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老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研讨院名誉院长,终身努力于哲学、佛学研讨,虽深居京郊一隅,但对明星信佛潮、对浮世种种信仰热,坦然洞见。 楼老先生接受专访指出“大部分佛教徒是盲目的”,大量的信徒并非正信正修,很多人以为烧香拜佛就能升官发财,其实错了,“佛教恰恰是看到了升官发财增加了人们的痛苦和懊恼,而要人们从升官发财中解脱出来,丢弃、放下一切”。 ▍“什么样的人都能够做佛弟子” 问:当今社会,一面是很多人觉得信仰缺失,一面又呈现明星、名人的佛教热、上师热,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楼宇烈:信仰就是一种价值的追求,是人坚持活下去的动力。它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除了宗教信仰,还有制度信仰、理论信仰等。能够说没有一个人是没有信仰的,只不外有的人对自己的信仰是盲目的,有的不盲目。人是高级的生命方式,是物质生命和肉体生命的分离体。所以肉体追求是一种信仰,物质追求也是一种信仰。往常中国的信仰缺失主要是肉体上的。随着物质的展开,人们越来越关注物质方面的需求,肉体生命方面的需求就被淡化了,以至消逝了。 问:当前的佛教热是人们认识到了肉体信仰的重要性,还是出于功利或跟风等比较盲目的目的? 楼宇烈:我看大部分都是盲目的。很多人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后并不感到高兴,固然物质很丰厚,但肉体很空虚,所以他们就开端追求肉体方面的意义,但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盲目的。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把信仰宗教看作时兴,以至是为了在交友中能取得话语权。由于看到人家都在谈论宗教,他不知道,所以也要去了解了解,以此取得和朋友交流的谈资。往常的国学热、佛教热和其他宗教热,都和人们的交友圈子有关系。 问:在信佛的人群中,文娱明星由于受关注度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文娱圈中呈现学佛热潮,有没有特殊缘由? 楼宇烈:往常信佛的主要有几个群体:文娱圈的明星、企业界的精英和法律界的人士。文娱圈的人给他人带来了很多高兴,但他们自身不一定高兴,可能还很纠结。再加上文娱界的功利心特别强,潜规则又特别多,而他们内心的痛苦并没有人能慰藉,所以他们要追求一种寄予,去找宗教的信仰。 问:对明星拜师以及明星出家,您持什么样的态度? 楼宇烈:佛教倡导人不能有分别心。什么样的人都能够做佛弟子,哪怕你是犯人,只需悔悟,放下屠刀,就会被容纳。关于拜师学佛的明星,我们也应该把他们当成普通人来看。假如明星要拜师,首先要放下明星的架子,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拜。 出家完整是个人的选择。我们应该了解,选择出家是选择更大的担当。由于一旦出家,你就是一个掌管佛法的人,就要去发扬佛法,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同时,也不是说没有选择出家,就不是一个好的佛教徒。有一句话说得好,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假如他完整依照佛陀和佛经的教导,去规范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那也很好。 问:有的明星誊写经书、参与法会、出国访问佛教巨匠,这能够作为其忠实的一种表示吗? 楼宇烈:我想不能,这些只是方式上的东西。当然,明星们有可能经过这些行为来表白内心的忠实,但最基本的还是要看他们在生活中怎样规范自己,怎样去担当社会的义务。一个艺术家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他们应该经过自己的言行和艺术作品,来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宗教的传播离不开艺术” 问:某王姓明星是行为上比较忠实的信佛者,但她生活中的绯闻又压过了她信佛的一面。不少人觉得她既然信佛,就不该如此,您怎样看? 楼宇烈:佛教的欲壑难填并不等于禁欲。所谓欲壑难填就是要把愿望控制在一个恰当的范围内,不去追求过火的东西。我们说一个人贪,就是过火。假如一个人需求吃好的,需求穿好的,就不算是贪,假如超越了这个需求,就是贪了。 关于这位明星来说,主要是看她的动身点和处置方式。不能说信佛的人就绝对不能有愿望的追求,要看她的几段感情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处置的。假如说她是合理地结婚,又是合理地分手,我想也不能去责备她。假如结婚是为了贪财、贪色,可能就有问题。 问:她录制了佛家经典歌曲,这样的行为能否有积极意义? 楼宇烈:明星经过这些行为来传播宗教思想,让更多人了解佛教,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客观效果可能不错。但这还要看他们这样做能否真心诚意,假如其客观的动身点不是发扬佛教,而是沽名钓誉、炫耀自己,那么对其自身是有损伤的。 问:这样的行为会把宗教文娱化吗? 楼宇烈:宗教的传播离不开艺术。好比敦煌石窟里有很多“变文”,变文很多状况下和我们往常的说书差未几,就是用讲故事的措施传播佛法。歌唱、舞蹈、绘画、建筑,也都能够作为传播佛法的一种伎俩。所以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就是这个意义。很多艺术方式,包含唱歌,也能起到净化人心、引导人心的作用。这主要还是看他的唱法,是净化心灵还是扰乱人心的,假如用摇滚音乐来唱佛经,那肯定不行,是搞笑的。 ▍“烧香越多功德越多”是邪信 问:信佛要以一定的学识涵养做基础吗? 楼宇烈:学佛有不同的层次。对普通人来讲,也很简单,就是不要做坏事。佛教经文里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意义就是不能做坏事,要做好事,要能够净化自己的心灵,这就是佛教。这不是很简单吗?普通老庶民都懂。有时分不识字的老庶民更明白佛教。识字的人,反而去揣摩这个,揣摩那个,了解得似是而非。 问:佛教中常说因果报应,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吗? 楼宇烈:很多东西从消极的角度去讲,就是消极的,从积极的角度去讲,就是积极的。说到因果,消极地看,我种了这个因,曾经没措施改动了,我就得受这个果。可是既然因是我造的,那么我能够去改动这个因,那不就改动了果吗? 很多人把佛教的因果思想看成是一种宿命论,命定论。错!那是婆罗门教。佛教很积极的意义在于,它不说前世今生,而是要超越轮回。那么我们怎样看报应的问题?过去、往常、未来,是相对的。我们的终身,有过去10年、往常10年、以后10年,有去年、今年、明年,也有昨天、今天、明天。好比,我往常落得这个下场是我前10年追名逐利的结果,假如我这10年踏踏实实做事,未来不就改动了吗? 问:佛教作为一种肉体信仰,怎样辅佐人们处置理想生活中的问题? 楼宇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肉体信仰和理想生活是密切分离的。这有其优点,即中国的宗教不搞神秘的东西,而是要人在理想生活中锤炼自己。但另一方面,人们又总希望经过信仰来改动理想生活。这就使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适用性。这是中国信仰,特别是宗教信仰中的一个大问题。 往常很多人信仰是为了自己,去烧香、磕头、拜佛,是为了自己能够得到更好的福报,希望佛祖能保佑自己升官、发财、延寿。不少官员去烧头香,觉得烧了头香,明年就能够升一级。还有人觉得香烧得越多,功德就越多,回报就越大。这都不是正信,而是邪信。不是信佛就能升官发财,佛教恰恰是看到了升官发财增加了人们的痛苦和懊恼,而要人们从升官发财中解脱出来,丢弃、放下一切。 问:那么信佛行善的目的应该是什么? 楼宇烈:佛教的一个中心理念是缘起,缘起论概括为4句话: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佛教不以为世界是佛发明的,也不是任何一个神发明的,而是各种因缘聚会而构成的。所以,不能靠一个救世主,而要靠大家的醒悟和聪慧。把佛当成救世主,就有问题了。假如说佛是救世主,那也应该是开启你聪慧的救世主,最终还是靠自己的聪慧使自己得到解脱。假如等着佛来救,自己不努力,那是婆罗门教,而不是佛教。我们信佛行善的客观愿望不是为了去求什么,而是你行善之后,整个社会的习尚得以改动,整个社会清净了,大家都能受益,你也在其中受益。 ▍“佛教让人能够放下和贡献” 问:什么是正确的宗教观?总体上如何认识佛教? 楼宇烈:任何的宗教信仰都要处置一个问题,即认识生命的来源、价值和意义。佛教让人能够放下和贡献,特别是大乘佛教强调慈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净慧老和尚生前用两句话来诠释大乘佛教——醒悟人生,贡献人生。这很契合时期的言语,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悲智双运”,悲是慈悲,智是聪慧,运就是一同运作。人生难得,要珍稀人生的价值,慈悲为怀,既要醒悟人生,还要贡献人生。这两个是分不开的,只需醒悟人生才干贡献人生,只需在贡献人生中才更能醒悟人生。 问:宏观层面上,有什么途径能够辅佐人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楼宇烈:避免盲目信仰,最基本的要从基础教育做起。基础教育里就应该有宗教学的内容,或者叫宗教常识。在小学就能够让学生了解有宗教这样一种文化,它属于一种信仰,让学生了解宗教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后他们再接触宗教就不会走歪。 在整个社会上也应该多传播各种宗教的正确学问。普通的信众接触不到这些思想,他们看大家怎样做,就跟着做。好比往常盛行放生,这原本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却走歪了,破坏了生态均衡,摧残了生命,以至有人攀比放生的多少。这种思想要纠正过来,以至我们能够暂时先放一放放生这个概念,多提一提护生,由于护生才是更基本的。 问:在个人层面上,信佛之人如何更好地修炼自己? 楼宇烈:关键是净化自己的内心。一切的懊恼都来源于人心的不清净。人心有这个追求、那个追求,有这个恨、那个恨,有这个爱、那个爱,所以才产生了这个问题、那个问题。老子就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给我吃什么我都觉得好吃,给我穿什么衣服我都觉得美观,入乡随俗,就很好了。《黄帝内经》里又在后面加了一句话:高低不相慕,即不要攀比。现代人攀比问题很严重,高低一相慕,心就不静了。假如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高低不相慕,你看你快不高兴。 假如说佛是救世主,那也应该是开启你聪慧的救世主,最终还是靠自己的聪慧使自己得到解脱。 *本网站对一切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说、观念判别均坚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触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谊提示并联络小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