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奢网 首页 名表图片鉴赏 理查德米勒 查看内容

小小的棉花和雪花竟能掀起世界史上的大波澜?!

2023-1-9 15:19| 发布者: 挖安琥| 查看: 175| 评论: 0

摘要: 提到伊朗高原这片地域,波斯文化、畜牧业、干旱,常常是首先浮往常人们脑海中的关键词。但是,在阿拉伯人降服伊朗高原之后,棉花种植在伊斯兰教穆斯林的主导下,一度促进了伊朗的繁荣昌盛,不只影响整个伊斯兰世界, ...

提到伊朗高原这片地域,波斯文化、畜牧业、干旱,常常是首先浮往常人们脑海中的关键词。但是,在阿拉伯人降服伊朗高原之后,棉花种植在伊斯兰教穆斯林的主导下,一度促进了伊朗的繁荣昌盛,不只影响整个伊斯兰世界,而且经过向西与地中海贸易的联络,以及东方印度穆斯林社群的展开,触及全世界的历史。

小小的棉花和雪花竟能掀起世界史上的大波澜?!


伊朗高原地形图,图片来自规范地图效劳系统。


理查德·W.布利特在《9—12世纪伊朗的棉花、气候与骆驼》一书中运用定量剖析和新科学发现,初次将棉花产业、气候、骆驼驯养与伊斯兰伊朗的繁荣和衰落及突厥游牧部落的入侵联络起来,并将这一时段的伊朗高原置于世界史的视野之下,探询了伊朗黄金时期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复杂且耐久的影响。


布利特以为,棉花消费和出口的繁荣使伊朗成为9—10世纪伊斯兰世界消费力强盛、文化生动的地域;而到11世纪,由于“大寒潮”的到来,棉花大繁荣在伊朗北部逐步消逝,伊朗经济急速下滑,并促进了操突厥语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奠定了后者持续几个世纪的政治统治位置。


全书以整体史的眼光重新构建伊斯兰伊朗的历史,观念大胆新颖,考证剖析充实有力,征引资料扎实丰厚,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01


夏季作物棉花走进伊朗高原


前伊斯兰时伊朗高原经济展开、城市扩张或出口制造业的状况,历史学家还不大分明。不外,这个地域在公元9—10世纪(伊斯兰历3—4世纪)曾经成为伊斯兰世界消费力最强盛、文化最生动的地域。这是在阿拉伯军队降服伊朗高原后一个半世纪中发作的。新兴繁荣现象背地的推进力,正是棉花。


历史资料表明,在阿拉伯降服之前,棉花是在中亚城市中心左近种植的,如梅尔夫、布哈拉、撒马尔罕和费尔干纳等,这些城市在夏季生长期都有河水提供灌溉水源,但当时棉花的商业价值是有限的。固然不能说棉花在伊朗高原的培植是未知的,但直到阿拉伯降服之后,棉花才开端成为伊朗中部主要的经济作物。


可是,那些中央在棉花漫长而酷热的夏季生长期,简直没有河水能够提供灌溉水源。这就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是谁把棉花引进到伊朗高原的?棉花在哪里生长?如何灌溉?谁种植了这些棉花?棉花如何销售?谁置办?谁把棉花变成纺织物?在哪里置办?为什么阿拉伯人降服伊朗后,一种原本在萨珊时期简直无人知晓的作物居然变得如此利润丰厚?最令人难以捉摸的是,棉花和伊斯兰教之间有什么联络?

小小的棉花和雪花竟能掀起世界史上的大波澜?!


在阿拉伯降服之后,伊朗社会的经济基础依旧是乡村和农业。即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贵族地主,他们继续坚持在乡村的位置,也继续维持当地的次序战争安。和以前一样,他们的生计依托自己具有或有权具有的谷物种植村庄的消费剩余。他们中的一些人还辅佐新阿拉伯帝国政府收税。


到9世纪(伊斯兰历3世纪)初,在来自伊拉克的军事征伐和阿拉伯设立驻军引发的150年骚动时期之后,包含具有棉花种植学问的、有影响力的也门家庭在内的阿拉伯穆斯林,开端向新方向展开经济。一小部分非阿拉伯改信伊斯兰教者也参与了这一行列。


这些穆斯林创业者有丰厚的经济来源,包含战利品,当地税收收入,从萨珊王室、高级贵族和琐罗亚斯德教的火神庙中缴获的财宝重铸的铸币。但在大多数状况下,他们没有自己的农田。


为了获取传统琐罗亚斯德教地主的土地,在没有相关政策的状况下,穆斯林降服者应用伊斯兰教法中的一项准绳,将土地一切权授予任何将荒地用于消费的人。


在中央伊朗高原左近宽广干旱的山麓地带,能够应用伊朗传统技术来发掘公开坎儿井以利于耕种。建造坎儿井自身就十分昂贵,而招募农场劳动力并在新开垦的荒漠土地上建造村庄的必要性,更使成本大大增加。 用坎儿井灌溉的土地上种植小麦和大麦的消费成本更高,并不经济,而小麦和大麦是萨珊王朝时期的主要作物。


因而,在新开垦的耕地上建造坎儿井的创业者和创建村庄的人转向夏季种植,由于全年的灌溉水源为他们提供了竞争优势。他们的首选作物就是棉花,它是夏季作物,既需求漫长酷热的生长期,又需求坎儿井提供稳定的灌溉。棉花完整契合穆斯林想要使自己的统治与众不同的努力。

小小的棉花和雪花竟能掀起世界史上的大波澜?!


The Persian Qanat 波斯坎儿井


鉴于这些思索,希望成为土地一切者的穆斯林富人岀资发掘坎儿井,并在他们后来具有的荒漠土地上树立起村庄。为使投资能有回报,他们选择种植棉花并将其投入不时增长的城市纺织品市场,并逐步投入利润丰厚的出口市场。


在公元9世纪(伊斯兰历3世纪)的一段时间里,伊朗呈现了二元农业经济(dual agriculture economy)的迹象——传统琐罗亚斯德教地主主要种植冬季谷物,穆斯林主要种植夏季棉花。


应用坎儿井灌溉开垦新农田和种植夏季作物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使伊朗在相似库姆这样的山麓地域呈现棉花热潮成为可能,这股热潮也影响了非山麓地域。


9世纪的天文学家经常记载不同地域的著名产品,棉花的主要产地触及伊朗北部最大的三个城市尼沙布尔、雷伊和伊斯法罕,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以及现今位于土库曼斯坦南部、当时与尼沙布尔一同被看作呼罗珊首府的梅尔夫。一切这些地域都有一个漫长而酷热的生长时节,有充足而稳定的水源补给,以及不时增长的穆斯林群体。


02


棉花与伊斯兰教相互成就


值得留意的是,中亚固然在阿拉伯降服之前就存在棉花种植,但正是在穆斯林的统治下,棉花种植范围才大幅进步。琐罗亚斯德教村庄的一切者并没有同样参与到棉花热潮之中,他们的土地是从萨珊王朝时期继承下来的,这些土地通常经过其他方式来灌溉。


由此,一场竞争在两种生活方式之间展开了, 一种是过去萨珊精英喜欢的生活方式,另一种是少数阿拉伯入侵者及改信伊斯兰教的盟友们喜欢的生活方式。穆斯林倡导穿纯白色的衣服,有时也会穿彩色或条纹的衣服。这是一种基于阿拉伯传统的偏好,既能够追溯到穆罕默德时期,也有一定可能是在降服之后,他们希望以此来证明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生活方式的区别。


以忠实或宗教学问出名的穆斯林精英积极展开夏季棉花种植。这点从四个伊朗城市的乌理玛职业称号的比较,以及哈伊姆科恩对中世纪穆斯林宗教精英的研讨中能够明显看出,科恩的研讨依据的是天文上不受限制的史料汇编。


特地从事棉花贸易的伊朗乌理玛的比例简直是其他被调查地域一切纺织品贸易商总和的两倍。种植棉花和销售棉布成为乌理玛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经过宗教上鼓吹穿丝绸是罪恶来支持棉花贸易。直到今天,纯白色、黑色或棕色的棉质长袍和头巾构成了伊朗乌理玛的规范服装。

小小的棉花和雪花竟能掀起世界史上的大波澜?!


乌理玛(Ulema)是穆斯林国度对有名望的神学家和教法学家的统称。


很有可能的是,穆斯林的棉花创业者坚持,在他们创建的村庄定居的农民,至少在名义上应该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有钱吸收劳动力分开原有的村庄,参与新村庄的消费队。新作物的盈利才干可能使劳动力确信他们将享有更高的生死水平。


对许多人来说,宣称自己是穆斯林群体一员可能不是什么大事,由于那时他们对伊斯兰教的了解还很少。此外,假如琐罗亚斯德教的土地一切者有一项传统的权益,以至是一项由琐罗亚斯德教教法批准的权益,能够请求被新棉花经济吸收走的返回他们以前的村庄,要是遇上这些工人改信伊斯兰教,即便只是名义上的改动信仰,也会使这种权益难以执行。


依托这种方式,棉花产业促进了伊斯兰教在靠近阿拉伯主要统治和驻军中心的乡村地域疾速传播。在9世纪和10世纪早期,这些中心展开为成熟的城市,这是世界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城市化时期之一。


棉花是伊朗为了向其他地域(主要是伊拉克)大范围出口而消费和制造的第一种主要商品,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伊朗和伊拉克穆斯林群体的转型引发的服饰潮流,为国内消费和出口贸易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市场,从而为包含许多宗教学者在内的棉花创业家带来了庞大财富。对棉花征收的高税率能够证明这一点。


03


“大寒流”终了棉花大繁荣


但是,伊朗在10世纪(伊斯兰历4世纪)上半叶阅历了一次显著的冰冷期,随后在11世纪和12世纪初,气候不时处于长期偏冷状态。布利特以为“大寒流”与伊朗高原北部地域农业和人口的总体降落相关联,包含棉花大繁荣的实质性终了。


11世纪上半叶前乌古斯(Oghuz)突厥人两次部落迁移有关的文本、天文和生物学资料,反映了当时的恶劣天气。


926年1月底,巴格达降了大雪。此前已连续六天严寒。降雪之后冰冷尤甚,抵达了史无前例的地步,致使于巴格达及周围地域的大多数枣椰树都冻死了,无花果和柑橘树也枯萎而死。酒、玫瑰水和醋冻住了。巴格达一带的底格里斯河两岸结冰,安巴尔(与巴格达同纬度)一带的幼发拉底河大致结冰,在摩苏尔(巴格达向北200英里处),底格里斯河完整结冰致使于驮畜能够走过。


1007年11月24日,巴格达降雪。一些中央积雪深抵达一腕尺,另一些中央积雪深达一点五腕尺。(腕尺是一种长度单位,等于手肘到指尖的平均距离。)积雪留在地上两个星期没有消融。人们将雪从屋顶铲入街巷和车道。然后雪开端消融,但是残雪在某些中央保存了将近二十天。


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站树轮实验室的一个小组在1999年完成的实地调研提供了对926年严寒霜冻和1007年狂风雪中止解释的背景。对来自蒙古西部索隆戈廷达坂的古木年轮厚度中止的剖析,表明伊朗棉花繁荣发作在显著的暖和时期,该时段不包含大约在920年至943年之间的冰冷时期。之后,在11世纪初,气温显著降落,到该世纪末,不时坚持着较低水平。尔后冰冷期不时持续到12世纪。


蒙古树轮数据提示出的大寒流,大致与伊朗棉花行业的显著衰退相吻合。安德烈·米奎尔在其影响深远的、包含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到11世纪中期为止的穆斯林世界人文天文》第一卷中,罗列了四部公元1000年(在大寒流之前)成书的阿拉伯天文著作,这是他关于棉花种植和棉制品出口的主要参考资料。


“其中一半——41份中有21份——属于伊朗-阿富汗-中亚地域,其中三分之二特地触及伊斯法罕以北的城市或省份。能够将米奎尔的表格与后来1340年由一位名叫哈姆德·阿拉·穆斯塔维的政府官员撰写的天文著作中止比较,那时大寒流曾经从人们的记忆中逐步消逝了。”


穆斯塔维只提到了伊朗的12个棉花产区,在这12个产区中,除了3个,全都位于伊朗南部或宜人的里海低地。更重要的是,他提到的地域主要是村庄而不是城市,这表明棉纺织是中央性消费而非主要的出口贸易。


伊斯法罕、加兹温、尼沙布尔、梅尔夫、布哈拉、撒马尔罕和雷伊等公元1000年以前主导棉花产业的主要城市,都不再被视为主要产区。此外,在鲁伊·冈萨雷斯·克拉维约的讲演中,1403—1406年前往帖木儿宫廷的使团也没有把这些城市称为棉纺中心。他还明白指出,进口到帖木儿帝国在伊朗西北部的首府苏丹尼耶的棉花,来自设拉子和亚兹德,而呼罗珊也是产区,这是两个南部城市和整个东北地域。


冰冷以及饥馑记载所显现的冲击,一定影响了冬季作物,特别是对人类和牲畜都必须的主要谷物。当时对小麦和大麦征收税率的暴跌表明,到10世纪初粮食资源曾经开端有了压力,这显然是对那个时期旺盛的城市人口增长和城乡移民的反响。假如这种剖析是正确的,那么大寒流对棉花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 由冰冷天气或乡村不保险状况构成的收成减少,只会增加曾经存在的粮食压力,迫使农民将棉田改成麦田。


因而,布利特得出结论:由于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的异常冰冷的冬季温度,伊朗的气候从920年起阅历了长达20年的冰冷期,然后在11世纪初堕入了一个伴有干旱的严冬时期,这个时期似乎不时持续到12世纪40年代。


公元11世纪,棉花繁荣在伊朗北部逐步消逝,农业经济总体上遭受严重打击。与此同时,突厥语游牧人群第一次大范围迁移到伊朗。这招致了长期的经济变更,以及持续很多世纪的突厥人政治统治。引发该地域农业衰落与突厥人最初移民的要素,就是伊朗气候的显著变冷,冰冷气候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小事物对历史的影响常常不容忽视


谈谈你所了解的这方面案例


2位侥幸读者将获赠新书一本


9-12世纪伊朗的棉花、气候与骆驼


作者:[美]理查德·W.布利特 著 孙唯瀚 等 译 罗新 校


经济社会史、动物史与环境史的交叉融合,一部以全新视角探析伊朗黄金时期文化兴衰的佳作。


-End-


观念资料来源:《9-12世纪伊朗的棉花、气候与骆驼》


转载及协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引荐


这是她在北大的最后一门课


用数据看历史,他发明了无人企及的高峰


北京大学出版社“一带一路”出版协作再获荣誉!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点赞、珍藏和在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