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芝加哥大学教授、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成为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塞勒客串过奥斯卡奖获奖电影《大空头》,自己也是一名投资者。下面给你引见几个理查德·塞勒的行为经济学理论。 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塞勒的学说偏离了“二战”以来越来越数学化的经济学作风,而回归了亚当·斯密的古典传统,能够说与普通人有着更直接的联络——他研讨的就是地球人的种种“蠢萌”行为。 经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每个人都能理性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也是现代政治和法律制度赋予每一个平凡人充沛的自由自主权益的理论依据。行为经济学不是为了推翻这一基本假定,而是经过实践的察看,找出一些明显、固定的偏离“理性人假定”的行为和心理方式,从而让一个非理性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1. 天赋效应 天赋效应能够浅显易懂天文解为敝帚自珍效应。塞勒对它的解释是: 与得到某一样东西愿意支付的金钱相比,个体对出让自己具有的这样东西请求得到的金钱通常会更多。 举个例子,1974年时,美国两位学者在一项调查中发现,野鸭捕猎者平均愿意每人支付247美圆的费用去维持合适野鸭生存的湿地环境,但是假如要让他们放弃在这块湿地捕猎,他们请求取得的弥补价钱是平均每人1044美圆。 好比让你每月付10元来置办一家报纸的网络版,你或许不愿意,但假如拿10元买走你每月看该报网络版的自由,可能你还是不愿意。你对此的心理价钱到底是比10元高,还是比10元低呢?对这种不分歧的解释就是: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具有的物品的价值,低估自己未具有的物品的价值,避免损失的动机强于取得收益的动机,失去的痛感强于取得同一物的乐感。 天赋效应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二手市场上,买家总会觉得卖家要价过高,而卖家却总觉得自己的二手商品值更高的价钱。房子没人看的时分,房东急着出手;一旦有人来问,马上觉得卖亏了、要“跳价”,就是这个道理。 2. 跨期选择 跨期选择指的是,人在对往常和未来的状况中止综合思索后,做出的决策。它是由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提出,其含义是消费者力图使得目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组合能够带来最大功效,这就是跨时期最优选择。 最典型的好比,要把每个月的钱都消费掉,还是攒钱为了未来买房子用。理查德·塞勒提出,人类的大脑中存在两种决策机制,一种是短视的、激动的,另一种是久远的、明智的。后来塞勒的这个观念被脑科学技术所证明。 跨期选择难题也能够阐明,为什么政府强迫交纳社会保障金有它的合理性,而不能寄希望于让个人自己为未来的退休和意外提早储蓄。 3. 心理账户 所谓心理账户是指,人在思索问题时,并不会依照统一的成本收益核算,而是会在心里构建出分门别类的心理账户,分头中止计算。 举个例子,在赌场中,很少有见好就收的人,由于赢来的钱就被放在一个特地的心理账户中,人对这部分钱的消费倾向会更强。 好比,消费者因不想动用被自己界定为存款的钱,而运用透支额度高的信誉卡,置办像洗衣机这样的商品时,常常会花掉更多的钱。 好比你这个月的工资奖金意外多了100元,你不一定就决议因而多花点钱;但假如你是外快多了100元,你就觉得花掉更理直气壮些。 在人际互动上,塞勒留意到了人们对吃亏的感受。对机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来说,分到残羹冷炙也比一无所得好,但实践上很多人会在乎对方能否占了自己的低价,而不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人类分歧常理的举措会带来经济上的影响。婴儿潮一代没有给自己的老年生活攒下足够多的钱。美国人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期房价暴跌期间不时买房,制造了最终决裂的泡沫,触发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低迷。行为经济学家说,为了降低这种行为的破坏性,经济政策需求将人类的弱点思索在内。 对普通人的个人决策而言,了解塞勒的学说模型,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不理性,也能够更好地进步自己的生活质量。例如,设置不同的心理账户,能够简化思索过程,我们做经济决策时,只需思索单独这件事情值不值即可。这有时能够避免乱花钱。如在赌博和投资时,更容易设置一个亏完为止的底线。但有时也让人们为一些无谓的小钱太投入,如废寝忘食地抢几毛钱的微信红包。 再好比在协作中,假如你能处在设计规则的主动位置,能够把默许选项设置成对你有利的,由于默许选项就是大部分人会选择的结果。但也要留意公平待人,得让人处且让人,不只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自利战略,能够避免对方愤而选择“玉石俱焚”。 (摘自和讯·得到·中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