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与舅与表侄书 呈诗劝舅 弘治十八年(1505) 老舅近何如?心性老不改。 世故恼情怀,时光不相待。 借问同辈中,乡邻几人在? 从今且为乐,旧事无劳悔! 【译文】 老舅您最近过得怎样样? 性情怎样总是改不了。 您为世俗人情不时懊恼, 时光如梭可是不等人。 请问您老的那些乡邻乡亲中, 您的老同伴还健在几人? 以后一定要快快活活, 不值得为后悔过去的事情而不高兴。 【点评】 养舅父之志 此信写于弘治十八(1505)年,阳明先生时年34岁,在兵部任主事,开端收弟子,一门心机讲学。讲学的内容在当时有拨乱反正的意义,即圣贤学问是身心学问,要学好身心学问,既要尊师重道,又要树立坚决的志向。 养晚辈之志是孝的最高境地。 诗中,外甥劝舅舅要少懊恼多高兴。俗话说,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阳明先生说,乐是心的本体。 几封家书中至少有两个证据能够证明,阳明先生舅舅家并不富有,一是母亲郑氏嫁到王家后,要亲身打水、舂米和纺织;二是表侄保(宝)一和保(宝)三在伯爵府打工。古代婚姻考究门当户对,郑家和早年的王家,这两家都不是大富人家,但王家是书香门第,郑家舅舅至少也要读过几本书。 此心性,彼心性 阳明心学中的心,在十六字心传中,被分为“人心”和“道心”。人心,即我们平常人的心;道心,即天心,即天理,即良知,即圣人的心。 性,在《中庸》首章中,有“天命之谓性”。在阳明心学“四句教”中,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即指性,这个性也是良知的体。 心之体,即性;心之用,即情。俗话中的心性,指性情和脾性。学习致良知学问,需求明白的是,性是指形而上的良知之体。 TIPS: 此为王程强教员大作《王阳明家书》连载第三十八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