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 跟小苑去探望上海的老建筑吧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老建筑的故事很精彩 阅读老建筑,就是在阅读历史。这种历史不是单调的年代和名字的背诵,而是灵动的人物和事情的再现。从上海老建筑里,你能深化浅出天文解历史课本或语文课本中某个时期某篇文章的背景,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那是课堂上不曾有的综合素质提升哦。 由东方网推出的系列栏目《老建筑的上海故事》,内容丰厚。暑假期间,作为“高兴天空”青少年数字文化系列活动,小苑逐条地为你引荐《老建筑的上海故事》。 本期引荐 蒲西路166号 徐家汇观象台大楼,是亚洲最早的天文、气候、地磁研讨机构“徐家汇天文台”于1901年建造的中心大楼。大楼建造时,徐家汇天文台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曾经树立起庞大的事业体系。徐家汇的天文、气候除了研讨之外,还提供社会效劳,得到上海工部局、轮船企业的资金支持,实力充足后需求一个新总部。 新楼是一幢罗马教会作风的三层建筑,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主立面北向、南对称的双阶梯衔接门厅,大楼主体向两翼伸展,东西两端凸出,给人以扎实、稳定、向上的印象。门厅上面筑有钟楼,钟楼上面再安置砖木钢混合结构的测风塔,用以天文、气候的察看和丈量。测风塔总高40米,在1910年徐家汇大教堂落成之前,这里与三里之外的龙华宝塔相呼应,望之挺拔入云,登临则可远眺全上海。值得一提的是测风塔下的钟楼,里面有大钟一座,由法国巴尔惹门伯爵夫人玛尔太赠送。逢刻奏乐,遇时鸣钟,西郊民众赖之。 1873年8月,耶稣会终于放弃了在北京恢复科学中心的想法,制定了“江南科学计划”,树立徐家汇科学、教育、文化中心。最早的徐家汇天文台台址设在肇嘉浜西侧,就在新楼东侧。 1926和1933年,天文部两次参与国际经度联测,为重力加速度的基准点,其他两处是巴黎和旧金山。天文部还以抢先的太阳系研讨和地球经纬度丈量,被国际天文协会选为世界规范时测定基地。地磁部的地震研讨也很有成就,也是亚洲最早的地质研讨。 1908年,法租界树立有轨电车通到了徐家汇,电磁部为避免电磁波影响,迁到了昆山陆家浜,后归到佘山。 徐家汇天文台天文、地磁、气候三部中,社会影响最大的还是气候部。 1872年12月1日,气候部开端大气察看;1884年9月1日,气候部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协作,在外滩发布气候预告,这些都是亚洲城市最早的气候记载和预告,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被誉为“远东第一气候台”。 据气候台内部资料记载,徐家汇的气候记载自1872年开端以后,春夏秋冬,风雨雷电,一天也没有中缀过。即便是1927年的北伐战争,1937年的日军占领,1949年的龙华战事,徐家汇气候台的工程师们想尽措施,扫除纷扰,坚持职守,日日夜夜为上海市民效劳。 徐家汇天文台与上海两间著名大学的来源有关,也值得一提。 1903年,马相伯“毁家兴学”,捐出3000亩田产创建震旦学院。一时没有自己的校舍,便是借了天文台新楼东侧的“余屋”开学。马相伯住在楼上,在学生中推举干事数名,住在隔壁,辅佐他处置校务,楼下则作为教室运用。学生总干事,初期是项骧,后期就是于右任。震旦学院除了马相伯自任法语、哲学和数学的教学之外,其他课程教员则由徐家汇的耶稣会提供。震旦在天文台旧址办学两年,因于右任、邵力子、黄炎培等学生与耶稣会办学理念抵触。 学校团结以后,震旦退学学生再推马相伯创建了另一所著名大学—复旦公学(1905)。徐家汇天文台的旧、新楼址,是两所重要大学的降生地,尤为值得留念。 气候台旧址今为上海气候局运用。 来源 :东方网 日常生活中 关于上海的一些政策 你会不会有疑问 经常因不懂政策 却又找不到答案而懊恼? 好比 打疫苗、养老金、 非机动车法规…… 小苑也经常会收到一些解答不上的网友问题。关于政策类的疑问,大家能够 给东方网留言(评论区和公众号后台都能够~),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你的问题↓ 东方网将会搜集大家的问题 反响到有关部门 并在后续的报道中 给大家带来权威解答 更多精彩 敬请期 待 Tips: 下方二维码取得 欢送您的莅临! 疫情期间到访门店 请先电话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