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奢网 首页 名表图片鉴赏 伯爵 查看内容

人类的聪慧:等候和希望

2023-1-25 19:14| 发布者: fuwanbiao| 查看: 171| 评论: 0

摘要: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益美传媒(ID:YeeMedia)本文转载已获受权其它账号转载请联络原账号在去年上映的纪录片《九零后》片头,有一位老人的旁白镇静、冷静: “我的命不好,由于我没有爸爸。我的父亲是1919年,我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益美传媒(ID:YeeMedia)


本文转载已获受权


其它账号转载请联络原账号


在去年上映的纪录片《九零后》片头,有一位老人的旁白镇静、冷静:


“我的命不好,由于我没有爸爸。我的父亲是1919年,我生下来那年逝世的。能够说我生下来就是穿孝的。”


这位老人,就是前不久刚过完103岁华诞的杨苡。


她是名著《呼啸山庄》的经典译者。她的终身,历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种种大事……


她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小姐”。她还和巴金通讯终身,成为至交。


巴金说,短命就是惩罚。她却说,活着就是胜利。


这位百岁老人的故事,仍带给今天的我们无限启示。


0 1


出身名门


长大于战火之中


1919年,杨苡出生在天津的一个书香门第。


她的父亲杨毓璋曾留学日本,担任过当时天津中国银行行长。


她的哥哥杨宪益和嫂子戴乃迭是知名译者,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杨苡的姐姐杨敏如,师从顾随,是古典文学研讨范畴的专家。


固然出身名门,但杨苡却直言自己“命不好”。


在她出生那年,父亲逝世。杨苡姑妈以至让杨苡母亲跟着殉节。


母亲则回答:“我干嘛死?我有三个孩子,我得把他们带大。老爷跟我说过,一定要把三个孩子抚育成人,对国度有贡献。”


多年后,当杨苡完成口述自传后,谈及母亲时,她眼含热泪,慨叹“只可惜母亲看不到了”。


在注重学风的家庭里长大,杨苡8岁那年,便入读了天津中西女校,学习英文。


1935年,“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杨苡却堕入史无前例的苦闷中。


由于她的好朋友都参与了游行,但她却被家里人遏止上街。


忧虑困苦中,杨苡开端给自己崇拜的作家巴金写信。


杨苡所在的复杂大家庭,简直就是巴金所著小说《家》的翻版。


她说:“我最激烈的激动,就是像《家》里的觉慧那样,分开家,到宽广的世界去。”


很快,巴金回信给她。杨苡收到信后欣喜若狂。


不外,书信抵万金的另一面,是烽烟连三月。


1937年,杨苡被输送到南开大学中文系,转眼间,“七七事情”爆发,天津沦陷。


战火之下,南开、北大、清华组建暂时大学。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


还没来得及入学南开的杨苡,便匆忙开端了她在西南联大的逃亡岁月。


她随联巨匠生,从天津、上海、香港一路逃亡至昆明。


她和同窗们,在轮船和火车上,一路高唱着歌曲《松花江上》。


越是骚动逃亡时,青年学子们越无法抑止对脚下这片土地的酷爱。


而杨苡进入联大时,正是联大最艰难的时期。


轰炸机天天在上空呼啸。空中上,房顶被震掉,家具被震塌。


但当杨苡回想起这段艰难岁月时,她讲起的却是一个令人镇静的细节:


“热水瓶倒在公开,奇的是碗里煮好的鸡蛋倒没翻出来,居然不偏不倚好好坐在地上。”


多年后,在她家中挂着一副鲁迅的诗:“岂有豪情胜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用这句诗形容那段战火与豪情并炽的岁月,再适合不外。


而降生于硝烟中的西南联大,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近代无数巨擘巨匠,在这里降生。


自由穿越在巨匠之间,则为杨苡提供了无量的肉体营养。


0 2


翻译《呼啸山庄》


历尽劫波,依旧置信爱与希望


谈起联大的巨匠学者时,杨苡的口吻却像小女孩普通天真烂漫。


“我们也挑教员,有的教员也不好。有的教员明明很有趣,好比闻一多,但他又教《诗经》这些。”


“吴宓教欧洲文学史,但我们不觉得特别好。发音,陕西调的。”


话锋一转,杨苡又说,“但是好玩,吴宓这人十分好玩。”


她常把“好玩哎”挂在嘴上。生活关于她来说,好玩是第一位的。


曾是杨苡邻居的沈从文先生,对杨苡十分注重。


晚上,假如杨苡家早一点关灯,第二天一早,沈从文就会劝诫她:“杨小姐,要读书,要用功点。”


同样对杨苡多加鞭笞的前辈,还有巴金。


1950年代初,巴金看到杨苡翻译的《俄罗斯性格》后,批判道:


“我觉得你译得有点草率,你原本能够译得更好一点。”


从那时起,杨苡便暗下决计,一定要让她的译文更经得起揣摩。


1954年春,杨苡开端着手翻译名著《咆哮山庄》 (Wuthering Heights)。


“咆哮”来源于梁实秋的译本。杨苡看到后直言“滑稽”,究竟没有人会把自己住的房子翻译成“咆哮”。


哥哥杨宪益听后,激将道:“有身手你来译。”


当时,杨苡住的也是一个破房子。外头刮风时,对面山上就像在闹鬼。


在一个风雨呼啸的夜晚,杨苡听到雨点拍窗声,一时灵感乍现。


她将《Wuthering Heights》译为《呼啸山庄》,从音译、意译的角度,都可谓圆满。


这个经典译本传播至今,遭到无数读者的喜欢。


她说:“Character is fate!性格使然!


她用率真和超然,宁静地看待命运的锤炼。


关于任何灾难,她都做到了“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如她所说,只因她“走过了太多路,遇到了太多事”。


她还将这份率真持续到了恋情上。那段古典式的暗恋,是她传奇人生的另一个注脚。


0 3


一段暗恋


与“另类”婚姻


这段暗恋,与巴金息息相关。


80年代时,杨苡探望巴金,当客厅只剩他们两人时,杨苡问道:


“大李先生这终身,有没有爱上过什么人?”


大李先生,就是巴金的三哥李尧林。


因与巴金通讯,杨苡得以与李尧林结识。那一年,她18岁,而他34岁。


多年后,杨苡还坦率地谈到:“当时这样的年龄差挺大,其实放今天看,也不算什么”。


她和大李先生,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是燕京大学外文系高材生。


情愫就这样暗暗种下。


从前的车,马,邮件慢,两人世的通讯却不厌频繁,以至抵达了一天两封。


当大李先生在溜冰场,背着手滑行“溜冰圆舞曲”时,杨苡在一旁暗暗观赏。


当大李先生上班路过杨苡家时,杨苡又会把窗户翻开,将留声机音量开到最大。


她特意播放着他俩讨论过的歌曲。母亲在一旁不解,杨苡心想:“守着一个秘密,兴奋是翻了倍的。”


就在前往昆明前夕,大李先生约杨苡见面。


他送给她一盒精巧的手绢。杨苡收下后,踏上了去昆明的轮船。


但是,这竟成了两人的诀别。


固然去往昆明后,杨苡还和大李先生坚持通讯。但此时,联大学长赵瑞蕻也开端对她展开猖獗的追求。


心有所属的杨苡,起初还给大李先生写信说有人对她“纠缠不休”。


但没想到,大李先生先是退了来昆明的船票,后来又回信道:


“既然青年诗人这样追求,你为什么不接受他的爱呢?”


没过多久,杨苡又听说大李先生恋爱的音讯。


这段奇妙的情愫,无疾而终。


多年后,杨苡回想起这段感情时说:


“大李先生是不是我的初恋,我不懂,但他曾经是我心里的一盏灯。”


那个年代的恋情,是有“厚度”的。


在通讯中,大李先生悲叹“什么都是 irony of life(生活的讽刺)”,他主张”随遇而安”。


但实践上,在家中大哥因破产自杀后,他扛起义务,承担起家庭的主要开支。


1945年,长期营养不良的大李先生不幸去世。


杨苡说,多年后,她才体会到大李先生内心的苦涩。


一段苦恋就此画上句号。障碍两人之间的要素,是年龄差?还是男方贫穷的家庭条件?


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这段暗恋,早已超越了小情小爱的范畴,折射出的却是那个时期“新青年”复杂、壮阔的心灵世界。


心灵的力气,也超越了生死与爱恋。


生性达观的杨苡,或许才真正践行了大李先生“随遇而安”的理想。


当时,出于小女生式的赌气,她允许了学长赵瑞蕻的追求。


在战火中,两人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家庭。


但这段婚姻也相当另类。


不只杨苡家里人一开端不允许,杨苡自己以至坚持不办婚礼,只在报上登了个粗陋的启事。


不外,随遇而安的婚姻,却也收获了白头偕老的幸福。


婚后,杨苡和丈夫相敬如宾。丈夫翻译了《红与黑》,杨苡翻译了《呼啸山庄》。


1999年,杨苡送走了丈夫。


这对译坛伉俪,终其终身,携手攀爬着文学的高峰。


往常,104岁的杨苡,住在南京摆满洋娃娃的家中。


有客来访时,她依旧会像小女生那样描眉毛、抹口红。


面对来访的年轻人,面对他们的困惑与迷茫,这位文学祖母、百岁老人援用《基督山伯爵》中的话:


“人类的全部聪慧,就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候和希望。”


这是杨苡17岁时读到的名著。她用逾越百年的时间,理论着其中的聪慧。


疫情之下,寒冬之中,这样的聪慧与光辉,必将照亮你我。


资料来源: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余斌撰写


出品|益美传媒


作者|小盹


【美文引荐】


他把4个问题孩子送进名校


游戏曾经开端


知更鸟与噪声


解脱人生停滞感


爱犬辅佐,奇迹发作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