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好莱坞老将”伊斯特伍德仍处于终身的电影生活中,有着激烈的创作欲和表白欲,继续谋划马扬起鞭子,开疆拓土,基本不在乎他人投来的异常眼光。 这个《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也是一样。 他的举措明显减少了爆炸构成的人员伤亡,一下子成为了民族英雄。但仅仅3天后,理查德就被亚特兰大当地报纸《亚特兰大宪法报》报道为FBI头号嫌疑人。 从这点来说,《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与东木导演的另一部作品《萨利机长》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角是解救了数百人的英雄,却被迫与质疑他们的官僚单打独斗。 2、经典拍摄手法下的戏剧张力 与《萨利机长》不同的是,《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没有采用插曲和倒叙的叙事手法,而是用最经典的拍摄方式,将故事线性、线性地推进。 很显然,东木先生近年来取材于真实事情的方式,让他的电影作风愈加写实,或者说愈加地道的古典主义。 随后,整个轰炸事情的描写,抱冤抗争的故事停顿,都在东木冷静隐忍的镜头中展开,画面基调一如既往的冷落。电影更像是真实事情的再现,没有刻意煽情,全靠观众去体验和感受人物的处境。这种做法让影片有一种真实的庄严感,也增加了理查德困境的繁重感。 影片高潮部分,在理查德与律师对峙FBI的场景中,导演用简单的人物来突出人物的慌张感和剧情的反转。第一个镜头是两个阵营的两人合影。随着对峙的中止,特写镜头集中在理查德和联邦调查局的汤姆·肖身上。从阵营之间的对峙,到一对一的交锋,逐步产生了慌张感。 演员精深的表演为影片减色不少。 理查德的演员保罗·沃尔特·豪瑟简直和形象中的原人物一样。他很好地掌握了这个长期受人歧视、缺乏自信、顽固于自己的人生目的、对他人乃至对官都充溢好意的性格特性。 学问分子、媒体和联邦调查局都是左派。 东木先生只是变老了,变强了。他据守自己的右倾价值观,为这个问题重重的社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电影中,理查德说:假如像我这样的人被冤枉被捕,以后相似状况还会有人站出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