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察看报 记者 郑晨烨 “最近几个月觉得整个芯片行业都有些疲,产品开端有点儿卖不动了,下游还呈现了‘砍单’的趋向。”11月初,珠海一家芯片企业的大客户销售经理陈赞,感遭到曾经火热的芯片市场里显显露的阵阵寒意。 陈赞所在的企业,主要消费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运用的射频芯片。今年下半年以来,这家企业的消费节拍明显放慢,原先芯片市场持续供不应求,工人需求两班倒,以至要上夜班,最近忽然发现自己能够完成双休“梦”了。 在深圳一家汽车电子行业上市公司任产品总监的沈小林,也体会着相似的变更。在他看来,当下假如接不到足够的订单,停工减产关于企业来说是最划算的。 与芯片制造厂商进入“慢节拍”对应的,则是其下游需求主阵地消费电子市场的持续低迷。 行业咨询机构Gartner10月20日发布的讲演显现,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PC(个人电脑)出货量合计6800万台,较2021年第三季度降落19.5%,为近20年来该机构所录得的最大降幅,也是PC出货量连续第四个季度呈现同比降落。 10月28日,国际数据公司(IDC)手机季度跟踪讲演显现,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113万台,同比降落11.9%。 “疫情的重复和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等要素的影响,使得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持续低迷,短期内难以恢复。”IDC中国高级剖析师郭天翔在讲演中表示。 “上半年不是还说没芯片用吗?怎样就忽然‘入冬’了呢?!”10月27日,在一个交流群中,有投资者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巨头业绩降速 据经济察看报梳理,截至11月3日,全球芯片制造三巨头台积电(TSM.US)、英特尔(INTC.US)及三星电子(SSNLF.US)均已披露了最新一季的财报,后两者均呈现了期内营收、利润双降的状况。 第三季度,英特尔则完成营收153.38亿美圆,同比降落20%,完成净利润10.19亿美圆,同比暴跌85%,毛利率为42.61%,较去年同期减少13.38个百分点;三星电子完成76.78万亿韩元,季度环比降低1%,同比增长4%,完成停业利润10.85万亿韩元,季度环比增加3.25万亿韩元,同比减少4.97万亿韩元。 台积电则“一枝独秀”,在第三季度完成营收6131.42亿台币,同比大涨47.9%,环比增长14.8%;完成净利润2808.66亿元台币,同比增长79.7%,环比增长18.5%。 10月26日,全球第二大存储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000660.KS)也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其当季完成销售收入10.98万亿韩元,同比减少7%;完成停业利润1.66万亿韩元,同比锐减60.3%。 同日,全球最大的封装设备供给商ASMPT(00522.HK)披露了第三季度业绩讲演,当季完成销售收入45.6亿港元,同比减少 26.8%,环比减少12.3%;新增订单总额为港币36.3亿元,同比减少36.6%,环比亦减少22.0%;运营利润率为17.6%,同比减少0.83个百分点。 11月2日,手机芯片巨头高通(QCOM.US)发布2022财年第四财季(对应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内容显现,高通第四财季完成营收113.96亿美圆,同比增长22%,净利润为28.73亿美圆,同比增长3%;2022年全财年完成营收442亿美圆,同比增长32%,完成净利润为129.36亿美圆,同比增长43%。 在A股方面,据经济察看报记者统计,截至11月3日,在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的30只成分股中,除尚未发布三季报的中芯国际(688981.SH),剩下29家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合计完成营收2590.97亿元,同比增加444.51亿元,完成归母净利润328.76亿元,同比增加42.52亿元。 “从三季度业绩上来看,用‘入冬’形容芯片行业还不太适合,固然有个别大厂成果不理想,但大多数企业还是交出了超预期的成果单。”在一家沪上券商任电子行业首席剖析师的王泓称。 从营收上看,仅有7家公司的数据呈现同比下滑,在归母净利润方面,有11家公司的数据呈现同比减少,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为指纹辨认芯片龙头汇顶科技(603160.SH),该公司在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116.17%,营收也同比锐减39.11%,而业绩增长幅度最高的则为半导体设备龙头北方华创(002371.SZ),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156.13%,营收也同比上涨62.19%。 展露谨慎预期 固然在业绩层面上,芯片行业呈现“有人欢欣有人愁”,但记者留意到,无论是三季度业绩“劣等生”还是“差生”,其公司高管近期均在各种场所中表白出了对中短期市场的谨慎态度。 10月25日,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在发给员工的内部信中的一段表态,就直接引发了外界对芯片行业形势的担忧。 依据台媒的报道,在上述内部信中,魏哲家表示:“随着疫情将终了,市场对远端、科技产品需求减少,全球消费性电子正中止库存去化,显现半导体逐步从高峰期回归正常阶段,公司鼓舞同仁们趁这其间多休息、陪家人进来玩,但不包含3纳米(含)以下制程的相关人员。” 此言一出,诸如“台积电总裁鼓舞员工多休假”“芯片产能开端过剩”之类的音讯随即席卷市场。固然台积电稍早前刚交上一份超预期的运营成果单,但其股价还是在10月25日当日重挫逾4%。 眼看总裁的行动在市场中发酵,10月26日,台积电发表声明回应称:“公司未有强迫员工休假或任何无薪假计划,只是鼓舞员工在勤劳工作之余,能透过正常休假充电后继续努力工作。” “台积公司仍维持10月13日法人阐明会中所发布之内容,关于2022年第四季包含营收与获利表示的预测范围并未改动,并重申2023年仍会是长大的一年。”台积电在声明中指出。 碰巧的是,同在10月26日,一份ASMPT子公司的停产通告在市场中传播。一位业内人士分享的一张《关于部分停产停工事宜》照片中显现:“近期疫情翻云覆雨,加之经济形势下行,目前公司订单量锐减,且2022年第四季度有诸多不明朗要素,在这个大环境下,公司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艰难。针对目前消费任务减少,公司决议2022年11月起部分停产。”落款处署名企业共有三家,分别是深圳先进微电子、先进半导体设备(深圳)有限公司及先进科技(惠州)有限公司,通揭露布日期为10月24日。 据了解,三家公司均从属于ASMPT集团,在国内主要从事半导体封装设备制造。 ASMPT在其三季报中就曾表示:“TechInsights(半导体研讨机构)下调其对2022年PAE(封装和装嵌设备)市场的预测,由七月为按年增长8.2%下调至八月为按年下跌9.6%。集团继续面对充溢应战的宏观经济环境,并已招致若干行业参与者温和调整其短期前景。” ASMPT还进一步指出,“由于时节性要素,集团第四季度的销售收入历来低于第三季度。集团估量2022年第四季度的销售收入将介乎4.55亿美圆至5.25亿美圆之间,以其中间数计按年及按季分别下跌38%和16%。” 此外,英特尔公司CEO帕特·基辛格(PatGelsinger)也在三季报中表示:“在今年6月,我们是首批市场需求忽然显著放缓的公司之一,需求放缓的水平超越了公司最初的预期,并正在对整个行业供给链产生影响。目前,我们正在调整第四季度瞻望,估量宏观经济的不肯定性将持续到2023年。” 11月2日,高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亚诺·安蒙(CristianoAmon)在财报电话会中也明白指出,“瞻望2023财年,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扩展,招致整个行业需求疲软,渠道库存呈现暂时上升。” “公司目前曾经冻结了招聘计划,假如经济衰退远比我们预期的更猛烈或更长的话,我们将在运营费用的管理上采取更果断地措施。”在电话会议的最后,安蒙弥补说。 相较于上述厂商的谨慎预期,在三季度利润锐减超六成的SK海力士,其社长卢钟元则直接表示:“企业运营目前十分艰难。” 需求低迷,产能过剩 陈赞所说的芯片行业产品“卖不动”的状况,在沈小林看来,缘由并不复杂。 “很简单,往常芯片行业的产能曾经过剩了。”沈小林表示。而过剩的中心缘由,在他看来,源自于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 除了前述数据,第三季度全球PC和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呈现降落外,据IDC在9月22日发布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857万台,同比也降落了23.3%。 而在稍早前的8月19日,全球第三大手机厂商小米集团(01810.HK)发布2022年上半年财报,其智能手机业务期内完成收入423亿元,同比下滑28.5%,环比下滑7.6%;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3910万台,同比下滑26.2%,环比增加1.5%。 在终端需求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市场的寒意便开端沿着产业链逐步向上蔓延。 陈赞发现,当下主要是存储类芯片过剩比较严重,行业开启了降价销售;今年市场上发布的手机普遍性价比都不错,千元机都开端搭载旗舰芯片。 经济察看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1月3日,在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里,已发布三季报的29家成份股均呈现了存货同比上涨的情形。其中,韦尔股份(603503.SH)、晶盛机电(300316.SZ)及北方华创(002371.SZ)三家企业的存货涨幅位列前三,分别为69.34亿元、66.5亿元及39.66亿元,29家企业三季度合计存货达 987.78亿元,同比增加384.67亿元。 从主停业务来看,韦尔股份为目前国内图像传感器范畴龙头企业,今年前三季度营收达153.83亿元;晶盛机电则主要消费硅片、晶圆及封装设备,前三季度营收为74.63亿元;北方华创主要消费刻蚀、气相堆积及氧化扩散等芯片制造设备,前三季度营收为100.12亿元。 此外,上述存货同比上涨最高的韦尔股份,在今年三季度还计提了高达3.28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成为其业绩下滑的重要缘由。 韦尔股份在三季报中坦言:“受下游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下滑的影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市场竞争更为猛烈,部分产品单价呈现了下滑。出于谨慎角度思索,并基于目前可获取信息中止了评价,公司决议对64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产品以及部分库龄较长的产品等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计提存货涨价准备。” 早在今年5月22日,天风国际剖析师郭明錤就曾公开表示,消费电子的需求是正在消逝,而非延迟,“由于消费者自信心降落、通胀恶化,对终端消费电子的置办欲已不如从前。” 面抵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的“消逝”,一部分芯片企业开端将眼光聚焦在汽车电子赛道中,希望借此寻觅新的增量。 例如,英特尔子公司Mobileye在今年1月便推出面向自动驾驶范畴的EyeQUltra车规芯片;9月份,英伟达也发布了Thor自驾芯片。此外,在11月2日高通的财报电话会中,该公司CEO安蒙也表示,正在关注汽车和物联网范畴带来的新增量。“往常主要是消费电子赛道呈现了过剩,所以有很多做消费电子的企业正在向车规级转型,在车载文娱系统等范畴上面,产品具有复用性,比较好切入。”上海一家芯片设计企业的技术总监何志雨向记者表示。 但在沈小林看来,当下芯片行业产能过剩中心仍在于消费电子需求的下滑,而汽车电子需求增速虽高,但范围还缺乏以弥补消费电子需求下滑后呈现的市场空缺。PC、手机以及其他消费电子板块(电视、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不时是消化芯片产能的绝对主力。“消费电子用掉的芯片占比(占全球芯片产能之比)超越70%。”沈小林指出。 行业咨询机构ICInsights在9月发布的一份讲演显现,在2021年的全球IC市场当中,PC的销售份额占比达38.3%,手机的份额达36.5%,其他消费电子份额达10.5%,而汽车电子的份额占比仅有7.4%。“夸大点说,可能往常全世界的一切的汽车芯片都给台积电做,都养不活这一家公司。”沈小林慨叹称。 在他看来,汽车电子想要支撑起庞大的半导体产业生态,仅凭眼下的渗透率及销售体量还远远不够。 “澡堂定律” 在曾经从事芯片销售工作六年有余的杨赞眼中,芯片行业的产能过剩其实早有预兆。 在他眼中,当下的产能过剩除了与消费电子需求下滑有关,也离不开过去三年中,产业链所呈现的一些无序“囤芯”现象。 “疫情期间抢菜的段子你应该听过,菜原本不缺,但是你一抢就缺了,超市只好成倍地调货。结果过几天,老庶民发现菜囤多了吃不完,超市发现货进多了卖不掉,往常把段子里的菜交流成芯片就行。”杨赞说。 杨赞以为,“囤芯”的风潮最早始于2019年华为遭到制裁,这引发了其他消费电子企业的恐慌。“大家都担忧美国的下一刀砍向自己,所以就开端不时囤货,引发了示范效应,然后2020年疫情爆发,也进一步加剧了芯片的产能慌张。”杨赞说。“下游终端厂商开端囤,又带动中游芯片代理商也跟着囤,结果去年底消费电子需求下滑,一下子就把产能释放出来了。”沈小林表示。 Gartner的统计数据显现,2019年至2021年期间,全球芯片采购支出合计分别为4746.31亿美圆、4498.38亿美圆、5834.77亿美圆。其中,华为的采购金额分别为21.18亿美圆、19.09亿美圆、15.38亿美圆,联想的采购金额为17.67亿美圆、18.56亿美圆、25.28亿美圆;步步高的采购金额为13.87亿美圆、13.39亿美圆、23.35亿美圆;小米的采购金额为6.92亿美圆、8.79亿美圆、17.25亿美圆;鸿海精密为5.57亿美圆、5.73亿美圆、8.86亿美圆。 不难看出,在过去三年中,除华为因制裁招致芯片采购支出逐年降低外,其他的中国企业芯片采购支出均在逐年上涨,其中步步高、小米两家公司的采购金额更是在2021年直接翻了近一倍。 沈小林通知记者,除了“囤芯”以外,产业链中“报需求层层加码”的状况,也在一定水平上恶化了芯片市场的供需环境。 他举例称,假定某家终端厂商原来一个月消费只需求1万颗芯片,但是供给商交货时经常只能交一半,招致厂商开端恐慌,担忧产能满足不了消费需求,于是向芯片销售端提早报备到一万五千颗。代理又加码报备,最后上游厂商看到订单暴增,赶紧加班加点消费。 但是,“兴奋”的上游厂商没有认识到的是,终端的消费需务实践上没有增加,所谓繁荣只是在层层加码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假象。 “其实这个状况,最上游的头部大厂都很有阅历,好比台积电,看到报这么多订单,但产品出货量没跟着涨这么多,不就明白了吗?”沈小林说。 何志雨则通知记者,在去年呈现“缺芯潮”时,台积电便认识到部分客户并没有实践的运营需求,只是在囤货居奇,因而,其经过对供给链中止数据监测,剖析判别哪些企业在囤货,哪些企业真的在消费,从而优先向有实践消费需求的企业供货。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去年就曾公开表示,供给链里有人在囤货,囤货的企业发现就取消订单。 不外,并不是一切上游供给商都能像台积电一样,大致控制住市场的真实情形。 杨赞看到,过去三年中,有很多芯片产业链的中上游企业,由于身处较为细分的赛道,加之客户交流、市场调研不充沛,呈现了一些战略误判,招致眼下呈现存货积压,以至减值的情形。 “半导体是一个强周期行业,这个范畴有个说法叫‘澡堂定律’。就是当你给澡堂烧水,水管很长,你刚开端发现水冷了,把热水拧开,但水还不是很热,这个时分你就想着拧大一点,结果发现水一下热过头了。然后你又翻开冷水,结果又发现水凉过头了。”沈小林描画说,半导体行业也存在这种状况,由于产业链较长,且细分范畴多,上下游间的供需常会呈现时间上的错配,上游的反响一直处在滞后状态。 因而,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头部芯片制造厂商,在过去三年中,便对产能扩张坚持着较为谨慎的态度,加之以年为单位计算的芯片产线树立周期,都在一定水平上进一步加剧了过去三年间市场的供需失衡。 沈小林说,芯片制造厂商是会算这个账的,缺货除了扩产能,还能够涨价。假如扩产能再判别失误,刚建好就过剩了,损失的就是几十上百亿。 在去年芯片产能最慌张的时分,台积电以至发明出拍卖产能的操作。“好比下个月还有10万个芯片的产能,他(台积电)就给几十个厂商发邮件让报价。出价的人心里分明,这是在跟人家比呢,价钱低价就拿不到。”沈小林表示,“所以说,这也是个缘由,像汽车电子范畴,一些芯片制造商宁愿被客户骂、被客户催货,也不愿意贸然增加产能。” 行业格局重构 在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眼中,进入四季度,芯片厂商停工减产的现象恐怕还要蔓延。 “关于供给商来说,在前景不明朗,以及库存消化仍需求一定周期的背景下,停产停工其实是最划算的选择。”上海一家模仿芯片厂商的应用工程师陈先生向记者表示。 除了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行业下行压力外,疫情防控带来的高度不肯定性、不可控性也让产业链企业十分头疼。陈先生说,“一条产线,要是忽然遇到疫情或者停电,停产一周以至更长,可能需求两三个月才干恢复正常,加上产能爬坡、良率提升,可能直接就把交期延迟半年。” 沈小林也表示,芯片产线启停都需求时间,而且都有成本,假如订单量小,可能收入还不够掩盖产线启动调试的成本。 一边是未来市场中存在的不肯定性,一边又是亟需肯定性的消费线,在此背景下,“鼓舞员工休假”“部分停工减产”“裁员”等关键词便开端盛行于半导体产业链之中。 10月27日,英特尔首席财务官大卫·津斯纳(DavidZinsner)在公司三季报中表示,将经过优化业务的多种举措来降低成本,包含合理调整支持部门的范围。另依据10月6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软银集团旗下半导体IP子公司Arm已将其英国员工裁减了20%。 而关于当下的中国半导体行业来说,沈小林判别,今年底到明年会有一大批企业被淘汰出市场,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国内冒出了二十几万家半导体企业,比美欧日加起来还多好几倍,这里面有一批‘浑水摸鱼’的企业。 天眼查数据显现,截至今年3月,我国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超越35.8万家,其中仅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就多达10.6万家,同比增速41.45%。 “当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可能这些企业最后的存活率只需1%。”沈小林慨叹称,在这几十万家企业中,有多少是具有中心技术可立足市场的企业,又有多少是凑繁华骗政策扶持的企业,恐怕很难说清。 长城久嘉创新长大混合基金经理尤国梁向记者表示,从历史来看,半导体行业上行和下行普通都是1.5-2年时长,这一轮下行在去年下半年就已开端,到往常已有1年多时间,因而,市场拐点估量将在明年呈现。 “整个行业比较差的阶段或许曾经过去。”尤国梁说。在他看来,未来国产替代将成为A股中半导体行业的关键词之一。国产化板块当下受半导体行业周期影响较小,投资机遇持续存在。 金信稳健战略基金基金经理孔学兵也以为,作为硬科技的中心和基础,国内半导体在产业周期有望触底与国产替代加速推进双重驱动下,行业景气度将取得中长期支撑。 他表示,地缘政治摩擦升温,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能够部分对冲半导体周期下行阶段对中国电子、通讯产业的负面冲击,特别是在IGBT(功率半导体)、车规半导体等我国具备一定技术优势的细分方向,且随着近期国度对大基金(国度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的密集人事调动初步告一段落,产业有望得到新一轮政策重点支持。 (应受访者请求,文中王泓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