳定的共同关注,并互为主体性。 个体假如对互动和交往觉得良好,并且能够体验主体间性,那么当这种互动或交往再发作时就能够激起具有感染力的情感。当然,在交往和互动过程中,有时也不乏“表演性”。适时的表演能够给予其他主体情感冲击,有助于“创建‘情感共同体’”[32],情感感染力能使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并呈现自我。 4.“沉淀式”内在美的追求 对个人内在美的强调并不是要承认对美的外在表示的追求,而是要将二者统一。内在美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思想、品德、人格等内在素质的表示。 和外在表示相比,内心沉淀出的美可能不会被一眼看出,但是经由内在美构成的吸收力却更耐久、更深化。美丽的容貌、精致的名义能够被视为一个附加项,但不会也不应该是一种指标。对美的更高追求是内在美,是发自内心的、心灵上的美。内在美也是自我探求、展开自我和完成自我的关键。 正确的人生观是人的内在美的中心。人生观在很大水平上决议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看待生活的态度,包含容貌在内,对身体的塑造是生活方式的重要构成,看待容貌和身体外形的态度反过来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受现代社会不肯定性的影响,年轻群体对个人外形的投资被视为应对自我风险的一种方式。但是,对单一审美规范的迎合事实上又进步了这种不肯定性。对个性和外形相统一的正确认知是自我优化的关键。学问和涵养是人的内在美的重要内容。任何时期,学问和涵养都是个人展开自我的内在要素。 年轻群体对面部吸收力和身体外形的过度追求在很大水平上忽视了对人格魅力的探寻。内在美的培育是一个持续沉淀的过程,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且无独有偶的个体。 现代青年群体一方面强调独异性,要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又约束于高度规范化的审美取向,进而呈现的焦虑与不适正是缺乏内在坚韧性和自自信心的表示。 刘燕: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参考文献: [2]管健 . 美与身体意象的社会表征—基于中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罗马尼亚的对比[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4):132-144. [3]徐淑一,林建浩等 . 颜值与公平感知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实证研讨[J]. 经济学,2020,20(5):341-362. [4]吴伟炯,赵霞 .“美即好”?颜值对工作幸福感的“过不迭”效应[J]. 心文科学,2020,43(5):1132-1139. [5]Maryam Dilmaghani. Beauty perks:Physical appearance,earnings,and fringe benefits[J]. Economics and Human Biology,2020,38(C):1-53. [6]钱鹏,杨天健等. 城镇化进程中的美貌溢价:越漂亮,市民化水平越高吗[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9):1-14. [7]敖成兵 . 视觉文化背景下的“颜值”崇尚现象[J]. 当代青年研讨,2016(4):5-11. [8]郑红娥 .“颜值即正义”?别让美丽“奴役”你[J]. 人民论坛,2020(8):116-118. [9]冉华,刘瑀钒 . 美颜的动机、意义与解读—青年女性照片编辑行为的质性剖析[J]. 新闻与写作,2021(4):32-39. [10]Carly Roberts,Melanie J. Zimmer-Gembeck. The appearance anxiety inventory:Factor structure and associations with appearance-based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social anxiety[J].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2018(19)124-130. [11]Christian Caroline Brooke,Ngo Betty K. Social appearance anxiety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ideal internalization and eating disorder symptoms cross-sectionally and prospectively in adolescent girls[J]. Eating and weight disorders:EWD,2021,26(6):2065-2070. [12] Antonietti Chiara,Camerini Anne Linda,Marciano Laura. The impact of self-esteem,family and peer cohesion on social appearance anxiety in adolescence:examination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2020,25(1):1089-1102. [13]Hawes Tanya,Zimmer Gembeck Melanie J,Campbell Shawna M. Unique associations of social media use and online appearance preoccupation with depression,anxiety,and appearance rejection sensitivity[J]. Body Image, 2020(33):66-76. [14]张晓梅,刘进 . 中国美容美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3. [15]程俊英译注 . 诗经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7,158. [16][法]帕斯卡尔 迪雷,[法]佩吉 鲁塞尔 . 身体及其社会学[M]. 马锐,译 . 天津:天津人出版社,2017:57-60. [17]文华 . 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术在中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66. [18][瑞]汤姆 R. 伯恩斯等 . 经济与社会变更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M]. 周长城,译 . 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10:6. [19][美]W. 理查德斯科特 . 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 姚伟,等,译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6. [20][美]詹姆斯 罗尔 . 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 董洪川,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1. [22]艾瑞咨询:2021 年 Z 世代美妆护肤消费洞察讲演[EB/OL]. http://report. iresearch. cn/report_pdf. aspx?id=3748, 2021-03-20. [23]Onalan Emine,Sahin Sibe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Appearance Anxiety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Aesthetic Surgery[J]. Turkish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2021,29(2):116-120. [24]Mukerrem Ozge Agrnaslgl,Nisa Gul Amuk,Erdem Klc. The Changes of Self-esteem,Sensitivity to Criticism, and Social Appearance Anxiety in Orthognathic Surgery Patients:A Controlled Study[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 & Dentofacial Orthopedics,2019,155(4):482-489. [25][美]查尔斯 霍顿 库利 . 人类天性与社会次序[M]. 包凡一,译 .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128. [26]彭秀祝 .“雕琢身体”:青年健身群体的身体理论与情感体验[J]. 中国青年研讨,2020(3):78-84. [27][29][德]安德雷亚斯 莱克维茨 . 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M]. 巩婕,译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13-216,184-185. [28][美]苏珊鲍尔多. 不能接受之重[M]. 綦亮,译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31. [30][31][美]兰德尔 柯林斯 . 互动仪式链[M]. 林聚任,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59,160. [32]成伯清 . 当代情感体制的社会学探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17(5):83-101. 硕博脱单,用理想岛! 截至2022年10月28日,硕博自助相亲平台,微信小程序 理想岛VIP认证用户超90000人! 其中,来自985、全球前100强高校用户约占82%。 理想岛VIP中心功用是搜索,想找什么样就找什么样。 关注公众号后,可直接登陆↓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智商或财富,而是思索问题的层次。,提升认知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