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崇高领土,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挠的历史激流。但是在触及到这个问题的时分,我们更多人常常只是单纯从军事层面思索。 而历史上,大陆政权统一台湾,最胜利的一次,就是1683年。假如对比一下,会发现状况很像。都是一个统一的大陆政权,对前朝遗留下来的、企图团结国度的中央割据政权的收复。 纵观康熙收台,固然前前后后整整22年,但是真正的军事行动,实践就2个月不到。而更值得我们思索的,其实是清朝的对台战略以及收复之后对台湾的管理和民意收复,才彻底取得了台湾了控制权。 一说到收复台湾,我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民族英雄郑胜利。 1661年,国姓爷带领2万大军、300艘战舰,经过近一年的血战收复了被荷兰人占领38年的台湾。但收复台湾没多久,1662年郑胜利就病逝了,以至在三个月前,他还派人给占领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送去了战书。 关于郑胜利的死因,一个传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郑胜利的儿子郑经和他幼弟的乳母陈氏通奸,生了一个儿子,叫郑克臧。那乳母,我们往常看来又没什么血缘关系,但是在古代,乳母是正儿八经的三父八母之一,依照儒家的观念,郑经这么干相当于乱伦。 家里出了这样的丑事,郑胜利勃然大怒,派人去厦门准备把儿子、孙子和乳母一并处决。但是派去的人又不知道,你郑胜利是一时上头说的气话,还是真想杀儿子,所以最后集体抗命,郑经之后占领了金厦做基地,和台湾的郑胜利对峙。 孤家寡人,再加上当时清朝处决了郑胜利的父亲郑芝龙,还掘了郑氏祖坟,南明的永历皇帝也被吴三桂勒死了,彻底隔绝了郑胜利恢复明朝的念想。在一系列的打击下,一代民族英雄郑胜利39岁就英年早逝了。听说死前,郑胜利抓破了自己的脸,咬断了手指,无颜见明朝皇帝。 ▲《康熙王朝》中的郑经 事实上,郑经不只没有继承国姓爷反攻大陆的壮志,不忠不孝的逆子,而且还是个企图团结国度的“台独”分子。在郑胜利逝世的同一年,康熙元年,清朝就派出了使者耿继茂、李率泰去厦门和郑经谈判,准备趁郑氏内乱的时分,和谈弹压。郑经分明双方实力悬殊,不好来硬的。所以就虚与委蛇,交出了南明皇帝所赐的印玺和敕书,率军返回台湾镇压了对立权力,继承了延平郡王爵位。 然后郑经翻过脸来就对清朝表示:“东宁偏隅,远在海外,与中国幅员渺不相涉”,要“仿朝鲜例”,称臣纳贡能够,但绝不剃发易服,更不登岸。 郑胜利收复台湾之后,把台湾取名叫东都,意为开辟东土,反攻大陆。但郑经即位后就易名“东宁”,就是为了表明台湾是一个新的国度了。那面对郑经悍然的团结行为,康熙皇帝随即决议用武力处置台湾问题。 ▲《康熙王朝》中的施琅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施琅。 《康熙王朝》里面关于收复台湾的情节是这样的——康熙二十八年,施琅渡海攻击金厦,促使康熙帝下定决计处置台湾问题,然后启用了性格孤傲、流放东北养马的姚启圣任福建总督。接着姚启圣用反间计策反了施琅。最终君臣上下一心,胜利收复台湾,郑经兵败自杀。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施琅原本是郑胜利的爱将,海战高手,绰号“海霹雳”。曾经用几十人的兵力,就挫败了清军将领马得功对厦门的偷袭。但施琅有些恃才傲物,又不懂潜规则。后来就是由于杀了郑胜利的心腹,而被郑胜利灭了族,施琅只身逃走,投诚清朝。那这个梁子可是结大了,所以施琅是铁了心帮清朝收复台湾,被康熙任命福建水师提督,相当于福建军区海军总司令兼国台办主任。 接着到了康熙二年,施琅就和之前那个被他打败的马得功配合,一同收复了厦门,郑经退守到台湾、澎湖。只不外马得功比较倒运,不擅水战,被郑军战船围攻,落海而死。那这原本是一鼓作气,收复台湾的好机遇,但接下来一年,施琅连续三次出证都遇到了台风,损失繁重。施琅自己也因而被狐疑,撤离福建水师提督的职位,赋闲北京。 事实上,从古至今,渡海登陆作战第一要思索的永远都是天时。 1949年的金门战役,由于对潮汐规律不熟习,选在了水位最高的时分登陆, 犯了兵家大忌。潮水最高的确能够直接把船送上去,缩短登陆距离,但是潮水一退,船全部搁浅在了沙滩上,第二天被国民党飞机全部炸了。 结果后续部队上不去,先头部队回不来,第一批上去三个团8000多人孤掌难鸣,经过2昼夜血战最终全军覆没——两栖登陆作战就是这样残酷,前有强敌,后面是茫茫大海,打不赢就是全军覆没。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渡海登陆作战,一个是要对地形十分熟习,另一个要精确掌握天象。 在第一次武力攻台失败后,清朝一方面在沿海实行了严厉的禁海令——沿海30里地制造无人区,隔绝两岸贸易。另一方面也前前后后组织了七八次对台和谈。 为完成战争统一,康熙帝作出了退让。康熙八年,清廷派尚书大臣明珠赴台谈判,同意郑经“不登岸”的条件,不触动台湾的现行体制和统治位置,允许郑氏封藩,世代留守台湾。但准绳就是台湾位置问题不能谈判——“朝鲜系历来一切之外国,郑氏乃中国之人。台湾皆闽人,不得已琉球、高丽比”。 而郑经一直在“照例朝鲜”和“剃发”两个问题上不肯退让,招致谈判决裂。以至到了康熙十二年,三藩王之乱爆发,郑经还趁机收兵攻占了福建沿海八郡之地。面对康熙的弹压:郑经不只坚持“照例朝鲜”,还请求清朝把曾经占的底盘和整个福建外岛割给它。这条件,康熙打死也不能同意啊,谈判再次决裂。 ▲《康熙王朝》中的姚启圣 既然郑经软硬不吃,铁了心要搞 “台独”,清朝也随之改动了对台政策。到了康熙17年,清军曾经陆续收复了郑氏盘踞的沿海地域,福建总督姚启圣,特地设了一个对台工作办公室,叫“修来馆”。 假如郑经的文武官员来投,原职录用,士兵来投,想接着当兵的,那就是“解放战士”,马上给编制,发军饷,想回家种地的,给路费,发路条。这一招很快奏效,2个月之内就有一万多人归降,前前后后郑氏集团一共有十余万人归降。 在这样弹压政策的打击下,郑军的实力大受影响。康熙19年,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在平潭岛海域,和郑军水师中止了一场大范围海战。郑军大败,损失二十多艘主力舰,战死三千多人。清军由此攫取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退守台湾的郑经意志低沉,整天沉溺酒色,不久病死了。《康熙王朝》里面说郑经是宁死不降,真是抬高了这个 “台独”分子了。 ▲《鹿鼎记》中的冯锡范 到了康熙20年,清朝曾经彻底平定了三番之乱。这时分,郑氏集团内部也发作了争夺王位的“东宁之乱”,郑经的心腹冯锡范,干掉了正式继承人郑克臧,拥立了自己的女婿,郑经的次子,年仅12岁的郑克塽。 这正是所谓的“主少国疑”,随后康熙就启用了雪藏多年的施琅,任攻台总指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带领2万大军,200多艘战船,由铜山港动身,首先进攻澎湖。由于澎湖就在大陆和台湾中间,无论是攻台还是守台,都必须先占澎湖。拿下澎湖就相当于翻开了台湾的西大门,所以到往常,这里都是台军布防的重点。 而当时镇守澎湖的就是郑氏的台湾海军总司令、悍将刘国轩。细致的战争过程其实很简单—— 第一次攻击,由于清军由于驱赶舰、航母太多,将士争功,指挥不谐和,被刘国轩用火炮击退,施琅自己眼睛也受了伤。 第二次经过充沛准备,施琅56艘055大驱,分8个纵队用三个梯次连续进攻,以绝对的实力拿下来澎湖。台湾海军主力被歼灭,官兵大部分投诚,台湾本岛人心惶惶。 在这之后,就能看出康熙和施琅的高明了。拿下了澎湖,清军并没有一鼓作气直接攻击台湾本岛,而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武迫和。 澎湖告捷后,施琅抚恤降众,安定人心。同时,又派人以优厚待遇游说刘国轩,促成统一大业是是独一出路。随后,刘国轩就以特殊方式胜利压服郑克塽。康熙帝也下谕旨给郑克塽、冯锡范,晓以利害,郑氏“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煌煌谕旨,炳如日月,朕不食言。” 到了7月,郑克塽派人到澎湖送上降表和南明印信,施琅随后率兵从鹿儿门登台,郑军在刘国轩的带领下全部投诚,所以实践的攻台过程只需2个月不到,军事伎俩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台湾民意的收复。 施琅登台之后,以国度、民族利益为重,没有因私仇向郑氏复仇。《康熙王朝》里面说:康熙为避免施琅报复,颁下圣旨,严令施琅不许登台,这真实是大大争光施琅了。当时有人倡议他,屠尽郑氏全族以报家仇,但施琅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璧来归,当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与有? 施琅岂但没有诛杀郑氏一人,而且还到郑胜利庙祭拜,肯定了郑胜利收复台湾的贡献,同时厚待郑军将领和投诚军民。 清军进驻台湾后,施琅颁下《谕台湾安民生示》,一切粮饷皆取自福建等内地,不用台湾庶民供给;只需日常食用的蔬菜需在台湾本地采购,但“照依民价无亏,断不许借称官办应用、一丝一毫侵取民间”。 施琅还遏止台湾庶民为清军犒军,“诚恐乡社保甲因循故套,各自派办劳军之费,致扰民生”,而且声明如有中央官员敢筹办犒军,将严惩不贷。 施琅的这些善后政策,以怨报德,大大收复了台湾军民人心。当清军入台时,各乡社庶民以及土番,“壸浆迎师,接踵而至”。之后,施琅赐给他们衣帽、布匹,台湾汉人和少数民族“咸皆欣欢积极”。 耄耋之年的施琅回到福建后继续担任水师提督,为中华民族永镇海疆。施琅逝世后,福建和台湾各地军民尽皆痛哭,民间自发为施琅建祠,奉为神明,世代香火不时。 另外,关于投诚的郑氏家族,康熙皇帝也给予了很大的优待。 郑氏家族和官员全部迁移到北京安置,郑克塽被封为“汉军公”,省部级待遇,全家编入汉军正黄旗。 冯锡范,被封忠实伯爵,入汉军正白旗。 刘国轩,被封为天津镇总兵,军级干部,退休后又被加封为“顺清侯”。 康熙也没有争光郑氏,郑克爽上书央求把祖父的墓从台湾迁回福建老家,康熙批准,还特地为郑胜利题下挽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等于清朝肯定了郑胜利收复台湾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固然你是我的敌人,但你对国度民族是忠实的。康熙并没有由于后来他子孙搞的团结行为,把郑胜利也承认掉了,这显然不利于收复台湾人心。 郑胜利、施琅都是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不朽贡献的民族英雄,固然生前是死敌,但终能在民族大义面前握手言和。到往常,福建晋江的施琅留念馆还有一副对联: 平台千古,复台千古 ;郑氏一人,施氏一人。 康熙二十三年,清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从属于福建省。 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式设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在任期间鼎力推行洋务运动,被称为“台湾近代化之父”,到往常台湾海军还有一艘护卫舰被命名为“铭传舰”。清朝200多年间,对台湾的有效管理,奠定了台湾在之后成为一个以汉文化为主的社会。 直到甲午战败,割让台湾,台湾同胞对大陆一直有着激烈的认同和归附感。日军在占领台湾期间,台湾人民自发组织的抵御,以至让日军付出了比甲午战争多得多的伤亡。黑旗军首领刘永福,在台南发出分离抗日的号召,为扞卫疆土“在所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仓促,不命倭得”。 黑旗军与日军展开肉搏战,精锐尽数壮烈殉国。连续苦战之后,刘永福派人回大陆求援,清政府岂但不救济,反而将内地捐献援台的款项激烈拘留,并下令紧密封锁沿海,隔绝对台增援。最终黑旗军弹尽粮绝后,台湾全部沦陷。 随后,日本在50年的殖民统治当中,应用长期的奴化教育,大大加剧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离心倾向。往常台湾问题的一切本源就是甲午战败割让台湾。 所以,要想真正具有一块领土的主权,只需实力加实控加长期的文化认同。特别是对边疆、那些有离心倾向地域的管理,也一定要有充沛的政治聪慧。但无论如何,任何企图团结国度的人,最终都将被钉在历史的羞耻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