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阿鲁台让明成祖朱棣万里赴戎机,三次亲率大军北征,这也是他五次亲征蒙古的后三次,无法最后两次均无功而返。和阿鲁台的第三次交手,成了这位征战终身的“马上”皇帝生命中最后一战,在“沮丧”凯旋回朝的路上,65岁的朱棣病死在榆木川,真可谓奋战到死。 我也是被逼无法 “死不瞑目”的朱棣忧心忡忡地跨过奈何桥,朱元璋早已在那头号着他。见到这个他心中最怕最敬最亲的人,朱棣“扑通”一声跪在朱元璋面前,低头说道:“父皇,儿臣跟您赎罪来了。” 朱元璋也不去扶他,冷冷地问:“说说,你弄的那一曲靖难之役是咋回事?” 朱棣也就这事最难跟朱元璋交代,他伏在地上战战兢兢地回复:“父皇,这事儿臣也是被逼无法呀,侄儿允炆做得也太过火了!” 说到此处,一肚子的冤枉让朱棣似乎有了些底气,他抬头哭诉:“我们好歹都是父皇您的亲儿子,他的叔辈呀!我眼睁睁地看着周王、齐王、代王他们一个个被抓被贬为庶人,不幸的湘王被逼自焚,我们连个普通老庶民都不如呀!” 朱棣也不等朱元璋再问,接着说道:“父皇陛下,您再想想,这个时分假如我再不出手,一切的藩王都被干掉了,他允炆能稳得住大明江山吗?他能保障这大明江山还姓朱吗?” 我不时都让郑和漂洋过海地寻觅 朱元璋当然对自己心爱的皇孙朱允炆了解得十分透彻,朱棣这么一说,假如藩王全部“丧失才干”了,文弱的皇孙还真的不一定能够掌得住,还真有可能外戚侵权。如此一想,他心中的怒气也稍稍少了些,但依然逼问:“那你能够清君侧,为什么非得要置允炆于死地呢?” 朱允炆至今下落不明,朱棣知道这事也不好交差,但他还是分辩道:“父皇,我没有要允炆命的意义,他究竟是当时的皇上,更何况他还是您的爱孙,钦定的接班人呢?谁知道当时宫中忽然起火,他也弄得下落不明。您看看,几十年里,我不时都让郑和漂洋过海地寻觅,还彻查了全国僧侣名录,希望能够找到他,到这里好跟您交代。” 固然朱棣一味在狡赖,可朱元璋依然不依不饶,厉声问道“允炆即便是死了,应该也轮不到你来当皇帝吧?” 这一问,朱棣居然站起来和朱元璋对话了:“父皇,这事您不说倒也而已,您心中应该明白允炆这个皇帝原本就应该是我的。您说说,假如皇兄朱标上位当了皇帝,允炆继位理所当然;既然皇兄在太子位上逝世了,应该从我们嫡子中肯定太子,我前面三位皇兄都没了,那原本就应该我接您的班呀!” 这事朱元璋心知肚明,其实当时他也是想弥补一下等了25年之久的太子朱标,再加上皇孙允炆也聪明机灵,所以才有了这个决策。 没待朱元璋应声,朱棣继续说道:“父皇您在位,我不争,怎样布置我听命,均无二心;他允炆假如真心对我们,我也不争,齐心保我大明江山;是他做事太绝情,父皇,这事真的不能怪儿臣。” 看这永乐盛世,我对得起祖宗 “那你解释解释,你当了皇帝后为什么把炆儿连同他任上的作为都一笔抹掉了呢,似乎他没有存在过一样?”朱元璋还没有饶过朱棣,继续发难。 “父皇,我觉得他任上把您老人家留下的祖训、规矩都忘了,而且实话实说,他也着实没有干什么正事。”朱棣头头是道地回应朱元璋的责问,“您反腐治贪的《大诰》他取消了,就连《大明律》里的很多法令他也取消了,更不用说您用来维护朱家皇权的藩王制度了,他在位4年都干了些啥?都是针对我们藩王的窝里斗,这写在历史上丢人啦,父皇。” “父皇,您再看看我在位二十二年,那才是呕心沥血,死然后已呀”朱棣此时当然忘不了标榜自己,“大明江山是您老人家打下的,我得对得起您,对得起祖宗。南北平定,祖国统一;出海远洋,万国来朝;阅兵盛典,绝后绝后;永乐大典,永载史册.......父皇,您看这永乐盛世,不为儿臣感到自豪吗?” “二十多年,我没有睡一个平稳觉,就是死,我也是死在为大明为我们朱家的路上,儿臣觉得对得起您,对得起我大明王朝,对得起历史。”说到此处,朱棣竟潸然泪下。 父皇陪你一同去找 朱元璋感动至深,起身扶起朱棣,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孩子,假如我大明皇帝都像你这样,大明江山何止300年啦”。朱棣扶持朱元璋向前走去,擦干眼泪说:“儿臣往常什么也不干,去找我的允炆侄儿。”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走吧,父皇陪你一同去找。” |