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所以被大家称为“万国建筑展览会”,是由于这座城市不时以来的文化多元性和容纳性,使得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各个作风的建筑,得以保存至今。好比那些依旧矗立着的老教堂,也成了一种特殊的城市地标。 当上海遇上邬达克|只需稍稍了解一番上海的老建筑,你会发现邬达克这个名字呈现频率极高。这位匈牙利籍建筑设计师,在上世纪10年代以战俘的身份逃亡上海后,近30年里为这座城市留下了100多座建筑(现存70多座)。仅国际饭店这一件作品,就足够让他蜚声海外;更别说武康大楼、绿房子、何东公寓、真光大楼等优秀作品,简直垄断了当时上海的经典建筑设计。 仔细察看,邬达克大部分作品都是公寓大楼或小型别墅私宅,相似教堂这样的公共场所,他接触得并未几。 让邬达克寝食不安的沐尔堂在邬达克的众多作品里,人民广场区域无疑是个例外。这里有三件他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建筑作品,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国际饭店,还有一旁的大光明影院,以及不远处的慕尔堂(后改名沐恩堂)。这三座建筑环绕整个人民广场,分别是饭店、影院及教堂,其公共属性也与它们紧邻城市最中心肠带的广场有关。而相比其他建筑,触及宗教的教堂项目,无疑让这位将宗教当作自己生活一部分的匈牙利人、比平常花更多的肉体,投入更大的激情。 迂回的是,他的努力并没有及时得到回报。慕尔堂从1929年开端设计,到1931年竣工,邬达克并没有能按时拿到属于自己的建筑设计费。在多次沟通无果之下,无法的他只能求助于孙科先生(孙中山之子),最后才得四处置。于是就有了邬达克将自己设计终了准备入住的自宅,送给了孙科先生。阅历了拖欠工资,并抵上了自己的新居,使得邬达克对其在上海的第31件作品——慕尔堂有了更为深沉、复杂的情感。 曾经中国最大的社交堂慕尔堂建成开放后,兼宗教、救助、教育等多种功用,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社交堂。教堂外观设计是复兴哥特式作风——褚红色砖墙凹凸相拼、墙角和窗框镶嵌深灰色隅石、哥特作风的火焰尖券窗、高大的彩绘花窗与西南角挺拔挺拔的钟楼相得益彰,构成一个调和的整体。 1936年,一位美国教徒前来参观时,出资在钟楼顶部装置了一个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如此“画龙点睛”之举,不只成就了人民广场的一大景观,也使得慕尔堂成为上海的标记性教堂建筑。往常教堂固然被一旁的来福士商场与百联世茂商场紧紧包抄,但是在这些浮华现代建筑烘托之下,反而显得沐恩堂更为古朴庄严。 走进沐尔堂,倾听历史百年回声沐恩堂的内部虽没有圣三一堂的华美大气,但也别有一种温馨与厚重感。上下两层的设计,相似西方古典歌剧院的规划。正中为大堂,三跨空间,其中中央跨度最大;三面围有挑台,共设1000个座位,其中正厅560人,楼座380人,唱诗班处60人。 堂顶是水泥幔尖拱顶,周围便是站在教堂外面就能看到的火焰尖券窗,从里面看更是美轮美奂。彩绘的内容,均来源于《圣经》里的故事;其中最大的那扇彩绘花窗上描画着“耶稣牧羊”的故事。图案中人物的线条轻盈细腻、颜色暖和温和;无论是在白天绚丽的阳光下,还是夜晚摇曳的烛光下,都显得斑斓迷离,让人心旷神怡。 从慕尔堂到沐恩堂,近150年来,上海阅历了天翻地覆的变更。这座老教堂也和城市的命运同甘共苦,先后当过难民收留所、沦为过马厩、兴办过女子学校、做过机构的办公地...侥幸的是,风雨过后沐恩堂一如往昔。它就和出自“同门”的国际饭店一样,一直矗立于城市的中心,看尽浮华,见证岁月变更。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中路316号 交通:地铁1/2/8人民广场站 开放时间:每周日7时、9时、14时、19时会做四次礼拜,礼拜前1小时可入场,游人经过预定后也可进去参观,但务必坚持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