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古耿龙门》 河津古称龙门,别称古耿,历史上曾建方国。关于古耿国都的解释,一说河津在商代称耿地,商祖乙自相迁耿,建王都,河津遂为商朝国都;一说河津在西周为诸侯国耿国,都城在今柴家乡山王村一带。两种说法固然各有其理,但用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提出的“文献与挖掘资料相分离的‘二重证据法’”加以考证,前一种说法虽有文献记载,却缺乏物证;后一种说法,既有文献记载,近期又挖掘出西周可贵文物,考证了西周耿都遗址就在河津山王村一带,距今已有3000 余年的长久历史。 1、文字证据———三级志书 山王村(古称王村)一带的古耿国,是西周的嬴姓侯国。关于西周耿国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左传·闵公》记载: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这里所说的公,即晋献公,时间在晋献公十六年(前661),曾经崛起的晋国由晋献公亲身统领主力上军,首战灭耿,赐给赵夙为采邑。《前汉书·天文志·河东郡》记载:皮氏:耿乡,故耿国,晋献公灭之,以赐大夫赵夙。清康熙版《平阳府志》记载:河津县,周春秋时晋大夫赵夙采邑。清光绪版《河津县志·沿革》记载:河津古耿地。周初为侯国,春秋时晋献公灭之,以赐大夫赵夙为采邑。《河津县志·古迹》记载:耿都城在县东南二十里王村,今王村疏属之东,遗址犹存。《河津县志·兵防》记载:晋献公十六年(前661)伐灭耿。《河津县志·封爵》记载:周:耿伯爵,嬴姓。 上述中央、地、县三级志书记载都证明,河津为古耿地,周初为侯国,嬴姓,封伯爵,都城在今河津山王村一带,春秋时晋献公灭耿,赐大夫赵夙为采邑。山王村一带早年还有“柏泉、城前、城后、南社、金库、中宫、鳌背、园上、陈庄地、梨园、岸地”等古地名,城池占地约500亩。1973年文物普查时,在遗址发现有灰层和陶片以及残缺不全的人骨,经考证,系奴隶社会都城遗址。从这些地名的散布范围能够看出,这里相当于周朝建制的一个大王城,这个王城就是西周古耿国都城。 2、文物实证——三件国宝 文献记载肯定了山王村一带属西周耿都遗址,近期出土的西周文物,又为这一说法提供了确凿的物证。2007 年1 月,柴家乡山王村一村民建宅院时,挖开一座古墓葬,墓主为西周中巨匠及其夫人孟姬,出土三件青铜器:一个铜鼎,一个铜盘,一个铜壶盖。运城市文物局文物专家李百勤先生中止了审定,并进一步经山西省文物审定委员会作了审定。经专家审定,这三件青铜器为西周中晚期器物组合,青铜鼎和青铜盘为国度一级文物。李百勤先生对铜器上的铭文也作了释读。 青铜鼎:通高37.5 厘米,口径36 厘米,两耳部通宽35.5 厘米,立耳高9 厘米,耳厚2.7 厘米,耳宽9.7 厘米,鼎重12.83 千克。颈部饰重回纹,肩部饰一道弦文。马蹄形足,圜底,外部有轻厚的烟炱。内壁有四行铭文: 共王繄扈自 作□鼎共 万年无疆 子子孙孙永宝享 鼎为古代炊具,多用青铜制成。商周时期,天子和大小王官常因自用、封赏或留念而制造青铜器。山王村出土的青铜鼎,可能是西周第六代国君共王(名繄扈,公元前922 年—前900 年执政,在位23 年)所造,后来封赏给耿国贵族中巨匠。铜鼎铭文化白刻有“共王繄扈”字样,证明青铜鼎制造时间当在西周共王时期,距今已有2900 余年的历史。 青铜盘:通高15.5 厘米,口径38.8 厘米,耳部通宽42.8 厘米,附耳高9 厘米,耳宽8.7 厘米,耳厚1.7 厘米,盘重9.5 千克。颈部饰窃曲纹,圈足饰垂鳞纹,圈足下有三小足。盘内底部有四行铭文: 中巨匠作孟 姬旅盘用卣 鬯即示(祈)寿妥(绥) 福宜孝以異(祀) 青铜壶盖:通高11.5 厘米,归入部分5.5 厘米,通宽11.5 厘米,通长13.2 厘米,盖重2.68 千克。顶部饰夔纹,额部饰仰鳞纹,颔部饰重纹。归入部分横铸两行铭文: 中巨匠作孟姬壶用卣 鬯即祈寿绥福宜孝以祀 山王村的西周墓主中巨匠,能得到周共王的恩赐,阐明他可能是耿国重臣或大贵族。在古代宗法制度下,贵族大家族具有共同的宗庙,共同的墓地。国君和重臣死后,普通都葬在都城左近。中巨匠及其夫人孟姬作为耿国的大贵族,他们的墓地在今山王村一带,由此推理,这一带当时确系耿国都城。 综上所述,文献记载与挖掘的文物,都证明山王村一带确属西周耿都遗址,特别是出土的三件国宝,为研讨西周历史和河津古文化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因而被列为河津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3、耿姓探源 【姓氏】:姬姓耿氏。宋、元年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曰:“耿,姬姓”;1931年5月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耿,周国名,姬姓,春秋时灭于晋”;《晋国史》云:“古耿国也是西周的姬姓候国。” 【世系】耿氏族人保存的《先祖君侯谱》 黄帝轩辕氏 - 少昊金天氏(玄嚣) - 蟜极- 帝喾高辛氏- 契-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圉- 冥 - 振(王亥)、王恒-上甲微 - 报乙- 报丙- 报丁-主壬- 主癸-商王成汤(太乙)- 太丁、外丙 、仲壬-太甲(太宗) -沃丁、太庚-小甲、王雍己、太戊(中宗)- 仲丁、外壬、河亶甲- 祖乙、祖丙 1.祖丙2.日3.月4.星5.昭6.喜7.伯勇8.仲宁9.叔平10.旭升11.大壬(康甲)12.常13.焕14.炀15.外乙16.章17.伯明18.叔亮19.昌20.般午21.太申22.贤23.重甲24.整辛25.灵26.沃辛27.祖癸28.雍丙29.元30.恒31.上丁32.太乙 (共历32代君侯,历时700余年,因而传播:君侯三十二,国运七百长) 来源一 以地名为姓。祖乙把都城迁到耿地。即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然后,次年,由于河患,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依旧留在了耿地,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带),树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耿国后人便以地名为姓 ,后来祖丙被尊奉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是祖丙诞辰,为留念这位氏祖,陈设柿饼(“柿饼”一词在晋南发音:SI BING,有怀念祖丙的意义 ) 来源二 以国为姓。周朝树立后耿国消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于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带),重新树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耿,原耿国公室后嗣逃往他国,以国为姓,是为耿姓。 ①《山西通志》(卷八) 、《 河津县志》(光绪版)云:“河津古耿地,‘禹贡’冀州之域。历唐虞夏皆为甸服。商祖乙(公元前1525~前1507 年)自相迁此,为王都,凡七世。” ②《索隐》:“刑音耿”。近代,本亦作“耿”。今河东皮氏有耿乡。” ③《集韵》 三十九耿部,有“刑”字,云:“地名,通耿。” ④《路史.国名记》亦说“耿”即“刑”。这阐明“祖乙迁于耿”一作“祖乙迁于刑”。二者为一地,即之:今河津山王一带。 ⑤《河津县志·古篇》载:“耿都城在县东南二十里,汾水西迳耿乡城北,故殷都也。 ⑥《通志?二六?以国为氏》记载:“耿氏,姬姓。商时侯国,鲁闵元年(公元前661年)为晋所灭。今河中龙门县南十二里耿城是。” ⑦《古今姓氏书辨证?三十九耿》记载:“耿氏,出自姬姓。侯伯之国,其地皮氏县东南耿乡是也。 来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王室同姓贵族的封地,又为诸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耿地原为商王朝耿国,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吞灭耿国,之后有周朝王室贵族被封于其地,为姬姓小诸侯国,其后嗣子孙中有以国名作为自己姓氏者,称耿氏,成为耿氏家族的另一支。 历史情形剧《耿王叙迁》 情形剧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