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星标★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 「元(月)宵(夕)」节。 元宵节的历史最早能够追溯到西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从宋代起被绘入国画,到了元明清时期,这类题材开端逐步多了起来。 作为中国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讲求的就是一个 「闹」。 每逢过节,最开心的一定是孩子,衣着新衣、挑着灯笼形单影只的满村游玩。 因而在各个时期,上至明清元,下至民国近代,以元宵节为素材的国画,多以表示孩子欢乐场景的居多。 清 赵之琛《元宵婴戏图》▼ 皇家如何闹元宵? 要说到最著名的元宵画作,当属现藏于中国国度博物馆的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明)》 这幅画记载了明宪宗(明朝第8位皇帝朱见深)在皇宫中欢度元宵节的恢弘场景,图卷十分壮观。 明 · 宪宗元宵行乐图(全卷)▲ 尺寸630cm*36.6cm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大臣们为了取悦明宪宗,将民间街市情形搬入宫中。 看到高声叫卖的货郎,明宪宗大悦,命令画师将这一场景记载下来,这才有了我们往常所看到的《宪宗元宵行乐图》。 画卷从左到右依次展示了: 看杂耍→看花灯→走会表演→卖货郎→放爆竹。 ▌ 看杂耍 画面中的杂技演员各显其能,做出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 躺在桌上的男子仅用一只脚撑起细杆,杆上站着一个光头童子,看得人心惊胆战,而在底下撑杆儿的男子却悠闲地吹起笛子,一副艺高人胆大的容貌。 为杂耍表演助兴的是一支乐队,他们敲锣打鼓,呼吁助威,好不繁华。 ▌ 看花灯 在杂耍表演的右前方还有一座用松柏树枝扎成的灯棚,听说它是仿照玉皇大帝巨鳌的外形而建造的,因而称“鳌山灯棚”。 灯棚上挂着各式漂亮的彩灯,彩灯之间还有“八仙”往来穿越,看上去十分喜庆。 画面中的很多孩童,手持持寓意不祥安定的彩灯。 马形灯寓意马到胜利,蟾蜍灯寓意蟾宫折桂,鱼形灯意味年年有余,象形灯寓意安定有象...螃蟹灯、兔子灯、仙鹤灯、官员灯,很多外形的花灯在现代灯会都难得一见。 ▌ 走会表演 化装演出的队伍里,有的扮作扛着毛笔的道士,有的扮作光头凸肚的弥勒佛... 在它后面的,是一个由外邦使臣组成的献宝队伍。 万国来朝,贺喜丰年,他们牵着瑞兽、扛着珊瑚,兴高采烈向皇帝展示着进献的各种废物。 另有一支乐队,敲锣打鼓的走过殿前供宪宗皇帝检阅观赏。 ▌ 卖货郎 这段画面中,货郎车上摆满了玩具和零食,孩童们围在货郎车周围。 而宪宗身穿金龙黄袍,站在殿前石台右侧,慈祥地看着这一现象。 ▌ 放爆竹 明宪宗坐在殿前的黄色帐篷下,头戴黑色便帽,身着浅青色秀金龙袍,看着仆人们燃放烟花爆竹。右下角还有一位太监从木箱里往外取烟花,分发给大家。 画面中的童子仕女们表情欢悦,在一片繁华喜庆的氛围中,宪宗皇帝也面带笑容的看着眼前的一切,似乎十分称心。 全卷前还有一篇楷书的《新年元宵行乐图》序赞,不愧是皇家巨幅画卷,看完十分震动。 民间如何闹元宵? 皇宫里的元宵节,真正能享用高兴的只需皇宫贵族,从位高权重的大臣要底层太监宫女,无不心惊胆战,企盼自己不出错,灯会能顺利中止。 相比之下,民间的元宵盛会氛围就更为轻松愉悦。 《升平乐事》图册▼ 记载各种花灯名录,配以图片阐明 古人以为攒动的火苗能给人带来希望,彩灯会将人世祈祷传送给掌控万物的神明,在民间是不祥的意味。 古画《上元灯彩图》,主要描画了明朝中晚期,南京地域的元宵节灯市,明朝中叶金陵的富庶闲适,从画卷上就可略窥一二。 这幅画作长期藏匿民间,近年才浮出水面,原画作者不祥,画于明朝中晚期,其价值堪比《清明上河图》。 《上元灯彩图(横屏观看)》▼ 长2米,高0.26米 创作者有着深沉的生活底蕴和细致入微的察看力,很可能只是一位民间画工。 万千灯火不夜天,疑是瑶池在人世———观画者宛若在观赏一出精彩纷呈的传统元宵灯节戏剧。 月光泻浴,淮水摇曳,情味无限,谁能不被他引入到美好的画面中去呢? 南宋李嵩《观灯图》▼ 元摹宋院本《上元观灯图》▼ 元宵节不只逾越阶级、时间,也逾越地域,也遭到了东亚、东南亚等各国人民的喜欢。 清朝宫廷画家 意大利米兰人 郎世宁《元宵节》▼ 朝鲜画家 赵主演《元宵节》▼ 一个元宵节居然就有这么多说道和古人留下的画作,可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各位书友怎样看呢? 欢送下方留言评论!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等稿件均出于公益传播目的。所运用的非本院原创,图、文等内容无法逐一和版权一切者联络,我们尊重原创,如版权人以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络我们删除。 转自:书画微报 请点下面的 和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