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元 编辑 | 赵文 29岁时,吉美游历埃及、意大利、希腊后,陶醉于于古老的宗教文化,并开端搜集与其相关的艺术品。尔后,吉美又从日本开端了他的初次亚洲探求之旅,探求古老神秘的东方宗教文化。这次旅游之后他决议要树立一座博物馆,不只用以展示珍藏,还要以此为基础深化地研讨他所感兴味的宗教文化与艺术。吉美博物馆成立后,他全身心肠投入到博物馆的树立和藏品的研讨工作之中,从策展到珍藏范畴的开辟,直到1918年离世。 在吉美生前,博物馆就开端大量地接受来自各方的捐赠,从法国考古队在亚洲各地的发掘成果,到私人捐赠,藏品的数量不时在持续增长中,直到1945年,法国国有博物馆珍藏大范围重新组合。吉美博物馆将其埃及部分转让给卢浮宫,后者则把亚洲艺术部分做为回赠。吉美博物馆因而成为数一数二的亚洲艺术博物馆。 吉美博物馆最早树立之初的布展准绳相当简单粗暴,就是缝插针地安置新展品。究竟,当时一切的藏品简直都是爱米尔·吉美的兴味所在,令他自豪不已的远征成果。博物馆整体展陈杂乱,展品摆放紊乱,展厅犹如迷宫,直到1996年博物馆重新改建。 改建一共用了5年时间,全新的吉美博物馆从外观上看变更并不大,但策展人和设计师竭尽全力消弭不同展品之间的既定界线,没有国界的限制,没有材质的约束,却又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了解来自亚洲各地的文化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以突出展品的魅力,呈现出一种质朴的静默之美。 吉美博物馆不只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所研讨机构、一间图书馆。它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学术空间,在这里我们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走近亚洲文化、思索亚洲文化。
象尊是商周时期祭奠礼仪中的盛酒礼器之一,吉美博物馆馆藏的象尊体形庞大,长96厘米、高64厘米、宽45厘米,背部启齿的长宽为26和21厘米,腹外侧与头部刻有兽面纹,耳、鼻、足部饰有鳞纹,属于殷商晚期的作品,外型、纹饰构成极具匠心,自然写实的外型和纹饰作风使得专家判别更倾向于“它出自长江流域中部盆地的工匠之手”。 从该尊背部的启齿外形判别,其原先应有一个盖,且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和东京根津美术馆的藏品“双羊尊”大致相同,遗憾的是顶盖已失和象鼻大部被毁,但它仍是目前世上所知的动物型尊中最大的一件。 全器为象形,象鼻上翘中空,与腹相通,似有流的作用,然此象尊形体较大,盛放酒液后恐难以倾倒。象鼻的大部分已残缺,原先很可能如湖南酸陵出土的象尊(见下图,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一样,象鼻上扬然后鼻端前伸。
象尊的腹部两侧各饰一个巨目圆睁、阔口眦牙的大兽面纹,颈部和接近臀部处各饰一鸟纹。在象尊四条粗壮的腿上各装饰了一个横置的鸟纹,在前面两条腿横置的鸟纹上部,分别装饰有一个倒立的变形龙纹。 被誉为青铜审定第一人的马承源先生以为,在商周青铜器上,常常将兽面纹作为主题纹饰,同时配置有龙纹和鸟纹,其作用“是向帝和神人即上天表白世俗的愿望,简言之,就是希冀天人相通”。 象尊的腹底部经过修补,四足中空,其中还保存了一些当年铸造时的陶范。 1903年6月,在杜鲁欧拍卖所举行的“中国日本工艺品:青铜器、漆器、珐琅器、织物等—已逝保罗·伯诺(原卢浮宫友协会财务总监)的珍藏”拍卖中,法国珍藏家伊扎克·德·卡蒙多伯爵以3000法郎将这尊象尊收入手中。 象尊当时编号为405,在拍卖图录上的描画如下:“大件象,作风古老,背上附圆腹型壶,可能为后代加制;动物站立,短鼻上卷;象体全身好像壶一样雕有丰厚的纹饰;绿锈色;高1米、宽0.95米。” 同年,卡蒙多伯爵将之赠与法国政府,但保存生前运用权。1911年卡蒙多过逝,次年该尊才与伯爵其它的精巧西方家具以及日本版画等赠品正式转入卢浮宫,成为国度不可转让变卖的财富。 不幸的是,1914年卢浮宫远东分部将其归入“缅甸或高棉的雕塑”中,编号为291的藏品目录仅描画该尊为“绿色青铜象”,并未提及其他;但到1922年,《象尊》才找到自己的正式位置,被归入“中国雕塑”范围,且取得属于“公元前3世纪前的中国艺术”的佳誉。 1945年,象尊和其他亚洲文物一同被转入吉美博物馆。1975年,其曾在纽约举行的“吉美博物馆之珍品”展出,直至2004年的中法文化年才被再次借到上海博物馆,初次与中国观众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